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虹
- 作品数:14 被引量:99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学报体、同质化、市场化:问题抑或机会——“加强高校文科学报学术建设”研讨会述评被引量:2
- 2014年
- 为了进一步探讨高校文科学报的改革发展之道,提升追踪反映学术前沿的水平,2013年11月29日-12月1日,《复旦学报》编辑部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加强高校文科学报学术建设"研讨会。会议由《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汪涌豪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胡范铸主持,教育部社科司田敬诚副处长、华东师范大学范军副校长、
- 刘晓虹
- 关键词:高校文科学报学术建设同质化市场化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几点思考被引量:5
- 1999年
- 从上世纪末的零星介绍到五四运动前后的广泛传播,从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到推翻旧世界的“武器的批判”,从新型社会制度的建立到当代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一进入中国,也就开始了其中国化的历史,...
- 刘晓虹
- 关键词:马列主义文化发展西方文化反对教条主义
- 试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整体主义及其在近代的变革被引量:16
- 2000年
- 整体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倾向 ,也是传统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一方面根植于传统的社会结构 ,另一方面又是理论上自觉建构的产物。整体主义建立在人类群体与个体既分裂而又寻求统一的历史事实基础上 ,同时它还与人类对意义的追求或要求超越的愿望有关。因此整体主义不仅以前近代社会“人的依赖关系”为根基 ,而且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对整体主义的批判和反省是很不彻底的。
- 刘晓虹
- 关键词:整体主义
-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争:西方哲学的一条重要线索被引量:10
- 1999年
- 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贯穿人类文化的一个永恒的矛盾和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逻辑上包括二者的存在关系和价值关系两个不同的向度,在理论上则表现为方法论和价值原则两个不同的侧面。西方哲学在其历史发展中环绕这一问题形成了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争论,这种争论既展开于社会历史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实践哲学”领域,也体现在一般方法论、认识论及本体论之中。
- 刘晓虹
- 关键词:整体主义个人主义方法论
- 人文学科的特点及其对专业编辑的角色要求被引量:3
- 2004年
- 人文学科或人文研究不仅不同于自然科学 ,也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人文研究所面对的主要是由价值和意义构成的文化世界 ,关注价值、体现价值的追求 ,关注人性及其培育和完善 ,反思人之存在的状态 ,追问存在的终极意义等 ,是人文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区别所在。与科学在处理事实世界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 ,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解释性的或诠释学的。人文学科的如上特性对学术期刊的专业编辑提出了相应的角色要求。认识和明确这些问题 ,是搞好编辑工作、办好刊物的重要条件。
- 刘晓虹
- 关键词:人文学科学科特点角色要求
-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讨论综述被引量:5
- 1998年
- 由于临近世纪之交而引发的文化反思和展望,特别是由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对哲学理论创新的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引起哲学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等不同研究群落中的理论工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多视角...
- 顾红亮刘晓虹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 个人观转型:中国现代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被引量:13
- 2004年
- 个人的独立、自由和权利诸观念在思想文化世界中的确立 ,是现代性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也是西方近代以来启蒙话语所环绕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国近代以来 ,要求突破传统桎梏对人的束缚的个性解放意识和以个体自强而求国家富强的救亡意识 ,促使现代个人观在知识精英的思想世界中初步形成 ,其内容主要体现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其一是基于人道主义思想要求个人的个性解放 ,肯定个人的价值 ,追求个人的人格自主和人格平等 ;其二是基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要求个人的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中国近代个人观转型的实质 ,是要求变传统的臣民为近代的国民 ,使个人从道德义务的主体变为现代社会的法权主体。从哲学层面上看 ,也就是要确立个体的主体地位 ,实现个体主体性的解放。
- 刘晓虹
- 关键词:中国现代性个人观道德主体民族国家
- 从“自我”的觉醒到自由原则的确立——中国近代启蒙哲学冲破整体主义的历程与逻辑初探被引量:3
- 2001年
- 突破整体主义价值体系的束缚,确立以个体的独立、自由和权利为基础的新型价值体系,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要遭遇的问题。中国近代启蒙哲学上承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以对人的存在个体性的重新发现为突破口,对理学为代表的本质主义倾向及其相关联的权威主义、专制主义展开了冲击。对“自我”的推崇和论证,对“独”与“群”关系的思辨讨论以及对非理性主义的同情和首肯,都表现了近代思想家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的个体存在及其自由的关注。近代启蒙哲学揭示出:在群已关系中以自由原则取代整体主义,既要去除内在的奴性人格,又要突破外在的制度性压制。前者主要表现为对个体人格的独立和个性自由的追求;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对政治自由与公民民主权利的追求。
- 刘晓虹
- 关键词:整体主义本质主义非理性主义启蒙哲学自我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 1998年
- 由教育部社科司委托华东师大哲学系、科研处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讨论会4月21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湘潭大学、安徽师大、复旦大学等单位的代表二十余人与会,教育部社科司领导也出席了会议。现就会议讨论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 与会代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命题既是一种事实判断——它指称的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反映着共产党人的自觉追求和努力方向。
- 刘晓虹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学术
- 从群体原则到整体主义——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群己观探析被引量:22
- 2002年
- 群己关系是任何一种文化价值体系都环绕着的中心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儒家学派基于对合群性意义的认识及对群体秩序的关注 ,更多地强调了群体原则。汉代以后 ,随着儒学被体制化 ,特别是发展到宋明理学 ,先秦儒家的群体原则已被引向了整体主义 ,这种整体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个体对群体特别是作为群体秩序代表的专制君主的服从 ,贬斥和抹煞个体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整体主义的兴盛与流行 ,导致和强化了中国人的人格依附性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被拉长 ,中国文化迟迟不能进入近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 刘晓虹
- 关键词:价值体系整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