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余
- 作品数:21 被引量:169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构造变形被引量:3
- 1995年
- 扬子北缘古生代发育的3套原型盆地驼载在不同性质的“基底”上,它们先后经历了4期区域性的构造变动,各自形成盆地变形的独特风格,具有6类不同的构造组合。古生代盆地变形序列及其规律的研究对寻找古生代油气藏有着重要意义。
- 吉让寿秦德余高长林
- 关键词:盆地古生代
- 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被引量:24
- 2005年
- 以中国诸陆块和古中国洋为中心的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古板块体制可概括为“三洋四陆”,即3个相互连通的洋盆分割了四大陆块(群):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亚洋、华北陆块群、古中国洋、华南陆块群、原特提斯、印度冈瓦纳。3个洋盆的扩张、消减,陆块碰撞造山或增生造山及其转化着的地球动力在各陆块内的响应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早古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由此形成了台内和陆缘不同的原型盆地演化序列。在大陆裂解期,台内主要出现裂谷、坳拉槽原型盆地,然后转为台内坳陷。早古生代陆块规模小,陆缘盆地风格突出。在造山带形成与演化中,陆缘坳陷对油气的赋存意义最大。
- 高长林黄泽光叶德燎刘光祥吉让寿秦德余
- 关键词:油气盆地古海洋古生代
- 北秦岭造山带变形特征及其形成环境被引量:1
- 1992年
- 本文研究了北秦岭造山带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岩石变形记录,从构造组合出发,论述了北秦岭造山带以褶皱构造组合,右行韧性剪切构造组合为主要特征。褶皱构造组合表现为热软化褶皱构造,流动褶皱构造,扇形构造、同斜一平卧褶皱构造。在北秦岭造山过程中,宏观—微观构造在平面上表现为右行韧性剪切,在剖面上表现为剪切推覆构造组合。不同的褶皱构造组合与不同的推覆岩片之间的空间配置反映它们生成环境的差异,表明该造山作用席卷到地壳不同层次的物质变形作用。
- 吉让寿秦德余高长林
- 关键词:造山带褶皱构造形成环境
- 试论前陆-伸展盆地被引量:5
- 2003年
- 前陆-伸展盆地是一类新型的原型盆地。这类原型盆地,既具有前陆盆地的结构特征,又具有伸展断陷盆地的特点,它是在同一地质时期同一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新型原型盆地,其可分为周缘前陆-伸展盆地和陆内前陆-伸展盆地两类。
- 吉让寿刘光祥潘文蕾秦德余
- 关键词:盆地结构原型盆地
- 论中国北方三类构造环境中的蓝片岩被引量:6
- 1990年
- 本文主要研究和讨论中国北方三类构造环境中的蓝片岩,认为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的蓝片岩的形成是与古蒙古海洋板块的俯冲消减有关,为B型蓝片岩;陕西商南松树沟的蓝片岩的成因是与板块碰撞后的仰冲作用有关,为C型蓝片岩;商南赵川一带的蓝片岩的形成是与大型剪切推覆有关,为A型蓝片岩。文中对三类蓝片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作了一定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各自的鉴别特征。
- 高长林吉让寿秦德余殷勇
- 关键词:蓝片岩
- 中国古生代盆地基底大地构造特征被引量:10
- 2005年
- 太古宙(>2 500 Ma)是出现陆核或形成初始陆块的阶段.华北和塔里木是最早出现初始陆块的地区.古元古代(1 800~2 500 Ma)为陆块迅速增生阶段;古元古代末,华北、塔里木、柴达木和扬子陆块经增生相互联接.中元古代(1 000~1 800 Ma)为裂谷发育阶段,在古元古代末相互联接的地区重新发生裂解,分裂为华北、塔柴和扬子陆块.晋宁期末,华北、佳木斯、塔柴、扬子、华夏及滇藏陆块相互拼合,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新元古代初(<1 000 Ma),在古板块运动体制下,形成中国新元古代-古生代盆地.
- 高长林单翔麟秦德余
- 关键词:古生代盆地基底RODINIA超大陆
- 中国西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成盆作用被引量:4
- 2005年
- 研究西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现,大致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部和西部地区应力场状态不同。东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为北北东向;而西部地区主压应力以近南北向为主。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在阿尔金断裂以东地区基本继承了前期应力场状态,阿尔金断裂以西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这种应力场特征与上述阶段形成的盆地原型、盆地反转、构造变形相匹配。
- 吉让寿秦德余
- 关键词:区域构造应力场燕山期
- 东秦岭俯冲消减古洋壳的地球化学鉴定被引量:28
- 1990年
- 本文据笔者所提出的鉴定俯冲消减古洋壳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证实了东秦岭商南松树沟地区存在有俯冲消减的古洋壳的残余。蛇绿岩套和对火山岩带的存在是鉴定俯冲消减古洋壳的主要可靠证据。 松树沟蛇绿岩套中,超基性岩为纯橄榄岩和斜辉辉橄岩,具亏损地幔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其中的(变)基性岩为大洋拉斑玄武岩,SiO_2含量值小于52%,TiO_2含量值大于0.80%,TiO_2/SiO_2值高,Q值高,K值低,∑REE低,∑Ce/∑Y值低,不富集轻稀土,与大洋玄武岩相类似。而与蛇绿岩套紧邻的丹凤群火山岩为钙碱性岛弧型岩石,其TiO_2/SiO_2值低,Q值低,K值高,∑REE高,∑Ce/∑Y值高,富轻稀土,与岛弧型火山岩相似,据上述资料及常量元素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丹凤群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松树沟地区的(变)火山岩形成于大洋环境。
- 高长林秦德余吉让寿殷勇
- 关键词:古洋壳地球化学俯冲消减
- 扬子板块北部古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1
- 1991年
- 本文初次提出扬子板块北部古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是:a、裂陷早期阶段,发育碱性双峰式火山岩,但在裂陷的晚期和移离的早期阶段,发育碱性而不具双峰特征的火山岩、岩脉群;b、发育具两类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砂页岩,裂陷阶段形成的砂页岩与活动大陆边缘形成的砂页岩具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移离阶段所形成的砂页岩才真正具被动大陆边缘砂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高长林秦德余吉让寿殷勇
- 关键词:地球化学
- 中国盆地形成的三大活动构造历史阶段被引量:21
- 2005年
- 中国大陆的组成复杂而不均一,是历史上多个小型陆块会聚形成的复合大陆,基底结构各异,形成时代先后不一。中国各盆地的形成和分布取决于中国大地构造环境及其成盆体制的变化。中国盆地的形成经历了古中国陆、古亚洲陆和新亚洲大陆形成3个阶段。在陆缘和陆内两大优势的成盆构造-热体制作用下,分别形成了古中国/古亚洲构造环境的古生代盆地,新亚洲构造环境下的中新生代盆地。其中,中新生代盆地发育在会聚缩合的大陆内部,历经了3次构造变格:第一变格期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第二变格期为晚白垩世—始新世和渐新世、第三变格期为渐新世和新近纪—现今。中新生代的盆地叠加、改造了古生代盆地。
- 徐旭辉高长林黄泽光范小林刘光祥周小进翟常博单翔麟吉让寿秦德余张渝昌
- 关键词: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