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小刚

作品数:22 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膀胱
  • 5篇儿童
  • 4篇神经源
  • 4篇神经源性膀胱
  • 4篇患儿
  • 4篇肛门
  • 3篇直肠
  • 3篇手术
  • 3篇小儿
  • 3篇括约肌
  • 3篇肛门直肠
  • 2篇新生儿
  • 2篇直肠畸形
  • 2篇治疗儿童
  • 2篇失禁
  • 2篇手术治疗
  • 2篇术后
  • 2篇睾丸
  • 2篇系膜
  • 2篇门静脉

机构

  • 22篇山东大学第二...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山西省儿童医...

作者

  • 22篇孙小刚
  • 12篇李金良
  • 12篇徐加龙
  • 12篇李殿国
  • 11篇王若义
  • 10篇刘倩
  • 8篇陈维秀
  • 7篇孙小兵
  • 5篇吕其刚
  • 5篇马楠
  • 3篇罗娟
  • 3篇王军锋
  • 2篇戴育坚
  • 2篇王军锋
  • 2篇葛南
  • 2篇秦虹
  • 2篇陈雨历
  • 1篇吴东进
  • 1篇王英俊
  • 1篇刘三咪

传媒

  • 6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山东大学学报...
  • 3篇临床小儿外科...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良股薄肌转移代外括约肌行肛门重建治疗肛门闭锁术后大便失禁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评估改良股薄肌转移代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治疗肛门闭锁术后大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8月至2012年8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31名行改良股薄肌代肛门外括约肌治疗大便失禁患儿的病例资料,围绕术前及术后大便临床表现进行病历分析。并依据术前倒立位腹部平片显示的闭锁程度将入选病例分为三组。所有入选病例的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均采用克利夫兰大便失禁程度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分级。按照其资料的分布及性质,手术前后的比较依据正态性分布情况选用配对t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组间的比较采用依据正态性分布情况和方差齐性选用成组设计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方法。结果入选病例术后随访6~87个月,平均33.9个月,22例患儿获得大便排放的自主性控制,大便失禁评分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显示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明显增加,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直肠静息压手术前后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股薄肌转移代肛门外扩约肌通过提高肛管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以维持肛管的严密闭合达到大便排放的自主控制,是治疗肛门闭锁术后大便失禁的有效方法。
王若义秦虹徐加龙刘倩孙小刚李殿国陈维秀陈雨历李金良
关键词:大便失禁肛门闭锁
Rex-bypass shunt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治疗小儿肝前性门静脉高压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评估Rex-bypass shunt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引起的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3年12月行Rex-bypass shunt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2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患儿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3449岁,按照年龄分为A、B、C三组,术前完善门静脉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CT门静脉造影(CTV)及其三维成像、肝功能等检查,留作术后随访对照,手术方式为Rex-bypass shunt搭桥术或转流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存在脾大患儿同时行脾脏切除术或脾脏次全切除术(〈5岁患儿)。结果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64个月,16例于搭桥或转流术后后1周内行B型超声检查示血管通畅,1例血管通而不畅,5例术后近期血栓形成,2例分别于3个月和6个月后检查复通,3例不通。17例胃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已明显减轻,其中6例消失,8例仍有轻度静脉曲张,3例仍有中度静脉曲张。Fisher’s Exact检验及配对秩和检验处理,术后肝功能可明显改善(P=0.042),早期手术优于延迟手术(四格表Pearson Chi-Square检验,P=0.001)。结论Rex-bypass shunt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安全有效的,可成为治疗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引起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
王若义秦虹刘倩孙小刚徐加龙吕其刚陈维秀孙小兵陈雨历李金良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门静脉
