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菁华
- 作品数:15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肯塔基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学报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靶向治疗裸鼠移植性肝癌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观察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EPI—PBCA—MNPS)对裸鼠移植性肝癌的作用效果。方法建立Bel-7402裸鼠人肝癌模型,当肿瘤体积长至20~30mm^3时,将其随机分成5组:生理盐水组(NS组)、表阿霉素组(EPI组)、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组(EPI—PBCA—NPS组)、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组(EPI—PBCA—MNPS组)、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组加磁场组(EPI—PBCA—MNPS+MF组),每组10只,除生理盐水组外,其余各组按照0.002mg/g体质量或相当于40μg/只的表阿霉素静脉注射给药,治疗2周后处死裸鼠,准确测量肿瘤大小并称重,计算瘤体积抑制率及瘤重抑制率,所有肿瘤均编号病理切片,比较治疗前后各组肿瘤细胞坏死的程度。结果治疗后肿瘤体积抑制率、瘤重抑制率除EPI—PBCA—NPS组与EPI—PBCA—MNP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PI—PBCA—MNP+MF组(94.26%、80.82%)显著高于其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切片瞳示,EPI—PBCA—MNP+MF组肿瘤细胞坏死程度最重。结论EPI—PBCA—MNPS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对裸鼠人肝癌模型有显著抑瘤作用。
- 李坚张阳德赵劲风杨璞段菁华
- 关键词: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移植瘤
- 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制备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EPI—PBCA—MNPs)并进行表征。方法以化学共沉淀法制得粒径(15.2±4.6)nm的Fe3O4纳米磁流体,采用微乳液反相界面聚合法制得EPI-PBCA-MNPs,反应条件:pH=2.0,搅拌速度2000r/min,然后对其进行相关表征。结果EPI-PBCA-MNPS粒径为(152.0±28.5)nm,分布均匀,胶体溶液长期稳定,平均包封率为(81.30±15.20)%,平均载药量为(14.65±2.05)%,饱和磁化强度为:0.35KA/m。结论制备的EPI-PBCA-MNPs粒径合适,分布均匀,其主要指标符合肝癌靶向治疗的要求。
- 李坚赵劲风潘一峰段菁华
- 关键词: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粒
- 阿霉素-姜黄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复方纳米粒的研制及逆转MCF-7/ADR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阿霉素-姜黄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复方纳米粒(DOX-CUR-PBCA-NPs),该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33±5.34nm,Zeta电位为+32.23±4.56 mV,阿霉素(DOX)和姜黄素(CUR)的包封率分别为49.98±3.32%,94.52±3.14%。MTT实验结果和Western blott实验结果均表明,DOX-CUR-PBCA-NPs与CUR-PBCA-NPs+DOX-PBCA-NPs体外对MCF-7/ADR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相当,下调MCF-7/ADR细胞中P-糖蛋白(P-gp)的表达也相当,较没有用PBCA纳米粒包载的游离药物、单一药物的纳米制剂及其他形式的制剂联用的抗肿瘤活性及逆转多药耐药的性能都显著增强。说明利用PBCA纳米粒同时包裹抗癌药物阿霉素与中药逆转剂姜黄素协同用药可以增强克服多药耐药(MDR)的疗效。
- 吴俊严新邵荣段菁华
- 关键词: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姜黄素阿霉素多药耐药
- 胆盐(GCDA)对肝癌细胞凋亡及其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探索胆盐(GCDA)环境下肝癌细胞株HepG2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方法用不同时间或浓度GCDA处理HepG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与增殖性;用3种抗肿瘤药对HepG2细胞进行处理,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GCDA存在与缺少时的细胞周期与凋亡。结果GCDA的处理浓度在200μM内对细胞有明显增殖作用(P<0.05);GCDA的处理时间在4h内对细胞有增殖作用,以10~20min最明显(P<0.05)。3种药物对肝癌HepG2细胞均有杀伤作用,阿霉素(ADM)对细胞周期的影响阻滞在G0/G1,Oxaplatin与Irinotecan阻滞在S期,GCDA使Irinotecan作用下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GCDA能诱导肝细胞癌细胞株HepG2细胞存活与增殖,GCDA对Irinotecan的药性有抵制作用,使肿瘤细胞对其的敏感性降低。
- 廖明媚赵劲风邓星明段菁华潘一峰何剪太张阳德
- 关键词:肝细胞癌凋亡药物敏感性
- MAGE-3-HSP70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被引量:3
- 2009年
- 背景:疫苗诱导的抗肿瘤CD8+T细胞反应被认为在增加机体对肿瘤抵抗力方面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抗原递呈细胞摄取热休克蛋白70与肿瘤相关抗原的融合蛋白,并在MHCI类分子上处理提呈有此热休克蛋白为伴侣的肽后,会启动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目的:构建黑色素瘤抗原3(MAGE-3)、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6/12在国家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pcDNA3.1(-)Vector为BD公司产品,pINCY/MAGE-3,pOTB7/HSP70为OpenBiosystems公司产品,DH5α由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保存。方法:设计含XhoⅠ酶切位点MAGE-3引物及含KpnⅠ酶切位点人热休克蛋白70引物,以pINCY/MAGE-3和pOTB7/HSP70为模板扩增黑色素瘤抗原3和人热休克蛋白70基因片段,以基因片段为模板,采用MAGE-3上游引物(含XhoⅠ酶切位点)及人热休克蛋白70下游引物(含KpnⅠ酶切位点),PCR扩增MAGE-3-HSP70融合基因片段,KpnⅠ和XhoⅠ双酶切并连接至pcDNA3.1(-),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获得阳性克隆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主要观察指标: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AGE-3-HSP70的鉴定。结果:测序结果显示黑色素瘤抗原3与GeneBank上公布的序列完全一致,人热休克蛋白70有3处同义突变。结论:成功构建MAGE-3-HSP70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 张阳德吴季霖刘东京刘刚段菁华陈伟陈玉祥
