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东
- 作品数:31 被引量:104H指数:6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盐城市医学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获得性梅毒性颅骨炎合并梅毒性脑膜炎被引量:1
- 2011年
- 报告国内首例获得性梅毒性颅骨炎合并梅毒性脑膜炎。患者女,55岁,2个月前无诱因于头顶部和枕部出现持续性胀痛。磁共振成像T1加权像提示:颅骨多发性病变,邻近脑膜线状强化。查血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 ∶ 32阳性,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脑脊液检查:白细胞10 × 10^6/L,蛋白0.82 g/L,RPR 1 ∶ 4阳性,TPPA阳性;额骨骨膜梅毒螺旋体DNA阳性。组织病理示:颅骨灶性溶骨性破坏,骨纹理模糊,碎骨组织周围和硬膜样组织充血,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大量浆细胞为主炎细胞浸润。治疗:按神经梅毒的治疗方案治疗,头痛于治疗3 d后缓解,15 d后基本消失,30 d后完全消失,之后未再出现类似的头痛。随访5年,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满意。最终诊断:梅毒性颅骨炎合并梅毒性脑膜炎。
- 陈玲玲孙晓东施辛陈小建谢立夏刘晖贡志刚
- 关键词:梅毒骨炎脑膜炎细菌性
-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过敏二例被引量:1
- 2007年
- 例1男,32岁,因急性荨麻疹在外院口服西替利嗪(仙特明)10mg每日1次,肌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1mL1次后,风团和痒感消失。第4天起,逐渐于躯干、四肢出现红斑、水疱,散在分布,瘙痒剧烈。加用倍他米松软膏外用不能缓解,第10天来我院就诊。否认既往过敏史。体检:颜面、躯干、四肢大量红斑、丘疹、细小水疱和渗液,大量抓痕。血、尿常规无异常,血生化无异常。经甲泼尼龙等治疗4周痊愈。6周后,给予常规变应原皮肤斑贴试验,72h均提示1.0%替可的松新戊酸盐弱阳性,144h提示1.0%替可的松新戊酸盐阳性。征得患者同意后,以得宝松按照1:1000、1:100、1:10、1:1稀释,以乙醇为基质做皮肤斑贴试验,
- 施辛孙晓东闫志华
- 关键词: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过敏史皮肤斑贴试验倍他米松软膏急性荨麻疹西替利嗪
- 不典型梅毒性脑树胶肿2例并影像学分析
- 2009年
- 梅毒性脑树胶肿的实质是梅毒性肉芽肿,是梅毒不同阶段的表现之一。梅毒性肉芽肿是在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同炎的基础上,局部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和纤维化.因同时存在免疫反应,致坏死明显,病灶扩大。梅毒性脑树胶肿临床卜少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传播,使其出现一些不典型的表现,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闰志华等报告本病误诊率达68%。现报告2例。
- 季孙平刘润秋施辛凌昕闫志华孙晓东
- 关键词:梅毒性影像学
- 外用吡美莫司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系统评价
- 2008年
- 吡美莫司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合成和释放炎性细胞因子而起作用,其外用制剂在皮肤科可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有关吡美莫司治疗特应性皮炎已有较多研究,但目前仍不清楚吡美莫司与外用糖皮质激素及外用他克莫司比较疗效上有无明确优势;且吡美莫司能否用于长期控制特应性皮炎尚有争议。我们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外用吡美莫司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以评价该药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应用吡美莫司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更多可靠信息。
- 孙晓东闫志华施辛
- 关键词:COCHRANE系统评价特应性皮炎吡美莫司外用制剂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炎性细胞因子
-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重症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的疗效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 评价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OMLDT)的疗效.方法 于2011年9月至2016年2月收集12例重症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给予rhTNFR:Fc 25 mg,皮下注射,每周2次,首剂加倍,疗程6周.以治疗中不同时间的皮疹严重程度指数(DASI)评分、DASI改善50%(DASI50)、75%(DASI75)、90%(DASI90)患者例数、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及不良反应等情况为观察指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非参Friedman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DASI评分从治疗前的56.33±7.02降至4周时的0.50±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SI50、DASI75、DASI90例数至4周时均增加到12例,血清TNF-α浓度从治疗前的(43.74±41.62) pg/ml降至4周时的(3.03±0.4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rhTNFR:Fc可能是控制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的一个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 吕玲玲闫志华施辛刘润秋凌昕季孙平张静黎平蔡永莲陈玲玲陈小建谢立夏路丹丹丁兰徐倩倩张云杨晓雯经晶英丽俞翠平陈晶晶孙晓东
- 关键词:三氯乙烯