小儿前列腺囊的临床病理表现和诊疗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前列腺囊是苗勒管退化不全的残留,多无临床症状,我们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28例前列腺囊患儿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孙小刚李殿国徐加龙吕其刚李金良孙小兵葛南
关键词:前列腺囊临床病理表现小儿临床症状苗勒管
新生儿睾丸扭转的早期干预效果及其必要性:11例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睾丸扭转的临床特点和早期干预的效果及其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1例新生儿睾丸扭转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临床表现、超声检查结果、手术处理及随访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1例新生儿睾丸扭转患儿中位入院日龄为2.6 d(1~5 d)。发现阴囊异常至入院的中位时间为12 h(1~120 h),均存在不同程度阴囊肿胀或硬肿表现,其中7例伴有皮肤青紫或发红的急性炎症体征,触诊可及睾丸样组织硬结。超声均显示患睾血流异常。11例患儿均在急诊全身麻醉下行阴囊切开探查,其中10例行患侧睾丸切除术+对侧睾丸固定术;另1例生后1 h入院者行患侧睾丸固定术,家属拒绝行对侧睾丸探查术。术中发现12睾扭转,鞘膜外扭转7睾,鞘膜内扭转3睾,另外2睾与周围组织粘连,无正常睾丸组织形态,扭转方向和角度已分辨不清;发生在左侧7例,右侧3例,双侧1例。此双侧病例术前诊断为左侧睾丸扭转,术中探查见左睾扭转坏死,予切除,右睾呈180°扭转,血运良好,予复位后固定;1例发现对侧睾丸发育不良且较游离给予固定。睾丸挽救率为2/12,包括生后发现阴囊异常1 h入院者的1睾以及双侧病例中的右睾。切除的10个患睾病理检查提示睾丸坏死,其中2个可见纤维化及钙化灶。11例患儿均未发生围术期并发症,阴囊切口愈合均良好,术后随访6~12个月,定期复查超声,保留睾丸及对侧睾丸均位于阴囊内,血供良好,无扭转、萎缩等异常。结论新生儿睾丸扭转临床少见,表现无特异性,睾丸坏死切除率高,但早期诊断和积极双侧阴囊探查是必要的,是挽救患睾和避免无睾症发生的关键。
陈浩戴育坚孙小刚张振华王春田陈维秀王若义
关键词:精索扭转睾丸固定术
一种膀胱压力可控性尿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膀胱压力可控性尿管,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包括管子本体,所述压力监测装置内端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通过推杆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端固定连接有塞子。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压力监测装置内端中部固定...
孙小刚
单孔腹腔镜疝气针与常规两孔法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比较并探讨单孔腹腔镜疝气针与常规两孔法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525例儿童腹股沟斜疝,分为单孔组(250例)和两孔组(275例);其中,单孔组采用单孔腹腔镜疝气针治疗,两孔组采用常规两孔法腹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方法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和平均住院费用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腹股沟斜疝的单侧和双侧患者分别比较后发现,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两孔法相比,单孔腹腔镜疝气针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具有切口隐蔽、更为美观的优点。
吕其刚孙小刚李金良徐加龙王军锋李殿国
关键词:单孔法两孔法儿童腹股沟斜疝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神经源性膀胱纤维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观察大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型及膀胱去神经模型膀胱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变化规律,明确引起其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神经源性膀胱纤维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70只雌性Wistar大鼠,完全随机分为3组,A组(膀胱出口梗阻模型)30只;B组(膀胱去神经模型)20只;C组(对照组)20只。分别于手术后第10天、30天,在每组中完全随机选出10只大鼠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摘取膀胱组织,行切片HE染色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尿流动力学变化:A组术后10 d与术后30 d膀胱灌注量和膀胱逼尿肌压均比C组明显增加(P〈0.05),膀胱顺应性在术后第10天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0天较C组明显降低(P〈0.05)。B组膀胱去神经后膀胱容量和顺应性比C组增大,膀胱逼尿肌压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膀胱组织HE染色结果:A组膀胱肌层增厚,平滑肌细胞肥大,细胞核深染,有炎性细胞浸润;B组膀胱壁无明显增厚,平滑肌细胞无明显增生、肥大,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炎症细胞浸润表现明显。膀胱组织CTGF免疫组化染色:A组平滑肌细胞及黏膜移行上皮细胞可见明显黄染,平滑肌细胞内可见粗大的棕色颗粒沉积,CTGF的表达在术后10 d为81.86±4.40,术后30 d为127.32±9.37,分别较对照组的33.87±5.31显著升高(P〈0.05);B组平滑肌细胞及移行上皮细胞可见黄染,可见有棕色颗粒沉积,CTGF的表达在术后10 d为51.46±5.89,术后30 d为77.81±8.15,分别较对照组的33.87±5.31显著升高(P〈0.05)。结论膀胱内高压可以使膀胱壁平滑肌细胞明显增生,膀胱顺应性降低。膀胱去神经短期内可增加膀胱顺应性。膀胱内高压和膀胱去神经两种因素均可促使膀胱组织内结缔组织生长因�
