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林

作品数:6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枢椎
  • 4篇后路
  • 3篇前路
  • 3篇寰枢
  • 3篇寰枢椎
  • 3篇内固定
  • 2篇钉棒系统
  • 2篇椎间盘
  • 2篇节段
  • 1篇单节段
  • 1篇单节段腰椎间...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腰椎椎间
  • 1篇腰椎椎间融合
  • 1篇置换术
  • 1篇入路
  • 1篇生物力学

机构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广州军区总医...

作者

  • 6篇石林
  • 5篇夏虹
  • 4篇尹庆水
  • 3篇赵卫东
  • 3篇刘雅普
  • 2篇杨庆磊
  • 2篇隋文渊
  • 1篇艾福志
  • 1篇陈育岳
  • 1篇石亮
  • 1篇王建华

传媒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第Ⅲ代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三维稳定性评价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对比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固定系统(TARP)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的三维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具新鲜上颈椎尸体标本(C0-3),随机分为正常组、TARP组、后路钉棒组。每组标本均利用美国魔神运动分析技术公司步态分析系统(Motion Analysis,co.6Eagle系统)测量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路TARP钢板组与后路椎弓根钉棒组在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上与完整标本差异显著。前路TARP钢板组与后路椎弓根钉棒组在屈伸、侧屈、旋转各个方向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前路TARP固定系统具有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相当的三维稳定性,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前路TARP系统可作为寰枢椎可靠内固定的选择方法之一。
石林夏虹赵卫东刘雅普杨庆磊尹庆水
关键词:寰枢椎前路后路内固定生物力学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的早中期随访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9例。其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32~60岁,平均45.7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30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混合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加脊髓型)。单节段病变27例,双节段病变12例。使用Prestige假体9例、Prodisc-C假体4例、Discover假体26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置换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Cobb角变化),并采用Kellgren X线颈椎退变分级评估法对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置换节段及置换节段相邻上、下位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ellgren X线椎间盘退变分级评价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有5例患者出现退变情况改变,其中从无(0级)退变为轻度(1、2级)3例,由轻度1级退变到轻度2级1例,由轻度2级退变到中度(3级)1例,退变发生率为12.8%,但退变情况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3,P=0.406)。术后15个月(32例患者)邻近椎间盘未发生退变情况。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有良好疗效,可较好地保留置换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并可能对邻近节段的椎间盘起保护作用。
刘雅普夏虹艾福志石林隋文渊
关键词:颈椎病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邻近节段退变
第Ⅲ代TARP系统与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生物力学比较
研究背景和目的   对伴有延脊髓受压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atlantoaxialdislocation,IAAD)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寰枢椎在脱位状态下,尤其是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患者...
石林
关键词: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文献传递
前路TARP系统与后路钉棒系统对枢椎下拉力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对比研究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系统与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对枢椎的下拉力量。方法取6具新鲜上颈椎尸体标本,分别将TARP钢板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于寰枢椎上,模拟手术撑开复位过程,在前后路分别加载相同撑开负荷(60、80、100N),测试两套系统在加载撑开负荷过程中对枢椎的下拉分离力及寰枢椎间分离的位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施加60、80、100N撑开负荷时TARP组对枢椎产生的下拉力分别为26.11±2.08、36.08±2.40、45.01±2.26N,而后路钉棒组分别为22.09±1.45、29.77±2.36、40.80±3.41N,TARP组寰枢椎间分离位移分别为0.87±0.07、1.07±0.07、1.14±0.06mm,而后路钉棒组分别为0.82±0.07、1.01±0.08、1.06±0.0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RP系统对枢椎产生的下拉力及寰枢椎间分离的位移均大于后路钉棒系统,提示前路TARP系统可作为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一种较好的选择方案。
夏虹石林赵卫东石亮杨庆磊尹庆水
关键词:枢椎内固定器
寰枢椎前、后路固定对枢椎及齿突拉力的比较研究
2012年
目的比较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系统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对枢椎及齿突的最大下位力,为临床选择固定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6个男性新鲜尸体寰枢椎标本(C1、2)制备寰枢椎不稳模型后,分别采用TARP系统(TARP组)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椎弓根钉棒组)固定,采用材料试验机测量前、后路固定系统对枢椎及齿突的最大下拉力。结果 TARP组和椎弓根钉棒组最大下拉力分别为(77.38±16.10)N和(39.31±17.27)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06,P=0.000)。结论前路固定系统较后路固定系统对枢椎及齿突下拉力大,提示对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从前路进行复位具有更可靠的复位效能。
石林夏虹赵卫东刘雅普刘明怀尹庆水
关键词:寰枢椎前路后路
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采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病例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8~36岁,平均31岁;病程2~9个月,平均5个月;疗效评价依据Mac_Nab腰腿痛评价标准以及改良Prolo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2.5~3 h,平均2.7 h;出血量200~280 mL,平均250 mL;下地活动时间4~7 d,平均5 d;2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个月,Mac Nab标准疗效很好17例,占63%,好6例,占22.2%,轻度好转4例,占14.8%,无一例复发再次手术。术前Prolo功能评分平均为(10.5±1.6)分。改良Prolo评分平均为(17.0±0.9)分。结论: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X-tube通道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陈育岳隋文渊石林王建华夏虹尹庆水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经椎间孔入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