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轶虹
-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磁共振对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伽玛刀疗效的评价
- 2008年
- [目的]评价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Ⅰ~Ⅱ级)伽玛刀术后疗效并探讨磁共振(MRI)评价疗效的方法及优越性。[方法]分析140份(52例)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伽玛刀术后磁共振复查资料的影像学表现(病灶大小变化、术后MRI强化、灶周水肿、坏死囊变)以评价疗效,并统计肿瘤局控率和患者生存率。[结果]总有效率为84.3%,总显效率为54.3%,术后分时间段计算的显效率分别为30.0%、36.4%、50.0%、68.0%、69.2%和73.1%。病灶增大与术后MRI强化及坏死囊变存在关联。1年生存率达100%,而近期局控率低。[结论]磁共振对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伽玛刀术后的疗效评价具优越性,显示其疗效显著,显效率随时间而持续递增。在评价方法显效率明显优于有效率,远期追踪更科学。放射反应对疗效评价有一定影响。近期局控率不适合于此评价。
- 郭轶虹吴锡标邓印辉侯仲军陈耀棠利晞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星形细胞瘤伽玛刀
- 低恶度脑胶质瘤伽玛刀术后疗效及放射反应的磁共振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评价低恶度脑胶质瘤(星形细胞瘤Ⅰ-Ⅱ级)伽玛刀术后疗效,并探讨评价方法,放射反应的特征及其对疗效评价的影响。方法分析52名低恶度胶质瘤伽玛刀术后患者的140份磁共振资料,测量肿瘤大小变化以评价疗效,并研究肿瘤术后放射反应性MRI强化、灶周水肿、坏死囊变的特征及变化。结果总显效率为54.3%,总有效率为84.3%,术后分时间段计算的显效率分别为30%、36.4%、50%、68%、69.2%、73.1%.病灶增大与MRI强化及坏死囊变存在关联。32.7%患者伽玛刀治疗后会出现放射性水肿。57.7%患者出现术后MRI强化,以花边状强化为特征,也可呈斑片状。结论可应用MRI对低恶度胶质瘤伽玛刀术后进行疗效评价,显示其疗效显著。在评价方法上显效率明显优于有效率。显效率随时间而持续递增,以3年以上的远期随访的显效率最高,达73.1%。放射反应对疗效评价有一定影响。术后放射反应性的MRI强化常呈特征性的花边状强化。
- 郭轶虹吴锡标邓印辉侯仲军陈耀棠利晞
- 关键词:胶质瘤伽玛刀MRI
- MRI在低恶度脑胶质瘤伽玛刀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 2008年
- 目的探讨低恶度脑胶质瘤(Ⅰ-Ⅱ级)伽玛刀术后疗效的评价以及MRI在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名低恶度脑胶质瘤患者行伽玛刀治疗,术后应用MRI进行随访复查,对获得的140份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后病灶大小变化评价术后各个阶段的疗效,并研究病灶术后强化反应的特征,及长期随访后的转归。同时,与相应的46份CT资料相对比,研究MRI在病灶情况显示中的优势。结果术后分时间段计算的显效率分别为30%,36.4%,50%,68%,69.2%和73.1%。病灶增大与MRI强化及坏死囊变存在关联。32.7%患者伽玛刀治疗后出现放射性水肿。57.7%患者出现术后MRI强化,以花边状强化为特征,也可呈斑片状。80%患者在术后1年内首次出现MRI强化,随后部分病例的MRI强化可缩小或消失。强化出现与病灶增大及灶周水肿加重呈正相关。强化范围增大与病灶的坏死囊变呈正相关。MRI对病灶边界及病灶内强化及灶周水肿的显示较CT优越。结论伽玛刀治疗低级别脑胶质瘤具有一定的疗效。MRI反映的放射治疗后变化有大小变化、MRI强化、坏死囊变、放射性水肿。MRI强化大多为放射反应性强化,与其它各因素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其花边状强化具特异性。在病灶情况显示及疗效评价上MR明显优于CT。
- 郭轶虹吴锡标邓印辉侯仲军陈耀棠利晞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胶质瘤伽玛刀
- 儿童与成人病毒性脑炎MRI影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儿童与成人病毒性脑炎的MRI影像表现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 对MRI影像学上呈阳性的 45例儿童与 45例成人病毒性脑炎的MRI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儿童与成人病毒性脑炎病灶常为多发 ,常呈对称性。儿童累及丘脑几率 (15 / 45 ,3 3 .3 % )远大于成人 (1/ 45 ,2 .2 % ) ,而累及大脑几率 (2 8/ 45 ,62 .2 % )小于成人(3 4/ 45 ,75 .5 6% )。儿童临床表现较重 ,其发热、抽搐、意识障碍及肌张力增高的发生率较成人高 ,儿童组依次为 68.9% (3 1/45 )、5 3 .3 % (2 4/ 45 )、42 .2 % (19/ 45 )、40 % (18/ 45 ) ,成人组依次为 17.8% (8/ 45 )、2 4.4% (11/ 45 )、2 0 % (9/ 45 )、0 (0 / 45 )。结论 儿童与成人病毒性脑炎在好发部位及临床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
- 郭轶虹陈耀棠侯仲军吴锡标利晞于晓君
-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磁共振成像
- 320排CT研究冠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与管腔狭窄(与SCA比较)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比较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CT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与管腔狭窄的显示。方法 30名行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发现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同期行SC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相应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30名患者37条冠状动脉大分支的42个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71.4%发生于血管大分支起始部,稳定性斑块占76.2%。CTA的曲面重建(CPR)测量值与SCA相比显示狭窄的符合度为95.2%,狭窄程度分级基本一致。容积再现技术(VR)的目测值则与SCA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冠状动脉造影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能清晰直观显示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应的管腔狭窄,在斑块定性分析上具有明显优势,CPR图像对于评估管腔狭窄度具有重要意义,VR图像不适用于管腔狭窄的评价.
