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幼镕

作品数:22 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梗死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5篇眩晕
  • 5篇急性
  • 3篇血性
  • 3篇阵发
  • 3篇阵发性
  • 3篇症状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脑卒中
  • 3篇卒中
  • 3篇位置性
  • 3篇位置性眩晕
  • 3篇良性阵发性位...
  • 3篇脑卒中
  • 2篇动脉
  • 2篇眼震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机构

  • 16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复旦大学
  • 1篇交通大学

作者

  • 22篇董幼镕
  • 10篇陈伟
  • 9篇刘建仁
  • 6篇吴菁
  • 5篇方晶
  • 5篇李威
  • 5篇潘辉
  • 5篇方洁
  • 5篇翟宇
  • 4篇孙旭红
  • 4篇舒良
  • 4篇唐学梅
  • 3篇赵蕾
  • 2篇陆勤
  • 2篇陆勤
  • 2篇翟宇
  • 2篇王硕
  • 2篇郑博
  • 2篇李正熙
  • 1篇严为宏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4篇神经病学与神...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生理学报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医学检验...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垂直上跳性眼震为主要体征的延髓梗死一例
2020年
患者男性,36岁。主因突发视物晃动伴行走不稳15小时,于2019年7月4日入院。患者于1天前(7月3日)19∶00时无明显诱因突发视物晃动伴行走不稳,发作时不伴头痛及恶心呕吐,无言语及四肢活动不利,无复视及视物模糊,遂至我院急诊:血压251/171 mm Hg(1 mm Hg=0.133 k Pa),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眼球活动尚可,可见自发性垂直上跳性眼震(UBN),余未见异常;头部CT显示左侧基底节区软化灶形成(图1a),考虑脑梗死。
赵蕾吴菁姜春燕董幼镕陈伟刘建仁
关键词:延髓病例报告
眩晕病人的TCD检测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探索急性发作期眩晕症病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状况.方法对156例病人(男性59例,女性97例)进行TCD检测,并以73例健康成人(男性31例,女性42例)为对照组,同步测定颅内脑动脉主干收缩期血流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眩晕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在椎基底动脉系统16.03%,颈内动脉系统亦占23.08%,两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占49.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发生率(P<0.01).其中女病人表现为前循环血流速度增快、后循环流速减慢,男性则以血流速度减慢为主.结论眩晕症病人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同时存在,TCD作为一种无创伤、操作简便的检测工具对眩晕病人的病因诊断和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董幼镕季金凤
关键词:急性眩晕经颅多谱勒超声
伴临床可疑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表型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调查伴临床可疑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clinical possible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cpRBD)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德国版RBD筛查量表(RBDSQ)及相关神经心理学评估量表,调查110例中国PD患者cpRBD的发生情况及与患者人口学资料,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嗅觉减退、抑郁症状、便秘、自主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等)及主要运动并发症(剂末现象、异动症)间的相关性。结果:40例(36.4%)PD患者伴发cpRBD。与不伴cpRBD的PD患者相比,伴cpRBD的PD患者中男性更多,非运动症状问卷筛查量表(NMSQ)评分及PD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分更高,嗅觉减退、慢性便秘及抑郁症状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运动亚型及主要运动并发症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OR=3.541, 95%CI 1.269~9.877,P=0.016)、抑郁症状(OR=5.365, 95%CI 1.161~11.470,P=0.027)、高SCOPA-AUT评分(OR=1.098, 95%CI 1.005~1.200,P=0.038)是PD患者伴发cpRBD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伴发cpRBD的PD患者以男性多见,非运动症状受累更严重。抑郁症状和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受累与PD患者RBD的发生密切相关。
吴丽和青赵蕾姜春燕陈伟董幼镕刘建仁
关键词: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
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观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分]8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62例患者归为溶栓组;将静脉溶栓后无好转再行动脉内支架取栓治疗的21例患者归为取栓组。对两组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1治疗7 d时比较两组NIHSS及改良Rankin(m RS)评分;2比较治疗后24 h的出血转化率和治疗后7 d的病死率。结果溶栓组和取栓组基线特征除高血压病史外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7 d,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治疗后24 h头颅CT显示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7 d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取栓治疗的安全性与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且疗效未见比静脉溶栓治疗更好,可能与取栓治疗时间存在延误有关。
方洁唐学梅王硕郑博李正熙孙旭红吴菁方晶陆勤董幼镕翟宇张鑫潘辉刘建仁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新诊断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特点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新诊断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特点及其与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新诊断的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75例与同期当地社区招募的健康对照者46名。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视频眼震电图记录下的眼球运动评估,包括水平方向上视觉介导的反射性扫视(水平扫视)和平滑追踪运动(SPEM),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运动症状(Hoehn-Yahr分期、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冻结步态问卷)和非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问卷、16项气味识别测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汉化基础版、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紊乱筛查量表)的评估。