刘倩王军锋马楠刘三咪徐加龙孙小刚陈维秀李金良王若义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顺应性胶原纤维
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的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描述并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的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ncterdysfunction,NBSD)及原发性遗尿症患儿(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种疾病患儿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充盈期逼尿肌压、尿道功能长度(functional urethral length,FUL)及最大尿道闭合压(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MUCP)四项指标的差异。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NBSD和PNE各纳入200例,分别为NBSD组和PNE组。NBSD组患儿中,逼尿肌反射亢进占69.0%,MUCP降低占91.0%,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占65.5%;PNE组中,逼尿肌不稳定、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者分别占45.0%、43.5%,MUCP降低者占37.5%,两组间各项异常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BSD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35.52±4.38)cm H2O、(1.73±0.13)cm、(42.84±4.54)cm H2O;PNE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17.32±2.42)cm H2O、(3.16±0.17)cm、(83.10±6.99)cm H2O;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遗尿症患儿相比,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异常率偏高,这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方向。
罗娟徐加龙刘倩孙小刚马楠王春田李金良
关键词:膀胱疾病尿动力学
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患儿的肛提肌MRI评价及治疗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患儿肛提肌的形态学变化及肛提肌成形术治疗排便障碍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1年2月间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大便失禁患儿32例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4~13岁,均同时合并排便困难,无肛门狭窄及直肠扩张,全部病例行盆腔MRI检查,于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对肛提肌进行观察,同时行肛肠测压和结肠传输试验。3(J例排泄分数〈8()%,传输指数〉50%。临床评分良11例,差21例。全部患儿利用转移的臀大肌瓣行肛提肌成形,术后随访6个月~1年,26例行肛肠测压,21例行结肠传输实验及全部病例行肛门功能临床评价。结果盆底肌MRI显示肛提肌变薄、不完整及下塌。术后6个月~1年,24例排便功能改善,15例结肠传输试验排泄分数〉80%。临床评分9例为优,15例为良,8例为差。结论肛提肌发育不良可能是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转移的臀大肌瓣行肛提肌成形术可改善患儿的排便功能。
孙小兵孙小刚王若义李金良
关键词:消化系统畸形排便
生物反馈辅助盆底肌训练治疗儿童肌源性大便失禁89例被引量:12
2014年
评价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在治疗肌源性大便失禁中的作用。肌源性大便失禁患儿89例,其中高位肛门闭锁术后35例,中间位肛门闭锁术后18例,低位肛门闭锁术后10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26例。临床评价41例为不良组,48例为优良组。所有患儿行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2周,继续在家中坚持盆底肌收缩训练1年。46例肛门功能明显改善,43例无改善。优良组训练前肛管收缩压为(91.4±8.6)mm Hg,不良组为(45.8±20.7)mm Hg;训练后优良组肛管收缩压(137.8±19.6)mm Hg,不良组为(73.9±10.7)mm Hg。训练前肛管收缩压为80 mm Hg以上者46例,训练后41例肛门功能改善;80mm Hg以下者43例,肛门功能改善者5例。训练无改善的43例,行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后再行训练,29例肛门功能进一步改善。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对部分大便失禁患儿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训练前应行肛门功能评价,选择合适的病例,对于肛门功能较差者,可先行肛门括约肌重建,再行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
李殿国罗娟孙小兵孙小刚刘倩徐加龙
关键词:大便失禁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儿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