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华栋
- 作品数:26 被引量:198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华北区年高温日数区域平均方法及趋势分析被引量:28
- 2006年
- 利用华北地区33个代表站1961—2002年间的年高温日数序列,采用均生函数和最优子集回归法,设计出具有较强拟合能力和未来趋势预测的数理统计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历史实况,其信度达到了99%;也使用该模型做出华北地区2003—2005年3年的高温日数趋势预测,对2003年和2004年做出的趋势预测效果较好。
- 张德宽姚华栋杨贤为廖要明
- 关键词:最优插值
- 华北高温日数区域平均方法及趋势分析
- 利用华北地区33个代表站1961~2002年历年立了能较好代表华北区域高温总体演变趋势的平均高温日数序列。采用均生函数和最优子集回归法、设计出具有较强拟合能力和未来趋势预测的数理统计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历史实况,其显...
- 张德宽杨贤为姚华栋廖要明
- 关键词:高温日数协方差矩阵最优插值
- 文献传递
- 2002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区海-气通量交换及其变化
- 2002年4月24日至6月20日在西沙海区进行了第三次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获得了60天定点连续的近海面层气象、水文资料(包括温度、湿度、风速脉动资料)。试验经历了南海西南季风爆发、中断、再度爆发的全过程。利用这次试验...
- 闫俊岳唐志毅姚华栋李江龙肖义国陈弈德
- 关键词:西沙海区南海季风爆发
- 文献传递
- 2008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海气通量变化特征被引量:15
- 2010年
- 基于2008年4至5月在南海西沙永兴岛进行的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和NCEP资料,应用COARE3.0通量算法计算了海气通量,分析了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天气变化特点和海气通量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响应。结果表明:2008年南海季风首先于5月第1候在南海南部爆发,受热带气旋等因素的影响,北部海区季风爆发推迟到5月18日。季风爆发和热带气旋活动对西沙海域的风速和海气通量影响较大,其中热带气旋的影响更强烈。热带气旋来临之前,潜热通量、感热通量以及动量通量均较小;在气旋活动及此后的季风爆发时期,大风使潜热通量和动量通量显著增强,感热通量则在降水期间变化明显;动量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热带气旋活动期间,其在此过程中的均值是观测初期均值的3倍以上。在整个观测过程中,潜热通量明显大于感热通量,后者是前者的16∶1。不同类型天气过程中,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相似,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有差异。湍流交换系数与风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 孙启振陈锦年闫俊岳张秀芝黄磊王长科姚华栋赵学华陈长丘
- 关键词:南海季风爆发海气通量
- 200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南海北部海气通量分析与比较被引量:19
- 2005年
- 基于2002年南海夏季风期间西沙海气通量观测试验,采用梯度廓线法计算了观测期间的动量通量、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及其相关要素,并进行了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北部海气通量及其相关要素等都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天气形势下也有较大变化;南海北部海域在全球海气相互作用中的影响可能不如西太平洋显著;平均而言,三次试验的南海北部海气通量变化较小,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之间存在比较稳定的比例关系,鲍恩比(Bowen Ratio)维持在大约0·05。
- 陈奕德蒋国荣张韧闫俊岳姚华栋唐志毅
- 关键词:夏季风海气通量
- 2008/2009年冬季南海冷涌天气过程的海-气热通量交换及热量收支被引量:1
- 2012年
