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玉梅
- 作品数:14 被引量:7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国内寄生虫学领域主要科技期刊2006至2007年核心作者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检查国内寄生虫学领域主要科技期刊的核心作者,了解国内寄生虫学领域的研究类型及特点,为编辑部组稿提供参考线索。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热带医学杂志》、《热带病与寄生虫学》等8本国内与寄生虫学相关的科技期刊2006--2007年载文作者的发文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综合指数法确定核心作者。结果所统计的8种主要科技期刊2006-2007年间共发表寄生虫领域相关的论文1807篇。其中发表论文3篇以上的候选核心作者94人,综合指数大于平均值即为核心作者,有28人。结论利用综合指数分析初步筛选了寄生虫学专业2006-2007年的核心作者。
- 陈勤姬晓云洪玉梅
- 关键词:综合指数法测评文献计量学
- 溴氰菊酯药浴阳性鼠阻断内脏利什曼病传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1994年
- 用中华白蛉分别饲吸两组染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背纹仓鼠(Cricetulusbarabensis),一组系经澳氰菊酯药浴后9-45d的仓鼠,另一组系未经药浴的仓鼠。实验结果表明饲吸药浴鼠的白岭在24h内全部中毒致死,饲吸未经药浴鼠的白蛉存活率很高。在剖检的吸血白蛉中,有69.1%的白蛉,在其消化道内发现有前鞭毛体的感染,这些前鞭毛体不仅在白蛉消化道内发育良好,且随饲吸时间的推移,前鞭毛体侵入食道、咽和喙部。背纹仓鼠是杜氏利什曼原虫理想的保虫宿主,经药浴的仓鼠进行人工感染,已失去感染能力。
- 金长发熊光华洪玉梅苏忠伟
- 关键词:利什曼原虫中华白蛉溴氰菊酯
- 家犬溴氰菊酯药浴阻断内脏利什曼病传播的研究被引量:19
- 1995年
- 在犬内脏利什曼病的高发区川北南坪县,择三乡一镇,连续2年(1992-1993)开展家犬溴氰菊酯药浴实验,浴犬率达99.0%以上。实验前的1991年度实验区内脏利什曼病新感染者13例;在1992年白蛉季节中经2次浴犬后,1992年度三乡一镇的新病例为11例;至1993年白蛉季节中又进行2次治犬后,经考核,1993年度实验区内未见新发病例出现。显示1年2次连续2年的浴犬工作,对于阻断内脏利什曼病的传播具有较好的效果,并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 熊光华金长发洪玉梅苏忠伟薛培泽谢维宽张安治李国茹高斌
- 关键词:利什曼病溴氰菊酯阻断传播
- 防制中华白蛉对控制内脏利什曼病的效果追踪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观察灭蛉与家犬药浴措施后对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影响。 方法 在四川省南坪县野外洞穴用奋斗呐 (5 0mg/m2 )滞留喷洒灭蛉和药浴 (2 .5 %溴氰菊脂可湿性粉剂 2 5 0mg/L)家犬防治中华白蛉措施后 ,逐年进行野外洞穴白蛉密度观察和当地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 野外洞穴白蛉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家犬药浴和白蛉密度降低后 ,对控制内脏利什曼病起到一定作用。 结论 在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 ,采取家犬药浴和野外洞穴药物滞留喷洒灭蛉措施 ,对预防和阻断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 金长发何生全洪玉梅李国茹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中华白蛉滞留喷洒奋斗呐家犬防制
-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1~2003年引文分析被引量:6
- 2004年
- 陈勤洪玉梅夏明仪
- 关键词:《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引文流行病学病原学
-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来稿常见问题的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陈勤洪玉梅夏明仪
- 关键词:《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科技论文汉语规范
- 我国七种白蛉咽甲的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研究不同地域的 7种白蛉 (白蛉属 5种 ,司蛉属 2种 )咽甲内侧壁的超微结构。 方法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咽甲超微结构的分析。 结果 白蛉咽甲的内侧壁由一些齿形结构和横嵴组成 ,齿形结构和横嵴的形状、数目以及排列方式在各蛉种间表现不同。 结论 不同种属的白蛉咽甲在超微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 。
- 郭东星金长发洪玉梅倪兵乔中东
- 关键词:白蛉超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
- 川北洞穴中华白蛉生态学及其与防治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0
- 1995年
- 山洞为当地中华白蛉产卵、孳生的良好场所。在白蛉高峰时,试用奋斗呐(50mg/m2)对洞内墙面作滞留喷洒,结果能大量杀死洞内白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的白蛉也未再出现,并能保持两个白蛉季节无白蛉的良好效果。如能对近村寨周围的山洞,采用这种灭蛉方法,并结合村内家犬药浴措施,将对降低村内蛉口密度和预防内脏利什曼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 金长发熊光华洪玉梅苏忠伟李国茹高斌
- 关键词:中华白蛉内脏利什曼病
-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的进一步研究被引量:11
- 1990年
-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的实质性问题。认为分布本区山野的中华白蛉无论个体大小、分布海拔高低应概称中华白蛉。其主要依据是:不同垂直高度区内的中华白蛉及其育出的四龄幼虫主要形态特征无区别。其个体大小不稳定,在特定条件下,大个体可以变小,小个体可以变大,它不受基因控制,与遗传无关。在自然界和实验室内大个体和小个体中华白蛉均可自由交配。雄蛉的触角列式存在2/(3~15)和2/(3~8)及1/(9~15)二种类型,是本区中华白蛉种型分化的标志,但从羽化的第2代雄性白蛉的触角列式来看,原属于2/(3~8)及1/(9~15)触角列式的,在6只中有3只触角列式恢复到2/(3~15)。而原呈2/(3~15)列式的雄蛉触角属稳定型,在剖检的53只雄蛉中其触角列式仍全部是2/(3~15)。据此认为其分化梯度甚低,在分类上并无意义。 我们核对了四川白蛉标本,实际上它就是我们反复说明的主要分布在海拔2千米以上的个体较大的中华白蛉,所以四川白蛉应是中华白蛉的同物异名。作者对白蛉分类的现状和以成蛉形态为主要分类依据的缺陷作了研讨。对苏联学者Artemieve,M.M.(1980)作艾蛉亚属白蛉的修订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
- 熊光华金长发洪玉梅刘丕宗陈生邦任文蔚魏路生
- 关键词:中华白蛉受精囊结节型交配
-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读者调查报告
- 2007年
-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是中华医学会国际系列杂志之一,2006年由《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更名而来,杂志更名后获得了读者、作者的认可及大力支持。为了进一步提高杂志质量,改进编辑部的工作,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我们于2007年1-11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读者调查。
- 洪玉梅陈勤姬晓云刘悦
- 关键词:《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