赵永强
- 作品数:16 被引量:160H指数:8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季节升温条件下余氯对桡足类的毒性被引量:3
- 2009年
- 为探明桡足类对滨海电厂冷却水中余氯的忍受能力,在各季节于室内对采自乐清湾的12种桡足类进行30min不同升温幅度(ΔT)(0、4.0、8.0、12.0℃)下的余氯胁迫,观察桡足类在24h后的死亡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其余氯半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结果表明各季节桡足类余氯LC50随ΔT增大而显著降低(P<0.001),且多数种类呈显著线性回归关系(P<0.05)。对于哲水蚤目桡足类,余氯LC50随其粒径增大而升高。同一种桡足类在相同ΔT下,随适应水温升高,余氯LC50显著降低(P<0.01)。亚热带海区夏季自然水温较高,冷却系统轻微的升温即可加剧余氯对其的毒性。若以LC50×0.5来确定桡足类余氯安全浓度,则春、秋、冬季暴露时间≤30 min、ΔT≤12.0℃时,其余氯安全浓度分别为0.21—0.86 mg/L、0.26—0.86 mg/L、0.31—4.55 mg/L;夏季暴露时间≤30 min、ΔT≤8.0℃时,其余氯安全浓度为0.15—0.41 mg/L。当前电厂加氯浓度偏高对冷却水中桡足类造成较大影响,但排出水中余氯对其影响不大。基于生态安全考虑,根据对余氯较敏感的小型桡足类在不同季节下的余氯安全浓度,建议亚热带滨海电厂夏季余氯排放浓度不超过0.15 mg/L,其余季节不超过0.20 mg/L。
- 江志兵曾江宁陈全震廖一波徐晓群寿鹿刘晶晶高爱根赵永强黄逸君
- 关键词:海洋桡足类半致死浓度
- 椒江河口滩涂贝类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9
- 2009年
- 在椒江口两岸共布设6条潮间带采样断面,于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4月和7月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水温、沉积物温度、沉积物结构、盐度、滩涂宽度、总有机物和油类含量)的调查和测定;运用典范对应方法分析了贝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共记录到贝类动物23种,其中腹足纲16种,双壳纲7种;(2)贝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显著,空间变化显著,平均值分别为610.01indm-2和25.40gm-2;岩头断面中国绿螂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均值分别可达2415.28indm-2和110.41gm-2,远高于其他物种;(3)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滩涂宽度、油类含量、有机质含量和沉积物粒度等环境因子与贝类的分布存在较大相关性.
- 赵永强曾江宁陈全震高爱根寿鹿廖一波
- 关键词:贝类环境因子大型底栖动物典范对应分析
- 瓯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38
- 2009年
- 对瓯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春(2006年5月)、冬(2007年1月)两季的调查,分析了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5种,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春季,小头虫的优势度最高,冬季,红带织纹螺的优势度最高;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布为河口区<邻近海域、冬季<春季;该区大型底栖动物两季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9.66g·m-2和131ind.m-2,春、冬季的密度差异显著,但生物量差异不显著;春冬两季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einer指数差异显著,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差异不显著.春季,温度和浮游植物是影响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冬季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有机碳和溶解氧.
- 寿鹿曾江宁廖一波赵永强江志兵陈全震高爱根杨家新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 椒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被引量:21
- 2009年
- 2007年10月,运用生态位理论,对椒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法分析了各采样断面自然因子(盐度、水温、沉积物温度、滩涂宽度和沉积物粒度)和污染因子(油类、重金属含量)对环境异质性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与各类群生物数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按取食方式可分为穴居底表捕食型、底表啮食型、底内滤食型和底内吞食型四大类群;各优势种群间生态位宽度的差异较大,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428和0.168,表明各类群动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在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6水平上,日本大眼蟹与明秀大眼蟹(第一类群)间和微黄镰玉螺、泥螺、习见织纹螺、勋章饰孔螺、短拟沼螺、彩拟蟹守螺(第二类群)间以及光滑河蓝蛤、中国绿螂、彩虹明樱蛤(第三类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为显著,对环境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相似.