- 关键词:肿瘤-睾丸抗原热休克蛋白70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 一种新型的阳离子型姜黄素纳米粒对肝细胞癌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姜黄药用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姜黄素,曾被认为是理想的抗癌化学治疗药物之一,然而,姜黄素在水中的溶解度低,体内吸收少,生物利用度低,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采用乳化聚合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粒径在250nm左右的表面带正电荷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包载的姜黄素纳米粒,该纳米姜黄素仍然保留了姜黄素本身的生物活性,可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的生长,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对HepG2细胞有抗增殖作用,能诱导细胞凋亡,下调在肿瘤血管生长中起重要作用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环氧合酶-2的表达。
- 张阳德段菁华陈玉祥廖明媚黄伯云赵劲风
- 关键词:HEPG2细胞细胞周期血管生成
- Mcl-1在胆盐(GCDA)诱导的肝癌细胞耐药中的作用
- 2009年
- 目的:探讨抗凋亡蛋白Mcl-1在GCDA诱导的肝癌细胞耐药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3种肝癌细胞系,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cl-1的表达;GCDA±CYC处理HepG2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cl-1的半衰期变化;用抗癌药物Irinotecan与GCDA对HepG2细胞进行处理,采用MTT法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和Mcl-1的表达变化;用RNA干扰技术下调Mcl-1,检测化疗药物对HepG2细胞的敏感性。结果:Mcl-1在肝癌细胞中广泛表达;GCDA能延长Mcl-1的半衰期至6h以上,并明显减弱化疗药物对抗凋亡蛋白Mcl-1的抑制作用,降低癌细胞的药物敏感性;RNA干扰下调Mcl-1能增加癌细胞的药物敏感性。结论:胆盐(GCDA)能诱导HepG2细胞产生耐药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延长Mcl-1半衰期增加其蛋白稳定性和抗凋亡作用来促使肝癌细胞抗药的。
- 廖明媚张阳德段菁华何剪太潘一峰邓星明赵劲风
- 关键词:MCL-1肝细胞癌耐药RNA干扰
- Bcl2抑制NNK诱导的DNA损伤后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
- 2009年
- 目的为了探索Bcl2抑制NNK诱导的DNA损伤后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APE1和XRCC1蛋白的表达情况,定量检测AP位点来观察DNA损伤程度,免疫沉淀检测Bcl2蛋白和APE1蛋白,APE1蛋白和XRCC1蛋白相互作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cl2蛋白的细胞分布情况及其变化,亚细胞结构分离提取蛋白观察Bcl2蛋白在细胞核及线粒体中表达水平及其变化,同位素测定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观察Bcl2对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的影响及其Bcl2的BH结合域的关系。结果Bcl2下调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与抑制AP位点修复有关。4-(N-甲基-N-亚硝胺)-1-(3-吡啶基)-丁酮(NNK)与细胞接触导致Bcl2在细胞核中积聚,并且与APE1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需要Bcl2的所有BH结合域参与。Bcl2的BH结合域的任一缺失导致Bcl2与APE1相互作用的能力和对APE1活性、AP位点修复的抑制作用消失。Bcl2在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减少了APE1/XRCC1修复复合物的形成,并且Bcl2纯蛋白在体外直接使APE1/XRCC1复合物分裂从而抑制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结论Bcl2蛋白下调APE1核酸内切酶活性抑制NNK诱导的DNA损伤后AP位点的修复。
- 赵劲风张浩伟廖明媚段菁华刘载道邓星明张阳德
- 关键词:DNA损伤与修复
- Mcl-1基因与肝细胞癌被引量:2
- 2008年
- Bcl-2家族蛋白在细胞凋亡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是Bcl-2家族中一个重要的抗凋亡成员,并作为促耐药因子在不同肿瘤组织中表达。进展期肝细胞癌对各种化疗药物有着高度的耐药性,Mcl-1下调使HCC癌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敏感,并增加癌细胞的凋亡率。因而,Mcl-1靶向治疗有望成为肝细胞癌治疗的新途径。
- 张阳德廖明媚赵劲风邓星明段菁华何剪太
- 关键词:MCL-1基因凋亡肝细胞癌
-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和转染被引量:1
- 2009年
- 背景: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在人体内极易生物降解,且对许多组织具有生物相容性,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关注。目的:比较不同表面修饰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考察它们体外基因转染活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9/12在中南大学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采用乳化聚合的方法制备表面分别修饰壳聚糖、葡聚糖和氨基化的聚乙二醇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颗粒。方法:透射电镜观察粒径大小、纳米粒形态;Zetasizer Nanosystem电位分析仪测定Zeta电位;MTT法检测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用流式细胞仪考察纳米粒的体外转染效率。主要观察指标:纳米粒的表面电位、粒径、细胞毒性及其转染效率。结果:成功制备了粒径约200nm左右,表面电位分别为25.53,-17.42和0.2935mV的壳聚糖、葡聚糖和氨基化的聚乙二醇修饰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颗粒,且0.1g/L的质量浓度对HepG2细胞无明显毒性,带正电的壳聚糖修饰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颗粒的转染效率明显高于葡聚糖和氨基化的聚乙二醇修饰的纳米粒。结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颗粒经表面修饰不同物质后可以带上正电、负电及中性电荷,而壳聚糖修饰的纳米粒能有效地将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且报告基因能在细胞内表达。因此,可用做基因递送的载体。
- 段菁华张阳德王伟宁廖明媚赵劲风
- 关键词:表面修饰基因转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