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庆仪
- 作品数:35 被引量:213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市博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山市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2例临床复律方法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复律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0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复律方法。结果:0—3岁组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苍白(53.85%)、气促(46.15%)、呕吐(30.77%)、唇发绀(30.77%);〉3岁组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悸(80.95%)、胸闷(73.02%)、面色苍白(77.78%)、气促(30.16%)。102例患儿共复律131例次,其中采用A11P复律47例次,成功复律35例(74.47%);普罗帕酮复律43例次,成功复律31例(72.09%);去乙酰毛花苷丙注射液(西地兰)复律16例次,成功复律11例(68.75%);胺碘酮复律10例次,成功复律8例(80.00%);食管心房调搏复律15例,成功复律15例(100%)。不同药物之间复律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药物复律与食管心房调搏的复律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963,P〈0.01)。结论:PSVT是儿科急症,药物复律的效果确切,药物无效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可使用食管心房调搏复律。
- 马力忠莫庆仪梁桂明李正然黄晓雯
- 关键词: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律食管心房调搏药物选择
- 新生儿期孪生兄弟同患嗜血细胞综合征二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嗜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对2例孪生兄弟新生儿同患嗜血细胞综合征的病例进行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新生儿为孪生兄弟,男,45min,剖宫产窒息复苏后30min入科,均有发热、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原、高铁蛋白、高三酰甘油,骨髓中嗜血网状细胞增多,符合嗜血细胞综合征诊断,经积极抗感染、输丙种球蛋白、新鲜冰冻血浆等免疫支持治疗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一直病情稳定。结论临床上凡有原因不明的发热>1周,伴有淋巴结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尤其短时间内全血细胞减少者应考虑本病,对所有重症感染或特殊表现感染者应早做骨髓检查,早诊断、早治疗。
- 王维琼莫庆仪杨冰岩陈少波李景赖春华骆翠媚
- 关键词:新生儿孪生兄弟
- 中山市78例婴儿意外伤害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分析中山市博爱医院2012~2013年收治的78例婴儿意外伤害的特点,为本市婴儿意外伤害的预防提供建议。方法对78例婴儿意外伤害的临床特点及不同伤害类型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R统计环境中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月以上月龄的婴儿(P=0.023)和外地户籍家庭的婴儿(P〈0.001)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约79.5%的婴儿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P〈0.001)。烧/烫伤(28.2%)、异物吸入(28.2%)及交通伤害(17.9%)为最常见的原因(P〈0.001)。发生异物吸入的患儿有36.4%(4/11)未在当天进入医院接受治疗。结论监护人在照管婴儿时,不可因婴儿月龄较大而放松警惕。城市和农村家庭都应充分注意预防婴儿意外伤害,而外地户籍者可能更需要加强对婴儿的照管。家中活动时,尤其应警惕热液所致烧/烫伤及喂食相关的异物吸入,后者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就诊。
- 莫庆仪付四毛张泉山
- 关键词:婴儿
- 儿童意外伤害924例分析被引量:62
- 2013年
- 目的分析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为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市博爱医院924例儿童意外伤害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924病例中,跌落/坠落伤居儿童意外伤害的首位(26.4%),其他依次为烧烫伤(15.7%)、异物(14.0%)、道路交通伤(13.1%)。意外伤害主要集中在0~3岁儿童(67%)。不同季节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也有差别,其中7~9月的发生比例最高,尤以烧烫伤为著(P<0.05)。家庭是意外伤害最易发生的场所,发生比例占36.9%;外地户籍儿童发生交通伤害比例较本地户籍儿童高(P<0.001)。父母未受教育或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意外伤害发生比例最高(45.5%);农村意外伤害发生比例较城市高(P<0.05)。结论跌落/坠落伤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首位原因;婴幼儿是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人群;家庭是意外伤害发生最高的场所。外地户籍儿童交通伤害发生比例较本地户籍儿童高;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与父母受教育程度有关。要降低儿童期意外伤害的发生应以预防为主,根据儿童年龄、性别特点以及家庭背景,着重于加强安全教育。
- 莫庆仪黄东明谢广清梁桂明马力忠付四毛
- 关键词:儿童
