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爱华

作品数:20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11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7篇介形虫
  • 6篇二叠纪
  • 5篇介形类
  • 4篇三叠纪
  • 4篇深水相
  • 4篇灭绝
  • 3篇地质
  • 3篇动物群
  • 3篇生物岩
  • 3篇晚二叠世
  • 3篇微生物岩
  • 3篇教学
  • 3篇古生态
  • 3篇二叠纪-三叠...
  • 3篇二叠纪末
  • 3篇二叠世
  • 3篇大灭绝
  • 2篇地质学
  • 2篇地质意义
  • 2篇动物群研究

机构

  • 19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法国国家科学...
  • 2篇中国石化石油...
  • 2篇巴黎第六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广西区域地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浙江省工程勘...

作者

  • 20篇袁爱华
  • 6篇冯庆来
  • 3篇朱宗敏
  • 3篇刘育燕
  • 2篇童金南
  • 2篇林文姣
  • 2篇王永标
  • 2篇何卫红
  • 1篇宋海军
  • 1篇张克信
  • 1篇郑宏瑞
  • 1篇张素新
  • 1篇喻建新
  • 1篇桂碧雯
  • 1篇王岸
  • 1篇蒙有言
  • 1篇刘本培
  • 1篇顾松竹
  • 1篇杨浩
  • 1篇刘浩

