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辉

作品数:23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卒中
  • 7篇急性
  • 5篇眩晕
  • 5篇血性
  • 5篇阵发
  • 5篇阵发性
  • 5篇缺血
  • 5篇位置性
  • 5篇位置性眩晕
  • 5篇良性阵发性位...
  • 5篇脑卒中
  • 4篇血管
  • 4篇取栓
  • 4篇缺血性脑卒中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2篇动静脉
  • 2篇动静脉联合
  • 2篇动脉

机构

  • 2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浦东新...

作者

  • 23篇潘辉
  • 18篇刘建仁
  • 12篇方洁
  • 9篇唐学梅
  • 8篇翟宇
  • 7篇舒良
  • 7篇赵蓉
  • 7篇吴菁
  • 7篇陈伟
  • 5篇董幼镕
  • 4篇孙旭红
  • 4篇苏敬敬
  • 4篇王硕
  • 3篇郑博
  • 3篇陶晓晓
  • 3篇王潜
  • 3篇张鑫
  • 2篇方晶
  • 2篇李威
  • 2篇史楠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omer1b/c在缺氧复氧损伤神经元中的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Homer1b/c在缺氧复氧损伤神经元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c DNA3.1-Homer1b/c质粒和Homer1b/c si RNA,过表达及si RNA干扰Neuro-2a细胞中Homer1b/c的水平,western blot分析观察上调及下调Homer1b/c后Homer1b/c的蛋白表达变化,再予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处理,观察细胞生存率、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释放量及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过表达及si RNA干扰Homer1b/c后,Homer1b/c的蛋白水平分别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及降低(P值分别<0.01),提示过表达及干扰Homer1b/c的效果均明显,分别能明显提高及降低Homer1b/c的水平。在缺氧复氧损伤条件下,Homer1b/c过表达组较空质粒转染组,其细胞生存率明显增加,LDH释放量、caspase-3活性明显降低(P值分别<0.05);相反,下调Homer1b/c的水平后,与control si RNA转染组相比,细胞生存率明显降低,而LDH释放量和caspase-3活性明显增加(P值分别<0.05)。结论:Homer1b/c在缺氧复氧损伤神经元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苏敬敬陶晓晓舒良潘辉翟宇
关键词:缺氧复氧神经保护过表达RNA干扰
119例小脑梗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诊断(CISS)、受累血管区域、合并小脑外梗死病灶以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119例急性小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头颅MRI影像、病因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 119例小脑梗死患者中,单侧小脑梗死78例(UCI组),双侧小脑梗死41例(BCI组)。两组的CISS分型无明显差异。UCI组以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发生率最高(35.9%),与BC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CI组中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区梗死发生率最高(39.0%),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区域的梗死发生率在两组中差异无显著性。63/119例(52.9%)同时合并小脑外梗死灶。BCI组合并小脑外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53.7%)较单侧UCI组高(P<0.05),而UCI组合并前循环梗死较BCI组更多(P<0.05)。主要症状、体征包括:头晕/眩晕、眼球震颤、眼倾斜反应、听觉减退、小脑性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浅感觉障碍、锥体束征以及意识障碍等。意识障碍在BCI组的发生率高于UCI组(P<0.01),其余各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小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在UCI中最常见,BCI常合并小脑外的后循环供血区梗死;UCI和BCI的受累小脑动脉以及合并小脑外梗死的区域有一定差异,提示两者病因机制存在不同;意识障碍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在BCI更为常见。
吴菁陈伟董幼镕翟宇孙旭红潘辉李强方洁刘建仁
关键词:小脑梗死影像学
Wallstent支架植入术后迟发性移位的1例报道
赵蓉潘辉方洁唐雪梅刘建仁