- 郭轶虹谭理连熊龙根周智美李树欣
- 关键词:X计算机冠状动脉硬化斑块
-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的测量方法及探讨(附102例)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与冠脉造影(CAG)相对照,研究320排容积CT与对冠状动脉管腔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性,并对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进行分类研究,探讨影响其准确性的原因。方法 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A)发现冠状动脉管腔粥样硬化斑块并狭窄的1 0 2名患者,同期行冠脉造影(CAG)。对造成管腔狭窄的3 7 5个粥样硬化斑块进行研究,以CAG为参照,计算CTA对管腔狭窄分级程度显示的符合率;并应用冠脉探针技术和斑块分析软件按钙化、非钙化斑块进行分类比较。结果 CTA显示375个粥样硬化斑块并狭窄(钙化斑块256个,非钙化斑块119个),测量狭窄分级程度与冠脉造影所示的管腔狭窄的符合率为89.1%,其中非钙化斑块狭窄的符合率为94%,钙化斑块狭窄的符合率为86.7%,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不符合的41个病灶中92.7%(38个)CTA显示的狭窄程度等级高于CAG,82.9%(34个)为钙化斑块性狭窄,119个非钙化粥样斑块中78.2%发生于大分支近段。应用冠脉探针技术和斑块分析软件显示纤维斑块占53.8%,纤维脂质混合斑块占33.6%,脂质软斑块占12.6%。其中,不稳定斑块占18.5%(22个),稳定性斑块占81.5%(97个),多为稳定性斑块。结论冠脉非钙化粥样斑块多发生于大分支近段,多为稳定性斑块。320排CT对于显示冠脉非钙化斑块狭窄的符合率高于钙化斑块性狭窄。钙化斑块性狭窄CTA与CAG的不符多表现为对狭窄程度的夸大。320排CT应用冠脉探针技术和斑块分析软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非钙化斑块性狭窄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 郭轶虹谭理连熊龙根张成喜李树欣
- 关键词:X计算机冠脉造影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冠状动脉狭窄
- 应用ROC曲线评价心电编辑在320排CT冠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CCA)作对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方法评价心电编辑技术在320排CT冠脉成像(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7例受检者根据CTCA图像质量分为心电编辑组21例,对照组56例。1-3分评价图像质量的高低。两组间基本资料、图像质量的比较采用Independent-Samplest检验。心电编辑组重建前后图像质量的比较采用Paired-Samplest检验。频数的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以CCA作为金标准,绘制两组的ROC曲线并比较其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心电编辑前,心电编辑组冠脉节段图像的评分(1.261±0.534)高于对照组(1.161±0.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01,P=0.004)。心电编辑后,心电编辑组图像评分(1.192±0.434)高于对照组(1.161±0.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6,P=0.291)。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32,P=0.000);3分的冠脉节段所占比例显著减少(χ2=4.263,P=0.039);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仍为3分的5个冠脉节段分别为RCA2(40%2/5)、LCX13(20%1/5)、LCX15(20%1/5)、LAD7(20%1/5)。心电编辑组和对照组的AUC值分别为0.976和0.962。结论心电编辑技术在有效改善320CTCA成像质量的同时可提高诊断冠脉狭窄的准确性。
- 周智美陈德基谭理连周志衡郭轶虹
-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心电编辑ROC曲线
- 320排CT在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狭窄对比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按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进行分类,对照冠状动脉造影(CAG),研究320排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方法 102名患者行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检查共发现396个冠状动脉斑块,同期行CAG检查,对斑块造成管腔狭窄程度按无、轻、中、重、闭塞5个级别计算两种方法的符合率。按钙化、非钙化斑块分类计算符合率。钙化斑块按钙化阈值>150 HU、>250 HU、>350 HU、>600 HU共4个方案进行计算。结果 CTA显示钙化斑块占68.2%,非钙化斑块占31.8%。6%的斑块为不稳定斑块。7.8%的斑块不导致狭窄。钙化阈值设定>150 HU、>250 HU、>350 HU的符合率测量无明显差异,但>600 HU时有减低。CTA显示冠状动脉斑块性狭窄与CAG符合率为88.4%(非钙化斑块94.4%,钙化斑块85.6%,二者差异显著)。不相符多表现于对钙化斑块狭窄程度的高估。结论与CAG对照,冠状动脉CTA显示斑块狭窄符合率较高(88.4%),其中非钙化斑块狭窄符合率(94.4%)明显高于钙化斑块(85.6%);少数病例存在对钙化斑块狭窄程度的高估。因此CTA在非钙化斑块诊断上具有明显优势,钙化阈值设为>350 HU较合适。
- 郭轶虹张成喜谭理连熊龙根毕肖红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