传媒

  • 4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 2篇200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构造地质学哲学思维探讨与教学被引量:10
2011年
学科自身特点决定了构造地质学具有较强的哲学性,因而哲学性思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付诸实践。本文从构造运动的时空特征、辩证性思维、系统性及复杂性4个主要方面阐述构造地质学科的哲学性思维特征,并结合学科内容,探讨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与贯穿哲学性思维的方法,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王岸袁爱华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哲学思维教学
西藏改则盆地晚始新世康托组介形类动物群及地质意义被引量:8
2014年
西藏改则盆地新生代陆相康托组地层发育,记录了青藏高原腹地始新世气候变化和隆升历史。本文通过对改则盆地中南部改则县嘎热村康托组剖面进行系统的采样和室内处理,获得363个介形类个体,共鉴定11属27种(包括1个未定种)。通过研究区介形类动物群的特征分子Heterocypris igneus及与东濮、渤海、华北、江汉等地区介形类动物群对比研究,认为康托组上部的沉积时代应为晚始新世。本文首次报道了改则盆地康托组的介形类动物群面貌,据介形类组合厘定了康托组沉积时代,为研究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基础资料。
姜高磊袁爱华张克信
关键词:介形类晚始新世
黔桂地区晚二叠世末期深水相介形虫动物群研究
华南晚二叠世介形虫动物群的研究,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前人研究均集中于浅海相和陆相介形虫,对于深海相区的介形虫未有涉及;研究也多集中于分类学和生物地层学,在环境分析、生物古地理和演化方面探讨不多。黔...
袁爱华冯庆来Crasquin-Soleau Sylvie
关键词:介形虫动物群晚二叠世深水相
文献传递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介形虫个体发育的差异响应
2025年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但介形虫仍有较为丰富的化石产出,为研究生物在灭绝与复苏过程中的适应性演化提供了重要载体.本研究以该时期浅海环境广泛分布的4个介形虫种为研究对象,对1172个壳体大小进行了测量和数据分析,发现大灭绝事件后,介形虫的种群年龄结构、生长速率和体型大小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常变化,但在不同相区、不同种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之间的变化不尽相同,表明介形虫为应对大灭绝事件所采取的生存策略具有主动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袁爱华万俊雨赵奎马雪峰冯琴霜喻建新冯庆来
关键词:生物演化介形虫个体发育
黔桂皖二叠纪末期硅泥质岩相地层中的介形类(英文)被引量:4
2009年
对广西柳桥剖面、贵州晒瓦剖面和安徽平顶山西剖面晚二叠世末期硅泥质岩相地层中产出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共鉴定介形类化石30属86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Denticupachydomella Yuan gen.nov.和2个新种Pseudobythocypris guiqianensis Yuan sp. nov.和Denticupachydomellaspinosa Yuan sp.nov.。该动物群主要由薄壳和个体较小的介形类组成,呈现出以古生代分子为主,同时含有少量典型中生代先驱分子(如:Abrobair-dia,Lobobairdia)的混合动物群面貌。通过这些剖面之间的对比以及与前人研究资料对比,发现各剖面产出的介形类动物群具有强烈的地方性,三个剖面之间无相同分子,亦仅有20种曾报道于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
袁爱华CRASQUIN Sylvie冯庆来顾松竹
关键词:介形类二叠纪深水相
华南晚二叠世末期深水相介形虫动物群研究
本论文即着眼于华南晚二叠世末期深水相介形虫动物群,选取位于湘黔桂盆地(广西东攀剖面、广西柳桥剖面和贵州晒瓦剖面)和下扬子盆地(安徽巢湖剖面)的四个深水相剖面进行系统分类学、古生态学和灭绝模式的探讨,旨在通过本研究,丰富对...
袁爱华
关键词:介形虫生物灭绝生物地层学古环境分析
文献传递
湖北崇阳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介形虫化石及其对灭绝事件的响应被引量:4
2010年
在湖北崇阳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中共获得400余个介形虫实体标本,归属4科10属30种.其中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界线之下长兴组灰岩中发现6属20种,大灭绝界线之上微生物岩中发现7属11种.崇阳微生物岩中的介形虫化石与前人在广西和重庆地区微生物岩中发现的介形虫不但在属种类型上存在差别,而且可作为海水含氧量指标的滤食性分子所占的比例也明显不同,反映出华南地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古海洋环境的多样性.在纵向地层序列上,崇阳剖面介形虫化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大灭绝界线之下200cm处部分介形虫已开始消失,界线附近再次遭受灭绝,在灭绝界线之上微生物岩的顶部部分属种再度消失.崇阳剖面介形虫的这种分阶段、多幕式演化规律表明,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一全球重大地质转折期,作为大灭绝后仅存的几类多细胞生物的介形虫所遭受的损失是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碳同位素测试分析也显示,古海洋环境的变化早在大灭绝界线之下200cm处就已开始.碳同位素曲线的波动与介形虫属种类型的变化和消失相关,但与介形虫化石的丰度变化没有必然联系.
刘浩王永标袁爱华杨浩宋海军张素新
关键词:介形虫微生物岩二叠系-三叠系大灭绝
湖北巴东沿渡河二叠纪介形类化石
二叠纪是地质历史上的关键时期,它见证了Pangea超大陆最终的聚合,晚古生代冰期的结束,大规模的海平面升降,数次大火成岩省的形成以及两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一时期的生物与环境演化长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沿渡河剖面位于湖北...
马雪峰黄明立袁爱华万俊雨吴奎田力
关键词:介形类二叠纪古生态
文献传递
谈当前古生物学教学改革
当代科技快速发展,全球经济发生重大转型。相应地,国家需求重点转向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能源、矿产和环境保护。古生物学在沉积矿产、工程地质和全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现在是数字地球的时...
何卫红袁爱华童金南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文献传递
南方红土中的磁极倒转以及磁化率变动记录被引量:15
2003年
江西省修水县杨梅山剖面244个定向样品的岩石磁学研究表明,杨梅山剖面的磁极倒转自上而下分别为布莱克(Blake)反向极性偏移、安比拉(Emperor)反向极性偏移、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极性带界线以及上部贾拉米洛(UpperJaramillo)正向亚带;杨梅山剖面样品的磁性矿物为磁赤铁矿;杨梅山剖面浓度(数量)归一化的磁化率变动和深海氧同位素变化具备较好的一致性,该剖面的磁化率变动对应着深海氧同位素自第5阶至第23阶的变化;杨梅山剖面跨越了布容—松山极性带界线以及深海氧同位素的第19阶,中国南方红土的底界年龄可能大于78Ma,即早于中国北方黄土的L8黄土层。
刘育燕林文姣朱宗敏袁爱华
关键词:磁化率归一化岩石磁学南方红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