-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重症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在重症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5例以皮疹、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和肝、肾损害为主要表现的重症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在判断无肿瘤、结核及重症感染后,3例采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单独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结果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3例患者体温在1周内降至正常,住院期间未发生感染、急性肝功能衰竭等,出院时皮疹消退,口腔、外阴等黏膜恢复正常,肝肾功能正常,平均住院时间36d。单独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的2例患者均治愈,临床疗效与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无明显差别,治疗后28周测得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仪水平降至正常。结论在重症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的治疗过程中尽早、足量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有益于陕速控制病情。
- 丁兰路丹丹施辛孙晓东闫志华凌昕刘润秋季孙平黎平张静陈小建陈玲玲谢立夏
- 关键词:三氯乙烯药疹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 常规剂量氯雷他定对皮肤斑贴试验反应程度的影响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常规剂量氯雷他定对硫酸镍阳性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121例斑贴试验硫酸镍阳性的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61例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每日1次,连续14 d;对照组60例口服安慰剂1片,每日1次,连续14 d。在服药第11天进行斑贴试验,在服药第14天判读斑贴试验结果。结果 试验组有55例、对照组有53例患者斑贴试验反应程度没有改变,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常规剂量氯雷他定对硫酸镍阳性皮肤斑贴试验反应程度没有抑制作用。
- 黎平孙晓东施辛蔡永莲张静陈小建陈玲玲谢立夏
- 关键词:镍皮肤刺激试验氯雷他定
- 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被引量:16
- 2010年
- 目的探讨梅毒治疗有效、血清固定、神经梅毒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亚群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梅毒治疗有效患者、23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6例神经梅毒患者及20例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各组梅毒患者外周血CD4细胞(分别为29.79±5.47,31.79±6.72,33.84±8.81)、CD4/CD8比值(分别为1.34±0.46,1.54±0.70,1.62±0.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3.50±8.93,2.20±0.43)(P<0.01);治疗有效组患者B细胞(CD19,12.26±3.43)显著高于对照组(9.00±2.04)(P<0.01),NK细胞(16.81±6.95)显著低于对照组(26.35±9.93,P<0.05);血清固定组患者NK细胞(15.82±8.4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和NK细胞减少与梅毒血清固定和发展成神经梅毒推断有一定关系。
- 凌昕刘润秋施辛季孙平孙晓东季江
- 关键词:梅毒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仪神经梅毒血清固定
- 复方甘草酸苷对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制剂对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方法选取皮肤斑贴试验镍阳性(++)或甲醛阳性(++)患者84例,分别给予复方甘草酸苷制剂中剂量干预(复方甘草酸苷片50mg每天3次)和高剂量干预(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每天3次)均2周后重复皮肤斑贴试验以及静脉途径干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mud)1周后重复皮肤斑贴试验。应用SPSS19.0版软件进行秩和检验,从斑贴试验定性和反应程度两个角度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剂量干预完成研究81例患者,第2次斑贴试验时,66例++,13例+,2例+++,无阴性结果者。两次斑贴试验结果定性无变化;反应程度z=-2.84,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剂量干预完成研究82例患者,第2次斑贴试验时,37例++,36例+,9例阴性。两次斑贴试验结果:定性Z=-3.000,P=0.003;反应程度z=-6.247,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脉途径干预完成研究58例患者,第2次斑贴试验时,12例++,10例+,36例阴性。两次斑贴试验结果:定性Z=-6.000,P=0.000;反应程度Z=-6.289,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制剂口服高剂量和静脉途径应用时,对皮肤斑贴试验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建议做斑贴试验前应停此药2周。
- 郭焱孙晓东施辛刘润秋经晶陈晶晶沈悦俞翠萍闫志华陈小建陈玲玲
- 关键词:皮炎接触性镍甲醛复方甘草酸苷
- 外用吡美莫司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
- 2008年
- 吡美莫司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合成和释放炎性细胞因子而起作用,其外用制剂在皮肤科可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关于吡美莫司治疗AD已有较多研究,但目前仍然不清楚吡美莫司与外用糖皮质激素及外用他克莫司比较疗效上有无明确优势;且吡美莫司能否用于长期控制AD尚有争议。鉴于尚无符合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本研究旨在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对外用吡美莫司治疗AD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以评价该药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AD应用吡美莫司时提供更多可靠信息。
- 孙晓东闫志华施辛
- 关键词:COCHRANE系统评价吡美莫司特应性皮炎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DERMATITIS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