- 冬季风期(11月—翌年3月)南海显著的气候特点是盛行东北季风并频繁地发生冷涌天气过程。使用2008年10月到2009年4月在西沙群岛永兴岛近海进行的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西沙海域冬季风期,尤其是冷涌时段的海-气通量交换和热量收支特征。结果表明:冬季风前期由于海-气温差增大,感热通量比西南季风期稍增加;潜热通量平均值与西南季风期接近;太阳总辐射明显降低,大气长波辐射减小,海洋热量净收入成为负值,使得秋季之后海面温度不断降低。冷涌期间海-气之间的感热通量高于冬季风期平均值,潜热通量大部分(1月份之前)也高于冬季风期平均值;由于潜热通量增大和太阳短波辐射减小,1月份之前的冷涌过程海洋热量净收支普遍出现较大负值,海洋失热量强于冬季风期,甚至强于2008年台风过程平均值。到了冬季后期太阳总辐射增强,海洋热量净收入转为正值,海水温度又逐渐升高。季节之间比较,观测区感热通量以冬季风期间最大,秋季次之,春季最小;而潜热通量夏季风期出现最大值,冬季次之,秋季最小。
- 王长科黄磊闫俊岳孙启振姚华栋赵学华陈长丘
- 关键词:海-气通量热量收支
- 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海-气通量的估算被引量:10
- 2003年
- 根据 1 998年南海季风试验西沙海面铁塔梯度观测资料 ,利用总体 (Bulk)系数法和多层结通量廓线法对西沙海面的海 气通量进行了估算 ,得出两种方法估算的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基本一致。总体系数法估算的潜热通量比多层结通量廓线法略大 1~ 3W·m- 2 ,感热通量小 0~ 1 .5W·m- 2 。一般而言 ,季风爆发期间潜热输送逐渐增加 ;季风爆发前期夜间潜热通量比季风爆发后期大 ;季风爆发后期 ,白天潜热通量明显大于爆发初期和中期。感热通量季风爆发前海面向大气输送 ,爆发后期大气向海面输送。动量通量和摩擦速度随风速增加。
- 姚华栋任雪娟马开玉
- 关键词:海气通量南海季风感热通量
- EINino和LaNina循环的海—气热交换研究
- 1993年
- 本文利用1987和1974两个EINina年2°×2°格点COADS资料,计算了30°S-30°N热带太平洋面感热、潜热、有效长波辐射、射入太阳辐射通量及热量收支,得出:EINino和LaNina期间洋面热交换的差异主要发生在赤道洋面,厄瓜多尔和秘鲁西部洋面最为明显;EINino期间,赤道洋面感热和潜热交换加强,有效长波辐射和太阳辐射减弱,洋面净获得(损失)热量减少(增加);LaNina期间,赤道洋面感热和潜热交换减弱,有效长波辐射和太阳辐射增强,洋面净获得(损失)热量增加(减少)。最后概括出一个EINino和LaNina循环的海—气热交换机制模型,并估计得出EINino和LaNina循环的周期约为4年。
- 马开玉高国栋姚华栋姜达雍
- 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期间近海面层大气湍流结构和通量输送的观测研究被引量:40
- 2000年
- 1998年5月14日至6月22日,在西沙永兴岛近海铁塔上进行了-次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观测期包括了西南季风爆发前、爆发、爆发后风速加强等几个阶段。这次试验获得该年西南季风爆发的天气特征以及由涡度相关法,廓线法计算的动量、感热、潜热通量及湍流强度等一些统计量分布。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湍流强度σu、σv、σw与平均风速之比为0.096、0.066、0.045;在近中性条件下(z/L≈0),各相似函数基本为常数,σu/u≈3,σv/u≈2,σw/u≈1.25;在稳定条件下u、v、w三方向σ/u 近似相等;在稳定与不稳定条件下σt/J随稳定度参数z/L的变化趋势相似,但符号相反。摩擦速度u随风速的变化接近于关系式u=0029U10+ 0006( U10为10 m高度 30 min平均风速),空气动力粗糙度长度z0变化在0.01~0.35 mm之间。观测期动量通量变化在0.05~0.30 N/m2之间,季风爆发期明显增大;曳力系数CD平均为 1.12×10-3,它随平均风速变化可以表示为关系式103CD=0.003U210+0020U10+0.836或103CD= 0.056U10+0.732。感热通量由海洋输向大气。
- 闫俊岳姚华栋李江龙王强杨志勇
- 关键词:南海季风爆发湍流结构涡度相关法稳定度参数相似函数
- 海-气界面通量计算模式的敏感性试验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利用《2000年南海海气通量观测》外场观测资料对海气通量计算模式进行了敏感性试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感热通量对观测要素的观测误差比较敏感,因而其计算结果的误差较大;相反,潜热通量和动量通量对观测要素的观测误差相对不太敏感,因此,它们的计算结果比较可靠。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表面通量计算的合理性,其结论可用于对实测资料进行误差检测。
- 蒋国荣何金海吴咏明阎俊岳姚华栋
- 关键词: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