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娟 作品数:118 被引量:1,005 H指数:20 供职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文化科学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旱涝年环流差异 被引量:12 2017年 利用1979—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江南春雨时间范围(12—27候)和空间范围(110~120°E,23~30°N),并通过EOF方法分析了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3个主要模态:全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和东西反相型。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了江南春雨的旱涝年的环流差异。结果表明:江南春雨偏涝年,上游青藏高原东南侧的西南风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有利于来自副高南侧的水汽与高原南侧的水汽汇合向江南地区输送,而江南地区的上升运动也明显加强,有利于江南地区降水的产生。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春雨期涝年青藏高原的热源强度明显强于旱年,导致高原东南侧的绕流增强,进而有利于江南地区的降水,而旱年情况大致相反。此外,比较旱涝年西太平洋—东亚大陆之间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发现,涝年大约在第11候发生冷热源的反转,旱年则在第16候反转。涝年江南地区春雨期热源强度也明显强于旱年,进一步说明江南地区冷热源的反转以及增强对于江南地区的降水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判定江南春雨的季风降水性质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王黎娟 高龙龙关键词:江南春雨 冬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生成与热带东风扰动的关系 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合成技术对1995—2006年冬季(11月—次年2月)生成在西北太平洋上的34个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TC)个例进行分析,研究冬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冬季TC生成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型为东风波西传型;北半球冬季对流层低层出现的跨赤道气旋对是冬季北半球TC形成的重要特征;太平洋中部赤道混合Rossby重力波西北传,与强对流中心重合,性质转为"热带低压型扰动",为冬季热带气旋生成提供扰动源。对合成TC初始场的涡动扰动动能的收支分析表明,涡动有效位能和正压不稳定转换为TC形成提供了能量,这两种能量分别与积云对流加热和水平不均匀气流有关。正压不稳定能量转换为动能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下层,而扰动有效位能的转换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上层。低层热带东风波动从平均气流中获得正压不稳定能量,并与强积云对流耦合,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TC。 何洁琳 管兆勇 万齐林 王黎娟关键词:热带气旋 大尺度环流 低纬季风涌影响登陆台风“榴莲”(0103)和“碧利斯”(0604)暴雨增幅的比较 被引量:25 2012年 以2001和2006年盛夏登陆中国南方并造成巨大灾害的两次热带气旋过程为例,利用"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01年0103号"榴莲"和2006年0604号"碧利斯"热带气旋陆上维持和暴雨增幅的大尺度环境场及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榴莲"登陆后与中纬度西风槽发生相互作用,构成了典型的"北槽南涡"天气形势,"碧利斯"登陆后受西太平洋副高、北方大陆高压坝和南侧副高向西南方向延伸的高压脊所包围,有利于其环流维持。2)"榴莲"和"碧利斯"陆上维持期间越赤道气流明显增强,但是在"榴莲"活动期间,100°E附近越赤道气流表现突出,而在"碧利斯"陆上活动期间,80°E附近越赤道气流尤为显著,它们都增强了当时的西南季风,把大量来自热带海洋的水汽注入登陆后减弱的"榴莲"和"碧利斯"环流,使其非但没有很快减弱消亡,反而能在登陆后长时间维持不消。3)2001和2006年东亚夏季风存在明显低频振荡,2001年低纬夏季风10~20d低频振荡显著,而2006年则以30~60d低频振荡为主,由不同低频振荡周期表示的低纬季风涌均存在明显的北传特征。当低频振荡处于极端活跃位相时,季风涌最为强盛并侵入"榴莲"和"碧利斯"环流系统,正好对应着当时的台风暴雨剧烈增幅。此外,低频气流的辐合和低频水汽输送也是"榴莲"和"碧利斯"暴雨增幅的重要原因。 卢珊 王黎娟 管兆勇 何洁琳 宋鸿关键词:榴莲 碧利斯 暴雨增幅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槽与南海夏季风槽的比较分析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从气候特征角度研究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槽的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槽的区别。结果表明,无论是辐合还是对流,南海夏季风槽都强于副热带夏季风槽。南海夏季风槽伸展高度较低,位置少变;而副热... 王黎娟 何金海 管兆勇关键词:东亚副热带 气候特征 文献传递 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07年 目前有关于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的研究非常多,其中关注的主要热点除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和基于以上因子的征兆环流模型外,还包括高低空急流、季风环流、低频振荡、与加热场异常的相关研究等方面,根据研究进展,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阻塞高压形势维持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或减弱、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邻近海域海温异常、高、低空急流、征兆环流模型等均可作为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的预报因子。