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观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分]8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62例患者归为溶栓组;将静脉溶栓后无好转再行动脉内支架取栓治疗的21例患者归为取栓组。对两组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1治疗7 d时比较两组NIHSS及改良Rankin(m RS)评分;2比较治疗后24 h的出血转化率和治疗后7 d的病死率。结果溶栓组和取栓组基线特征除高血压病史外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7 d,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治疗后24 h头颅CT显示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7 d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取栓治疗的安全性与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且疗效未见比静脉溶栓治疗更好,可能与取栓治疗时间存在延误有关。
方洁唐学梅王硕郑博李正熙孙旭红吴菁方晶陆勤董幼镕翟宇张鑫潘辉刘建仁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操作过程中椎动脉颅内端狭窄段斑块脱落后血流显著改善
一部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即使强化药物治疗后仍旧反复TIA或者脑卒中发作,这种情况下需要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分为单纯球囊扩张,或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我们报道一例药物强化治疗后仍旧不断后循环脑卒中发作、意识进行性恶化的左侧...
赵蓉刘枫荻赵蕾潘辉李正熙刘建仁
乙状窦憩室致搏动性耳鸣的介入治疗成功案例报道被引量:6
2016年
乙状窦憩室是引起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可能导致严重的症状,需及时诊断和治疗。该例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持续性、搏动性耳鸣,呈吹风样,与心搏频率一致,按压左颈部静脉时耳鸣消失,是静脉搏动性耳鸣的典型症状,全脑血管造影术提示左侧乙状窦憩室大而复杂。采用经血管介入弹簧圈填塞术治疗,术后患者耳鸣症状明显改善。介入治疗为静脉窦源性搏动性耳鸣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途径。
彭佳丽赵蓉李格飞吴依兰史妍慧刘译升赵颖姚前张绮婷王硕方洁潘辉唐学梅郑博刘枫荻刘建仁
关键词:搏动性耳鸣血管内栓塞术弹簧圈
脑梗死患者的DSA术前一过性高血压和神经功能结局无关
背景和目的脑梗死的患者有时需要局麻下的脑血管造影,术前经常出现反应性、一过性的高血压。但是,目前对脑血管造影前的患者血压上升的原因的分析研究未见报道,而且这种一过性的血压增高是否和临床结局有关尚未明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
潘辉赵蓉王硕唐学梅方洁刘建仁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手法复位后短期残余头晕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首次就诊成功手法复位的223例BPPV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随访,在首诊(W0)及手法复位后1周(W1)时进行眩晕/头晕视觉模拟量表(VAS)、头晕残障量表(DHI)评估,并在W0行GAD-7、PHQ-9、HAMA及HAMD-17等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W1时头晕VAS评分大于1分判定为存在RD。比较伴有及不伴有RD组之间人口学及临床指标的差异,调查成功手法复位后患者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成功手法复位的BPPV患者1周时RD的发生率为50.67%(113/223)。伴有RD组首诊时头晕残障量表(DHI)评分明显高于不伴有RD组(P=0.009),差异主要体现在功能性分值(DHI-F)[(17.38±8.67)vs(14.91±9.39),P=0.044]和情绪性分值(DHI-E)[4(2,11.5)vs 4(0,8),P=0.013],而年龄、性别、眩晕持续时间,焦虑抑郁评分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诊时DHI评分>30分(OR=2.149,95%CI 1.257~3.673,P=0.005)是RD的独立预测因素。线性回归发现,RD是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时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95%CI 10.346~16.661,P<0.001)。结论:近一半的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存在RD,首诊时DHI总分大于30分可作为手法复位后短期RD的预测因子。
姜春燕赵颖王璐舒良吴菁孙旭红潘辉董幼镕陈伟刘建仁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新型自聚肽承载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较明确的病理改变为胆碱能神经元变性,细胞数量减少。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移植可以代替损伤...
崔国红刘建仁潘辉方洁吴菁
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迟发性出血转化2例报道
例1男,54岁.'头昏头痛1天'.查体:神清,运动性失语,右侧鼻唇沟浅,右上肢肌力1/5级,右下肢肌力4/5级,头颅CT示左侧颞顶叶脑出血,量约60-70ml.该患者于3周前曾因左侧颞顶叶脑梗死行急诊静脉内溶栓治疗,3天...
赵蓉方洁潘辉唐学梅苏敬敬张鑫陈伟刘建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