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眼球运动参数的差异,包括水平扫视的潜伏期和精准度以及视标光点分别以0.1、0.2、0.4 Hz频率水平移动时的SPEM增益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与健康对照存在差异的眼球运动参数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对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不同频率SPEM增益值等眼球运动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敏感度及特异度分析,再将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和0.4 Hz改变最明显的SPEM增益值拟合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新发帕金森病组患者扫视潜伏期明显延长[(210.4±41.3)ms比(191.3±18.9)ms,t=-3.455,P=0.001]、扫视精准度降低(88.4%±6.8%比92.2%±6.1%,t=3.064,P=0.003)、SPEM增益值在0.1、0.2和0.4 Hz上与健康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0.68±0.15比0.74±0.14,t=2.261,P=0.026;0.72±0.16比0.79±0.16,t=2.704,P=0.008;0.67±0.19比0.78±0.19,t=2.937,P=0.004)。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0.1、0.2、0.4 Hz频率SPEM增益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小于0.7,分别为0.641(P=0.010)、0.681(P=0.00
林茵周梦溪姜春燕吴丽和青赵蕾董幼镕陈伟
关键词:帕金森病眼球运动眼震电图描记术
中文版眩晕残障量表(DHI)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筛查中的运用研究
目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常见的眩晕相关性疾病,该病至今缺乏简便、有效的筛查量表,临床实践中漏诊现象时有发生。本研究旨在验证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ridicap Inventory,DHI)总...
陈伟舒良方晶王潜潘辉吴菁方洁董幼镕刘建仁
文献传递
首发缺血性卒中与再卒中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目的:探讨首发缺血性卒中和再卒中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方法:登记并调查22个月内在本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包括基线资料以及卒中相关资料.比较首发卒中和再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再卒中的危险因素评估用Logistic回归...
方晶陈伟董幼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手法复位后短期残余头晕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首次就诊成功手法复位的223例BPPV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随访,在首诊(W0)及手法复位后1周(W1)时进行眩晕/头晕视觉模拟量表(VAS)、头晕残障量表(DHI)评估,并在W0行GAD-7、PHQ-9、HAMA及HAMD-17等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W1时头晕VAS评分大于1分判定为存在RD。比较伴有及不伴有RD组之间人口学及临床指标的差异,调查成功手法复位后患者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成功手法复位的BPPV患者1周时RD的发生率为50.67%(113/223)。伴有RD组首诊时头晕残障量表(DHI)评分明显高于不伴有RD组(P=0.009),差异主要体现在功能性分值(DHI-F)[(17.38±8.67)vs(14.91±9.39),P=0.044]和情绪性分值(DHI-E)[4(2,11.5)vs 4(0,8),P=0.013],而年龄、性别、眩晕持续时间,焦虑抑郁评分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诊时DHI评分>30分(OR=2.149,95%CI 1.257~3.673,P=0.005)是RD的独立预测因素。线性回归发现,RD是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时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95%CI 10.346~16.661,P<0.001)。结论:近一半的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存在RD,首诊时DHI总分大于30分可作为手法复位后短期RD的预测因子。
姜春燕赵颖王璐舒良吴菁孙旭红潘辉董幼镕陈伟刘建仁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导致脊髓单突触反射回返性抑制的长时程减弱
2011年
坐骨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神经损伤后再生肌肉和运动神经元会出现各种功能障碍,虽然其中一部分因素已被阐明,但多局限于受损神经局部,而对于再生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RI)通路的功能变化却很少被报道。本文研究大鼠短暂坐骨神经损伤后,恢复神经再支配(reinnervation)情况下,脊髓RI通路的功能变化。在正常或坐骨神经挤压(crush)受损后的成年大鼠上,通过刺激离断的脊髓背根(L5),在外侧腓肠肌-比目鱼肌(lateral gas-trocnemius-soleus,LG-S)神经或内侧腓肠肌(medial gastrocnemius,MG)神经记录单突触反射(monosynaptic reflex,MSR),并同时在另一神经给予条件性刺激,以检测LG-S和MG运动神经元间RI的变化。结果显示:(1)脊髓运动神经元的RI在坐骨神经挤压受损后即基本丢失(<5周),至损伤6周后部分恢复至正常的50%,并至少维持至损伤14周后;(2)一侧的坐骨神经损伤对对侧的RI没有影响;(3)外周神经损伤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本身并不发生减少。以上结果表明,外周神经损伤即使在神经再支配后仍会引起脊髓运动神经元RI的长时程减弱,RI的减弱使运动神经元通过增强其功能来补偿损伤后外周肌肉力量上的减弱,提示外周神经损伤会导致中枢脊髓运动环路的可塑性变化。
舒良董幼镕严为宏翟宇王云李威
关键词:坐骨神经脊髓
急诊启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内溶栓治疗对开始溶栓平均时间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探讨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在神经内科急诊接受静脉内溶栓和传统收住至病房或卒中单元后接受静脉内溶栓对开始溶栓平均时间(DTN)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76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比较急诊室启动溶栓组(94例)和病房启动溶栓组(82例)的DTN时间和安全性等指标,包括两组的治疗7 d时和治疗后3个月的病死率、溶栓后24 h症状性出血转化率等。结果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溶栓组DTN时间(99.3±47.8)min显著短于病房溶栓组(118.8±53.2)min,P=0.014;治疗后24 h两组安全性比较,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和3个月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7 d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 RS)和溶栓治疗3个月恢复良好(m RS<2分)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启动静脉内溶栓治疗AIS能明显缩短DTN,安全性与送入病房后再进行静脉内溶栓治疗差异无显著性,AIS的静脉内溶栓治疗应在急诊尽快启动,若急诊空间有限,溶栓和送入病房可同时进行(Drip-and-Ship)。
刘枫荻赵蓉王硕郑博陶晓晓张绮婷姚前李格飞史妍慧王雪梅翟宇董幼镕陆勤张敏刘建仁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静脉内溶栓急诊室卒中单元出血转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