- 先天梅毒患儿临床表现与脑脊液梅毒抗体分析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总结先天梅毒患儿在临床表现和血清、脑脊液梅毒抗体方面的特点。方法对40例先天梅毒患儿进行了临床特点和血清、脑脊液梅毒抗体的分析。结果40例先天梅毒患儿中出现皮疹的有14例(35%),有骨损害表现的6例(15%);由于母亲患梅毒而就诊的16例(40%),40例先天梅毒患儿中,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33例(82.5%),阳性血清RPR滴度介于1∶1~1∶64之间,2例RPR异常增高,滴度为1∶128。患儿脑脊液常规检查显示,45%淋巴细胞增高,50%蛋白增多,22.5%的患儿脑脊液存在梅毒抗体。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和梅系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PPA)相比,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必须重视先天梅毒患儿神经梅毒的发生,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对正确评价病情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 杨冰岩叶永青王维琼张晓敏赖春华李立浩莫庆仪
- 关键词:抗体脑脊液脑脊液常规检查患儿抗体分析RPR滴度
- 中山地区住院患儿呼吸道博卡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住院患儿呼吸道博卡病毒(HBoV)感染情况、混合感染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该院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共4 072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完善相关病原学检查,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T-PCR)对其鼻咽分泌物进行HBoV检测,收集相关资料。结果 4 072例患儿中,HBoV阳性204例,检出率为5.0%,男性患儿126例,阳性构成比61.8%,女性患儿78例,阳性构成比38.2%。<1岁、1~<3岁、3~<7岁,以及≥7岁患儿的HBoV检出率分别为2.04%、1.96%、0.81%、0.15%。从月份上来看,7、8月最高为11.7%,9月为11.3%。从季节上来看,夏、秋季分别为30.9%、25.5%。64例(31.4%)患儿存在混合感染,<1岁26例(12.7%),1~<3岁29例(14.2%),混合感染细菌的最多为42例(20.6%),双重感染24例(11.8%),混合感染的病原体,小于1岁混合感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9例,鼻病毒4例,1~<3岁肺炎支原体感染6例,流感嗜血杆菌6例,鼻病毒3例,3~<7岁及≥7岁主要为MP感染。结论 HBoV是中山地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之一,主要感染婴幼儿,混合感染常见,但对病情无明显影响,流行季节在夏秋季,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肝功损害、心肌损害并发症少。
- 王丽黄娟莫庆仪周涛
- 关键词:人博卡病毒呼吸道感染儿童
- 脓毒症休克患儿ITBVI与中心静脉压关系及治疗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儿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和中心静脉压(CVP)相关性及其治疗方法。方法:抽取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接诊的脓毒症休克患儿50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根据2008年脓毒症救治指南实施液体复苏,检测ITBVI与CVP水平,总结不同水平CVP上的ITBVI值,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采取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用美罗培南及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等治疗。结果:50例患儿复苏后有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ITBVI、每搏输出量指数(SI)与复苏前相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VP在0-8mm Hg与>12mm Hg时,与ITBVI间无相关性(P>0.05),但CVP为8-12mm Hg时,则与ITBVI间有明显正相关(P<0.05);50例患儿治疗后半年生存率为96.00%,仅有2例患儿因病情较重而死亡。结论:脓毒症休克患儿复苏后MAP、HR、CI等均有明显改善,但CVP与ITBVI间并无明显相关性,仅仅CVP处于复苏目标时有正相关,为此不适合作为单独参考指标。
- 李正然付四毛梁展图马力忠莫庆仪
-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患儿胸腔内血容量指数中心静脉压
- 成功救治孕28周625克超低出生体重儿一例被引量:1
- 2006年
- 王维琼杨冰岩高建慧张晓敏莫庆仪骆翠媚李岚
- 关键词:超低出生体重儿促胎肺成熟APGAR评分清理呼吸道救治重度妊高征
- Citrin缺陷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11例分析
- <正>目的探讨citrin蛋白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经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确诊且月龄小于3个月的11例NICCD患儿的临床表现、血生化、气相色谱质谱检查、串联质谱检查及肝脏活组织病理...
- 谢广清龙晓玲张泉山莫庆仪梁桂明梁展图付四毛
- 文献传递
-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在重症手足口病中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9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甘露醇与人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神经系统受理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手足口病中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显著,且能有效缩短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神经系统受理持续时间,值得推广。
- 李正然莫庆仪梁展图马力忠梁桂明
-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手足口病肠道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