- 赵永强曾江宁高爱根陈全震寿鹿廖一波黄逸君
- 关键词:底栖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典范对应分析
- 椒江口潮间带多毛类动物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 2009年
- 为了解椒江口多毛类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和工业污染对其的影响程度,于2007年10月、2008年1月、4月和7月在椒江口潮间带进行底栖多毛类和环境因子调查,分析了多毛类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格局以及各断面水温、泥温、沉积物结构、盐度、滩涂宽度等环境因子对多毛类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所调查的6条断面4季共发现环节动物门多毛纲动物10科20种,以广温广布种为主;(2)季节变化明显,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在春季均最高(分别为13种,31.5ind/m2和0.58g/m2),秋、冬季次之,夏季最低(分别为4种,5.8ind/m2,0.21g/m2);(3)物种数呈现位于工业区附近断面低于下游较远处的断面的趋势;(4)沉积物结构、滩涂宽度对多毛类具有显著的影响,滩涂宽度较长、沉积物较细的断面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较高。
- 赵永强陈全震曾江宁高爱根黄逸君寿鹿廖一波
- 关键词:椒江河口潮间带底栖动物多毛类环境因子
- 椒江口化工园区及其邻近区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秋冬季分布特征被引量:7
- 2009年
- 为了解椒江口化工园区及其邻近区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评价工厂排污对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在椒江口共设置6条潮间带采样断面,于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野外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秋冬两季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5种,其中秋季64种,冬季29种;(2)物种数呈现河口外断面高于河口内断面的变化趋势;(3)在各断面软相基质站位,化工园区及其邻近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差异较大,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4)与国内其他河口近几年的调查数据相比,椒江口潮间带发现的大型底栖动物种数较高,且存在开敞型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大于内湾河口潮间带的现象。
- 赵永强陈全震曾江宁寿鹿高爱根廖一波
- 关键词:化工园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
- 椒江口春季水体异养细菌及氮、磷细菌的生态分布特征被引量:3
- 2011年
- 2009年5月7日~5月15日,对椒江口海区水体中可培养异养细菌、有机磷细菌、无机磷细菌、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数量进行调查,分析上述各微生物类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5类细菌之间及与Chla、DO、NO3-N、NO2-N、NH3-N、PO4-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椒江口春季水体中,可堵养异养细菌数量介于(1.15~50.0)×10^5efu/L,水平分布以人海口处为中心,向四周依次递减;无机磷细菌数介于(0.00~2.70)×10^5cfu/L,与PO4-P(r=0.635,P〈0.05)和NO3-N(r=0.684,P〈0.05)显著正相关,与DO显著负相关(r=-0.706,P〈0.05);有机磷细菌数介于(0.10~9.30)×10^5efu/L;反硝化细菌数介于(0.00~4.SO)×10^5/L,与叶绿素a呈显著性负相关(r=-0.577,P〈0.05);氨化细菌数[(0.25~25.0)×10^5/L]与异养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597,p〈0.05)。
- 杜萍刘晶晶陈全震曾江宁江志兵赵永强廖一波寿鹿
- 关键词:异养细菌磷细菌环境因子
-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对海岛开发的生态响应——以宁波大榭岛为例被引量:11
- 2010年
- 以开发时间长,产业密集的国家海岛开发试点大榭岛为例分析、评价了海岛开发的潮间带和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响应。通过对大榭岛岩礁相、泥沙相潮间带以及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数量分布的分析,同时与该岛周围开发程度较弱的几大海岛的类似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大榭岛岩相潮间带断面牡蛎科(Ostre idae)和藤壶科(Balan idae)等科的物种栖息密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低;(2)泥沙相潮间带底栖动物状况与其他海岛差别不显著;(3)大榭岛近岸海域底栖动物种数少于其他海岛近岸海域,且前者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和小头虫(Capitellacapitata)等多毛类物种栖息密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低,群落结构与其他区域相差较大;(4)环境质量的生物评价结果显示,大榭岛近岸海域扰动程度高于其他海岛近岸海域。此外,从海岛开发的规划与功能定位、工程设计与施工工艺、相关人员意识形态三方面提出了一些保护和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对策。
- 赵永强寿鹿徐晓群廖一波曾江宁高爱根陈全震
- 关键词:产业集群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响应
- 椒江口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与多样性被引量:30
- 2009年
- 为了解椒江口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与多样性,揭示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作者于2007年10月、2008年1月、4月和7月在椒江口南岸和北岸潮间带,沿河流到海洋方向共布设6条采样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α,β和γ多样性测度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向及程度,结果显示:(1)6条断面共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78种,总种数随季节变化显著,在空间上沿河流到海洋方向呈升高趋势;(2)栖息密度的季节变化不显著(P=0.145>0.05),但空间变化显著(P=0.017<0.05),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显著(P=0.012<0.05),空间变化极显著(P=0.004<0.01);(3)β和γ多样性指数定量显示了椒江河口区域滩涂环境的多变性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更替性。
- 赵永强曾江宁高爱根陈全震廖一波寿鹿
- 关键词:底栖生物环境变化Α多样性Β多样性
- 不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密度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被引量:16
- 2009年
- 为了解不同互花米草入侵密度下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差异,评价互花米草入侵对滩涂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的影响后果,于2008年7月在浙江省中部沿岸潮间带上区选择互花米草浓密区、稀疏区和光滩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互花米草密度调查。对各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①浓密区大型底栖动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分类多样性指数(Taxonomic diversity index)和分类差异指数(Taxonomic distinctness)均低于其他两种生境,且以上各项参数与互花米草密度呈负相关关系;②稀疏区大型底栖动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高于光滩,种数相等,但稀疏区种间的差异程度高于光滩;③浓密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稀疏区和光滩差异均较大,而稀疏区与光滩差异较小,此外,群落差异程度与互花米草密度差呈正相关关系。
- 赵永强曾江宁陈全震高爱根寿鹿廖一波徐晓群刘晶晶
- 关键词:生物入侵互花米草大型底栖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