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踝骨折后三角韧带损伤程度的X线与MRI比较研究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探讨急性外踝骨折后X线片与MRI评价三角韧带损伤程度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医院PACS系统中41例急性外踝骨折(排除合并内踝骨折病例)的X线片和MR影像资料,于踝穴位X线片上测量踝内侧间隙(medialclearspace,MCS)宽度,应用MR影像对三角韧带深层(胫距后韧带)及浅层(胫弹簧韧带和胫跟韧带)损伤进行评价分级,统计分析MCS与三角韧带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别记录以x线片和MRI为参考的全部病例Lauge—Hansen分型。结果MCS与三角韧带损伤等级呈正相关,经ROC曲线分析,判定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深层和浅层同时)的MCS最适临界值和深层单独完全断裂的MCS最适临界值均为7.85mm;而判断浅层完全断裂的MCS最适临界值是6.48mm;以MRI为金标准,所有病例Lauge—Hansen分型的准确性为58.5%,但预测三角韧带断裂的准确性达82.9%,只是难以区分深层和(或)浅层断裂。结论急性外踝骨折后即使未出现内踝骨折,也常伴有三角韧带损伤,X线片仍是踝关节骨折评价的首选检查技术,而MR检查是明确三角韧带损伤程度的敏感辅助检查技术。
- 王淑丽马信龙徐卫国潘涛张晓光崔壮
- 关键词:踝损伤骨折韧带
-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进行临床相关性研究,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1例肿瘤中位于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2例,骶椎3例。术后复发3例,伴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X线及CT表现为偏心性溶骨性破坏,病灶内密度较均匀,8例伴发病理骨折,3例复发病例的影像学表现为虫蚀状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MR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混杂高信号,3例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表现为多囊状高信号。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治疗及术后处理有重要价值。
- 赵晖胡永成王林森潘涛陈思
- 关键词:脊柱骨巨细胞瘤体层摄影术
-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齿状突骨折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诊断齿状突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3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CT资料,以及三维重建资料。结果:根据骨折部位将齿状突骨折分为3型,Ⅰ型1例,Ⅱ型28例,Ⅲ型14例,齿状突向前移位17例,向后移位13例,无移位13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于齿状突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的确定有指导作用。
- 赵晖王林森陈思潘涛蔡琳
-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多层螺旋CT多层面重建
-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齿状突骨折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诊断齿状突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3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CT资料,以及三维重建资料。结果根据骨折部位将齿状突骨折分为三型,Ⅰ型1例,Ⅱ型28例,Ⅲ型14例,齿状突向前移位17例,向后移位13例...
- 赵晖王林森陈思潘涛蔡琳
-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多层螺旋CT多层面重建
- 文献传递
- 肩胛下肌腱损伤程度与喙肱间距的相关性
- <正>目的分析肩胛下肌腱损伤的MRI征象及评价喙肱间距与肩胛下肌腱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肩关节MRI资料,其中男17例,女9例,平均52.7岁岁(39-62岁)。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共同评价肩胛下肌腱损伤程度,...
- 王淑丽王增亮潘涛曹毅
- 文献传递
- 下段颈椎脊椎功能单位活动度与椎管狭窄程度间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退变性下段颈椎的脊椎功能单位(FSU)活动度与相应节段椎管狭窄程度间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随机选取拟行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人62例.全部拍摄MRI及动力位(过伸-过屈位)颈椎侧位CR片.测量参数包括C2~C7过伸/过屈位Cobb角和,反映颈椎整体活动度;选取C3~C4 、C4~C5、C5~C6三个水平的颈椎FSU过伸/过屈位Cobb角和表示FSU的节段性活动度.依据椎管狭窄等级(Ⅰ、Ⅱ、Ⅲ级),分别对该3个FSU活动度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级椎管狭窄病人的C4~C5、C5~C6椎间活动度大于C3~C4水平,其中C4~C5、与C3~C4水平间显示统计学差异.C4~C5、椎间活动度在Ⅲ级椎管狭窄时显著降低,与Ⅰ级、Ⅱ级有统计学意义.8例未显示Ⅲ级椎管狭窄病人与54例Ⅲ级椎管狭窄病人的椎体整体活动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FSU作为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基本单元,随着椎管狭窄程度的增加稳定性增加,但却以牺牲椎管空间为代价,出现椎管狭窄,联合应用动力位CR侧位片及MR检查在判定颈椎活动度与椎管狭窄程度间关系显示重要价值.
- 张晓光王淑丽张晓林潘涛崔壮
- 关键词:颈椎椎管狭窄磁共振成像
- 颈椎病患者下段颈椎功能单元稳定性与椎管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
- 为了探讨颈椎病患者下段颈椎功能单元(颈3—6水平)的稳定性与相应节段椎管狭窄程度间的相关性。选取准备行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39例,全部拍摄MRI及动力位颈椎CR片,经下段颈椎功能单元稳定性与椎管狭窄程度分组并进行对比研究...
- 王淑丽潘涛郭林张晓光王林森
- 关键词:颈椎病椎管狭窄病理机制
- 肩盂唇损伤分型的MRI诊断及MRI诊断技术应用现状被引量:5
- 2014年
- 肩关节镜检查发现,创伤性肩关节脱位和创伤后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最常见病理改变是肩胛盂唇损伤,发生率甚至达100%[1],并认为创伤后盂唇损伤的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增长可进一步加重并导致慢性肩关节不稳,若同时合并肩袖损伤及肱骨头的Hill-Sachs损伤等可进一步加重肩关节不稳,由此产生的相关疾病(如不稳定复发、持续性疼痛、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无力、活动受限和骨关节炎等)带给患者巨大痛苦[2],因此早期明确诊断为进一步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 潘涛王淑丽万业达
- 关键词:关节盂肱骨头肩关节脱位肩胛颈肩胛盂
- 跟距骨联合的MRI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分析跟距骨联合的MRI表现及分型,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跟距骨联合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2例,女3例,平均年龄(33.76±13.12)岁;左侧跟距骨联合13例,右侧12例。分析跟距骨联合MRI直接征象和继发征象,按发生部位分型,并按冠状面像(部分结合矢状面像)进行形态分型。结果直接征象中完全骨性联合1例(4%),MRI表现为中距跟关节骨髓连接,纤维性联合14例(56%),软骨性联合10例(40%),MRI上均表现为联合处间隙变窄,边缘不规则。纤维性联合在MR T1WI、T2WI、抑脂序列上均呈低信号;软骨性联合的MRI信号近似软骨或液体,T1WI上呈中等强度信号,T2WI及抑脂序列上呈中等至高信号。继发征象中骨髓水肿20例(80%),"醉酒侍者征"9例(36%),"距骨喙征"3例(12%),"驼背跟骨征"2例(8%),骨折1例(4%)。按部位分型为:中距跟关节7例(28%),后距跟关节4例(16%),关节外型14例(56%),前距跟关节5例(20%)均合并与其他跟距骨联合。按形态分型为:Ⅰ型14例(56%),Ⅱ型3例(12%),Ⅲ型7例(28%),Ⅳ型1例(4%)。结论 MRI能够清晰显示跟距骨联合的组织类型、发生部位和形态等,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 潘涛万业达王淑丽蔡琳朱珊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老年人椎体良恶性压缩性骨折的MR鉴别
- 目的:分析老年人椎体良、恶性骨折的MRI表现,总结其各自特征性表现,探讨MRI对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7例共79个椎体的骨质疏松性良性椎体压缩骨折和38例共43个椎体转移瘤所致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MRI资料,所...
- 赵晖王林森潘涛陈思李晓峰张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