其中高、低空急流时效性较短,季风环流和低频振荡虽对于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汤英英 王黎娟 刘毅 陈栋关键词:长江流域 持续性 暴雨 4—5月南亚高压重建过程与中南半岛对流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5 2013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研究了1979—2008年历年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的特征,发现有21年存在西部中心生成加强与东部中心减弱消亡共同进行的过程,称为南亚高压的重建过程。南亚高压重建过程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根据重建开始时间可分为重建正常年、偏早年及偏晚年。重建正常年,重建之前,对流活动中心在中南半岛南面的海洋大陆一带,到重建阶段,对流伸向中南半岛。南亚高压重建偏早年,对流推进至中南半岛上空的时间偏早;而重建偏晚年则刚好相反。说明南亚高压重建过程与中南半岛上空的对流活动有密切关系。南亚高压重建时,中南半岛的对流活动带来充沛的降水,释放出大量的凝结潜热。已有研究表明在由冬向夏的演变过程中,南亚高压表现出"趋热性",因此,对流降水释放的凝结潜热可能是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重建的原因。 秦育婧 王黎娟 何金海 管兆勇 卢楚翰 刘伯奇关键词:气候学 非绝热加热 降水 淮河流域夏季持续性降水与15~30天低频振荡的联系及前期信号 被引量:13 2015年 采用1961-2010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射出长波辐射资料和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和Lanczos滤波等方法,讨论了淮河流域夏季持续性降水过程发生前后的大尺度流场及15~30 d低频环流特征,并寻找其前期信号。结果表明:1)在对流层高层和低层,我国东部地区低频气旋、反气旋在夏季持续性降水过程发生前后交替出现,分别通过调控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位置变动从而影响降水过程。在对流层中层,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发生前后在淮河流域上空分别有“+”、“-”、“+”的低频高度中心存在。在持续性降水发生时,极地的冷空气与低纬度的暖湿空气在淮河流域上空交汇,有利于该地区降水。2)当前期冬季北太平洋地区海温和贝加尔湖东侧至鄂霍次克海地区500 h Pa位势高度场出现正异常时,会造成次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的15~30 d低频分量异常增多,从而使得淮河流域夏季出现持续性降水的可能性增大。 韩世茹 王黎娟 于波关键词:淮河流域 低频振荡 前期信号 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动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本文采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和SCSMEX等资料,根据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研究了1998年6月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动与大气热源的关系。结果表明,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对副高位置变化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气候平均状... 王黎娟 温敏 何金海 林建关键词:西太平洋副高 大气热源 文献传递 热带风暴“Bilis”(0604)暴雨增幅前后的水汽输送轨迹路径模拟 被引量:13 2015年 采用水平分辨率1°×1°的NCEP再分析资料、1°×1°的NCEP GDAS资料和2.5°×2.5°的NOAA大气环流资料,结合NOAA HYSPLIT v4.8轨迹模式对0604号热带风暴"Bilis"整个生命史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模拟分析,并分析了"Bilis"暴雨增幅前和增幅后的水汽输送轨迹及不同来源的水汽贡献。结果表明,"Bilis"整个活动过程中主要有四支水汽输送通道,分别是源自索马里、孟加拉湾、120°E越赤道气流和东太平洋的水汽,其中源自索马里和孟加拉湾的西南水汽输送(偏南水汽通道)占主导地位,120°E越赤道气流和东太平洋的水汽是西南水汽随着"Bilis"环流逆时针旋转,自环流中心东北侧进入雨区(东北水汽通道),是低压环流与偏南风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偏南通道水汽大部分输送到850 h Pa以下的低层,自环流北侧输入的水汽则主要输送到暴雨区上空850 h Pa以上。对比暴雨增幅前后各通道的水汽贡献率发现,孟加拉湾西南气流输送的低纬水汽对此次暴雨增幅的形成、发展起重要作用。 戴竹君 王黎娟 管兆勇 任晨平 李业进关键词:水汽输送 “丝绸之路”型与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低频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 2023年 江淮流域夏季洪涝灾害主要归因于大气环流异常的稳定维持。不同大气遥相关的低频振荡及其协同变化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是大气科学领域热点问题之一。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逐日站点降水资料,揭示了“丝绸之路”(SR)型和东亚—太平洋(EAP)型遥相关的低频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SR型和EAP型遥相关的10~30 d低频周期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关系密切,SR型和EAP型遥相关各低频系统都经历了正负位相转换并逐渐达到峰值(谷值)。其主要表现为:①10~30 d低频200 hPa等压面经向风沿西风急流呈偏北风与偏南风的交替分布,当SR型达到负位相峰值时,江淮流域为偏北风控制,中纬度低频气旋加强,加速西风急流;②10~30 d低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东退、南亚高压东移西撤,二者相向而行,在峰值位相重叠于对江淮流域降水有利的位置;③由东亚沿岸向西北移动的向外长波辐射异常波列亦表现出显著的10~30 d低频振荡特征,处于峰值位相时,向外长波辐射在江淮流域为负异常,有利于江淮流域降水;④10~30 d低频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配置有利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导致上升运动增强,进而触发江淮流域低频降水。 郭紫薇 王黎娟 刘丹玲关键词:大气遥相关 夏季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江淮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