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燕
- 作品数:30 被引量:22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川滇菱形地块白垩纪古地磁学特征被引量:4
- 1999年
- 在位于川滇菱形地块的西昌西南大德里向斜两翼的白垩系红色砂岩内采集古地磁学定向样品96个(12个采点),进行了古地磁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昌晚白垩世末期的古地磁偏角为5.9°,古地磁倾角为45.8°,古地磁极位置为北纬84.7°,东径193.3°.将该数据与作者前期研究结果对比,则可见自楚雄至元谋,进而至西昌,其古地磁偏角逐渐靠近正北,而古地磁极纬度渐次升高.这反映了川滇菱形地块内的断块呈自西南至东北逐渐减弱的顺时针旋转特征,而这一古地磁学特征又揭示了川滇菱形地块断裂的右行走滑性质.
- 刘育燕乙藤洋一郎玉井雅人
- 关键词:古地磁学红河断裂带白垩纪
-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磁性地层学新研究被引量:6
- 1999年
- 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的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可划分为5个正向极性亚带和4个反向极性亚带.其中,长兴阶下部为正向极性,上部为正反相间的混合极性;二叠-三叠系古生物界线处为反向极性;哥里斯巴赫阶底部为正向极性.(2)浙江长兴煤山剖面所在下扬子陆块二叠-三叠纪之交的古地磁偏角为28.1°,古纬度为20.1°N.这说明自二叠—三叠纪至今,该陆块曾经历过自南而北的纬向漂移和顺时针旋转运动.
- 刘育燕朱艳明田五红
- 关键词:煤山剖面磁性地层学古地磁学煤系
- 地球历史的“开”、“合”节律与古地磁变化被引量:10
- 1997年
- 地球历史的节律突出表现为“开”与“合”有规律的组合。“开”、“合”节律应根据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生物等各种信息综合分析而建立,一般可分为全球性、区域性、地区性、露头和微观五个级别的“开”、“合”旋回或韵律。文中综合各方面资料编制了全球“开”、“合”旋回演化简图。古地磁场强度、古地磁场极性倒转比例、古地磁场极性倒转频率和真极移速率在地史上均呈周期变化,与开合构造关系密切,同受全球性因素制约。因此,用“开”、“合”观点研究古地磁可以揭示古地磁的本质特征。通过古地磁的研究有助于确定“开”、“合”环境,恢复“开”、“合”历史,探索“开”、“合”机制。
- 杨巍然刘育燕邓清禄
- 关键词:地球历史
- 华北陆块、秦岭地块和扬子陆块构造演化的古地磁证据被引量:20
- 1993年
- 通过对河北井陉和湖北宜昌、兴山的39个采样点、392个样品进行的古地磁测试,以及7个采样点、71个样品中的原生剩磁以及笔者前期研究结果,系统分析了三大块体的古地磁极位置、古地磁偏角以及古纬度自寒武纪以来的变化特征,并进行了古地理复原。研究表明,三块体为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寒武纪时,华北陆块、秦岭地块以及扬子陆块自北到南顺序排列于北纬2.9°、南纬5.5°以及南纬17.0°。秦岭地块北侧和南侧分别存在一古洋盆,此时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相距约1400Km左右;三块体向北漂移的过程中伴随着旋转运动;三块体开始拼合的时间为晚二叠纪至早三叠纪之间,华北陆块和秦岭地块完全拼合的时间为早三叠纪至中三叠纪之间,三块体完全拼合的时间为中三叠纪至晚白垩纪之间;晚白垩纪以后,一体化的三块体继续向北漂移,并于第四纪到达现今地理位置。
- 刘育燕杨巍然森永速男足立泰久米泽隆文安川克已
- 关键词: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古地磁古地理
- 大别山双河同构造花岗岩体显微构造与磁组构研究被引量:11
- 2003年
- 双河岩体应变分析结果显示, 主应变面发生明显变形, XZ面应变轴比达1.59~2.18, 付林指数K在0.11~0.82. 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显示, 磁面理主体倾向SE, 与岩体宏观面理一致; 磁线理主体向SE倾伏; 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在1.109~1.639; 形态参数T在0.079~0.534; 应变分析与磁化率各向异性分析均表明岩体受到了强烈的挤压变形. 石英C轴组构以沿b轴的高极密为特点, 显示石英以高温的柱面滑动为主, 这与赋存在岩体中的高压-超高压岩石及围岩的石英C轴组构明显不同. 综合分析表明 , 双河岩体在稍晚于超高压岩石形成的区域挤压背景下侵位, 具有同构造花岗岩变形特点.
