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喻世华

作品数:22 被引量:137H指数:8
供职机构:空军气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5篇热带
  • 14篇副热带
  • 12篇副热带高压
  • 10篇西太平洋
  • 8篇环流
  • 6篇季风
  • 5篇振荡
  • 5篇西太平洋副高
  • 5篇西太平洋副热...
  • 5篇夏季
  • 5篇副高
  • 4篇季风系统
  • 3篇气压
  • 3篇准双周振荡
  • 2篇遥相关
  • 2篇热带季风
  • 2篇辐合
  • 2篇辐散
  • 2篇副热带季风
  • 2篇大气环流

机构

  • 22篇空军气象学院
  • 2篇海军出版社

作者

  • 22篇喻世华
  • 4篇张韧
  • 4篇杨维武
  • 2篇潘春生
  • 2篇钱贞成
  • 2篇孙世刚
  • 1篇罗来成
  • 1篇史汉生
  • 1篇王绍龙
  • 1篇刘忠辉
  • 1篇朱玉先
  • 1篇李兴亮

传媒

  • 7篇热带气象学报
  • 5篇热带气象
  • 2篇海洋科学
  • 2篇海洋学报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海洋预报
  • 1篇热带海洋

年份

  • 1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5
  • 1篇1994
  • 6篇1993
  • 2篇1992
  • 3篇1991
  • 2篇1990
  • 2篇198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副热带季风环流圈的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环流的关系被引量:18
1991年
本文利用ECMWF的2.5°×2.5°网格资料对1980—1983年夏季12次西太平洋副高的中期进退过程进行合成分析。通过对合成场的诊断,论证了夏季东亚季风区存在着在大陆雨带中上升,副热带地区下沉的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它是大陆季风雨带凝结加热驱动的上升辐散气流在向南运行过程中与南海 ITCZ 上空向北运行的上升辐散气流在副热带地区汇合下沉而构成的热力环流圈。这一环流圈的存在在东亚夏季环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喻世华杨维武
关键词:环流圈副热带季风副热带地区东亚季风区辐合区积云对流
一次西太平洋副高中期进退过程环流机制的分析被引量:16
1989年
本文通过一次西太平洋副高进退过程的分析得到,海上西太平洋副高主体和大陆西太副高(脊)维持的环流机制是不同的。前者和经典的环流模式一致。后者和经典模式不同,推断主要受副副热带季风环流的作用,并且副热带季风环流有超前副高进退的指示意义。
喻世华潘春生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大气环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非线性稳定性问题的研究被引量:31
1995年
本文采用了包含热力强迫和涡动耗散的三维非线性动力学模式,从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夏季东亚副热带地区的环流状况,东亚大陆季风雨带和南海季风槽雨带的凝结加热以及扰动流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制约和影响。给出了反映系统稳定性状况的能量判据,井据此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和模式大气的计算。研究结果为一些天气分析事实提供了动力学解释,得到了一些新的见解,并为判断和预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亚上空的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张韧史汉生喻世华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非线性稳定性气压
一次梅雨过程χ场和ψ场相互作用的分析
1993年
用ECMWF提供的1982年7月1—31日逐日2.5°×2.5°网格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过程高低层流函数与势函数场的演变及其相互作用,并讨论了梅雨前后东亚季风的变化。
喻世华杨维武
关键词:梅雨流函数势函数降水
一次位置持续偏北的西太平洋副高结构特征分析
1993年
对1983年7月15日~8月3日一次位置异常持续偏北的西太平洋副高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动力性高空高压与纺锤状西太平洋副高上下重叠;重叠高压四周的环形雨带中的上升气流汇集到高压内下沉,对副高位置的持续偏北起着重要作用。
喻世华李兴亮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
东亚地区凝结加热的中期变动与西太平洋副高准双周振荡的关系被引量:16
1991年
本文用ECMEF/WMO的2.5°×2.5°网格点资料对1980—1983年夏季月份的12次西太平洋副高中期进退过程进行了合成。用此合成场计算不东亚地区的凝结加热率,讨论了凝结加热的分布及其中期变动规律,以及其与西太平洋副高进退的关系。分析表明,由于热带西南季风气流涌入我国大陆引起的大陆东部地区凝结加热的变动是西太平洋副高进退的最直接动力,它是这一地区的加热场与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反馈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必然结果。
钱贞成喻世华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高西南季风凝结潜热季风系统副热带季风
一次200hPa辐散环流演变与海洋天气系统变化关系的分析
1997年
本文分析了1980年7月17~28日逐日200hPa辐散环流的变化过程。讨论了辐散环流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台风活跃与中断、南海赤道反气旋形成与消失之间的关系。
孙世刚喻世华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台风气旋
南亚夏季风期间OLR的准40天振荡和准双周振荡被引量:6
1990年
文中采用时间域的带通滤波方法和合成分析技术,通过对1981年夏季月份OLR资料的准40天和准双周振荡的对比分析得到:(1)南亚季风区普遍存在准40天和准双周振荡,季风的活跃和中断要受其影响。(2)江淮流域到日本地区和南海到西太平洋地区OLR的分布是反位相的,它表明只有当南海季风槽断裂时,热带西南季风才能进入东亚大陆,这时大陆的季风雨较强。(3)OLR的分布表明,东亚大陆和印度北部平原季风雨的活跃与中断,对准40天振荡是同步的,而对准双周振荡是反位相的。(4)东亚大陆季风雨活跃与中断位相的转变,准40天振荡是从南海扰动中分裂出一块向北移动引起,而准双周振荡则是来自印度北部平原的季风扰动有规律的向东移动引起。
喻世华刘忠辉
关键词:夏季OLR振荡
南亚夏季风系统双周振荡机制的探讨被引量:3
1990年
本文用ECMWF以及OLR资料,分析印度和东亚两个季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一个关于南亚季风系统双周振荡的机制。机制的主要内容是:(1)南亚季风系统的双周振荡以澳大利亚高压为启动系统,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北半球;(2)印度季风槽的振荡通过自西向东传播影响ITCZ,使两者活动存在一定的位相差;(3)季风向大陆的水汽输送制约着东亚副热带地区环流系统的变化,影响到南亚高压的东西振荡,最终通过东亚季风环流圈影响澳大利亚高压。
刘忠辉喻世华
关键词:季风振荡季风系统
夏季南亚季风系统中期变动过程中的200hPa辐散环流被引量:4
1993年
本文用合成资料讨论了夏季南亚季风系统中期变动过程中200hPa辐散环流的变化,揭示了一些有意义的新事实:(1)南亚季风区到太平洋信风区存在两个主要的辐散中心,它们分别位于菲律宾以东海面和西太平洋的加罗林群岛。前者存在明显的东西振荡过程,它和南亚季风环流的中期变动有密切的联系,后者位置稳定少变,但强度变化明显。(2)对澳大利亚高压起着主要作用的是源自加罗林群岛辐散中心的南支辐散气流,而不是源自南海的辐散流;在源自上述两个辐散中心的南支辐散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在澳大利亚以西海面上还维持一个独立的辐合下沉实体,其强弱变化有明显的准双周振荡过程。(3)在黄淮地区存在一个与东亚大陆季风雨带相对应的次级辐散中心,其向南的辐散气流与源自南海到西太平洋向北的辐散气流在东亚大陆的副热带地区汇合下沉,引导西太平洋副高伸入大陆;一旦这一次级中心消失,副高随即退出大陆。(4)当菲律宾以东海面的辐散中心移到中南半岛,则与加罗林群岛辐散中心之间的辐散气流在南海地区辐合下沉,这时该地区赤道反气旋活跃,表明其动力性质明显。
杨维武喻世华
关键词:季风辐散环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