- 杨坤光刘强刘育燕马昌前徐亚军杨奎锋
- 关键词:磁化率各向异性石英C轴组构显微构造磁组构
- 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有机和无机碳同位素变化与古环境被引量:23
- 2004年
- 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196个碳酸盐岩样品无机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carb和δ13Corg变化趋势表明,煤山地区晚二叠世末为比较封闭的局限海沉积环境,早三叠世初期经局限和开阔海环境交替出现渐变为海水循环良好的广海沉积环境。长兴期的海进作用使海洋初始生产率升高,可能是引起长兴组葆青段碳同位素变重的主要原因;海洋CO2浓度增高可能是长兴组煤山段δ13Corg出现负漂移的原因。二叠纪末期全球性海平面下降以及火山作用可能是使生态系统崩溃、引起二叠-三叠系(P-T)界线附近生物绝灭的外部原因,也是使海洋中12C输入量增加导致过渡层碳同位素变轻的主要原因。二叠纪晚期生物绝灭经历了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δ13Corg在生物绝灭后才出现大幅度负漂移,可能是由于营光合作用的浮游植物不一定因海洋缺氧以及其他生物的绝灭而停止生长,当海水酸度超过浮游生物忍耐限度时,才导致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殷坑组δ13Corg和δ13Ccarb呈上升趋势,说明经历过P-T生物大绝灭后,早三叠世海洋生产率逐渐升高,生物开始复苏。
- 南君亚刘育燕
- 关键词:碳同位素碳循环古环境
- 古地磁场相对强度的非热剩磁法测定及初步结果被引量:2
- 1990年
- 本文叙述了近年来国际上新兴起的利用沉积剩磁与非磁滞剩磁以及饱和等温剩磁的比值推求古地磁场相对强度的基本原理以及该方法应用于石灰岩洞穴二次沉积物磁性分析上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并使用我国广西石笋样品求出了中国6000年以来的古地磁场相对强度的变化规律。该规律具有三个特点:1.若干个以1000年为短周期的运动,复合于一长周期运动之内;2.存在五个极大值及五个极小值;3.目前地磁场相对强度近于极小值区。
- 刘育燕谭承泽森永速男安川克己
- 关键词:古地磁场
- 四川剑门关侏罗——白垩系红层分子化石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意义被引量:26
- 2001年
- 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仪从四川剑门关侏罗—白垩系红层中检测出包括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长链三环萜、藿烷及甾烷等系列分子化石 .分析了这些分子化石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利用分子化石的多项参数 (如w (C-2 1) /w (C+2 2 ) ,w (Pr) /w (Ph) ,w (Pr) /w (nC17) ,w(Ph) /w(nC18) ,伽马蜡烷指数、甾烷等 )对沉积环境的盐度、氧化 -还原条件、陆相标志等方面作了探讨 .这些分子化石参数证实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 ,剑门关一带的沉积环境应为低盐度淡水、弱氧化的陆相沉积环境 .所研究的陆相样品高碳数正构烷烃均以与木本植物有关的C2 7,C2 9为主峰 ,未出现草本植物的C31主峰 ,反映了研究区总体格局是一种以木本植物占绝对优势、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 ,与红盆发育的气候条件吻合 ,充分体现了分子化石在恢复古环境。
- 王红梅刘育燕王志远
- 关键词:分子化石红层古环境剑门关古植被白垩系
- 太原西山上二叠统陆相地层的磁组构学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对太原西山剖面上石盒子组 1段至孙家沟组的 111块定向标本所进行的磁组构学研究表明 ,其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的主体特征为 :磁化率介于 2 0 0— 35 0 ( 10 - 6 SI)之间 ;各向异性度≥ 1.0 3,各向异性明显 ;压扁率 >1,磁化率各向异性数值椭球呈弱压扁型 ;磁面理度 >磁线理度 ,磁面理发育 ;磁面理倾角∠ 2 4°,倾向多变 ,但沿纵向具向南趋势 ;磁面理置信角∠ 2 5°。上述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的沉积地层学意义为 :自上石盒子组 1段至孙家沟组 ,沉积相为水流方向自由迂回摆动的曲流河相 ,沉积环境为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 ;孙家沟组成岩之末 ,地形略呈北高南低之势 ,当时最近的海岸线位于太原之南。
- 刘育燕朱宗敏林文姣邓胜徽刘本培桂仁菊郑宏瑞
- 关键词:上石盒子组二叠系陆相地层沉积环境
- 中国南方更新世网纹红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分子化石记录被引量:58
- 2003年
- 利用GC/MS对江西修水更新世网纹红土的分子化石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微量的分子化石包括正构烷烃、一元正脂肪酸、一元正脂肪醇、α-正构脂肪酮等.易遭受后期改造的含氧分子化石(酸、醇)参数在红土剖面中波动的规律性不明显;相反,相对较为稳定的正构烷烃具有很有意义的规律性变化,其中,代表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相对变化的正构烷烃比值C27/C31以及反映低等菌藻生物与高等植物相对变化的正构烷烃比值C15-21/C22-33与深海氧同位素气候曲线的第4-20阶段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正构烷烃分子化石记录证实了在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被认为是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更新世网纹红土,受制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是我国又一大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载体.
- 谢树成易轶刘育燕顾延生马振兴马振兴林文姣王先彦刘刚梁斌朱宗敏
- 关键词:更新世网纹红土全球气候变化分子化石生物地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