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宗太
- 作品数:38 被引量:130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肾功能不全对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及其所致血小板减少影响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不同肾功能对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并评估日剂量、肾功能、谷浓度与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1年9月使用利奈唑胺并进行血药谷浓度监测的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结果:共纳入肾功能不全组71例,肾功能正常组26例。利奈唑胺谷浓度与日剂量呈正相关(r=0.339 5,P=0.000 2);与肌酐清除率有负相关性(r=-0.318 6,P=0.000 4)。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的谷浓度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12.12(8.49,20.65)mg·L^(-1)vs.5.93(2.55,11.60)mg·L^(-1),P<0.001];其谷浓度超标率也更高(83.10%vs.42.31%,P<0.001)。共有31例患者发生了血小板减少症(31.96%),肾功能不全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高于肾功能正常组(38.03%vs.15.38%,P=0.041),且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也更高(25.35%vs.3.85%,P=0.043)。利奈唑胺谷浓度>10 mg·L^(-1)时,发生血小板减少症(46.15%vs.15.56%,P=0.002)及严重血小板减少症(28.85%vs.8.89%,P=0.019)的风险更大。绘制谷浓度预测血小板减少的ROC曲线显示,利奈唑胺谷浓度>12.1 mg·L^(-1)时诱导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增加。结论: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利奈唑胺谷浓度水平更高,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肾功能正常患者的3.375倍,谷浓度超过12.1 mg·L^(-1)时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增加。
- 王斌霞段露芬陆件冯宗太唐莲
- 关键词:利奈唑胺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症谷浓度日剂量
- 两种危重评分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SNAP-Ⅱ及SNAPPE-Ⅱ与CRIB评分在VLBWI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采用SNAP-Ⅱ及SNAPPE-Ⅱ与CRIB评分,对106例VLBWI进行评价。应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①治愈组的胎龄、出生体质量大于放弃组、死亡组,其中治愈组与放弃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在治愈组、放弃组与死亡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②治愈组与放弃组的SNAP-Ⅱ及SNAPPE-Ⅱ、CRIB评分无明显差异,但治愈组、放弃组的危重评分值均显著低于死亡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NAP-Ⅱ及SNAPPE-Ⅱ、CRIB评分联合应用可较准确反映VLBWI的危重程度,有利于早期评估预后,减少轻易放弃,提高VLBWI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 蔡燕冯宗太王三南
-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预后评估
- 人乳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的Meta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对单纯人乳、强化人乳和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早产儿的生长进行评价。方法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EBSCOHost、EMBASE、OVID、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手工检索会议记录和专题论文集等,收集关于单纯人乳、强化人乳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早产儿的RCT研究,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CI表示。无法进行合并分析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文献质量评价5篇为B级,2篇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对近期生长的影响:单纯人乳喂养组新生儿期体重增加速度(WMD=-6.03,95%CI:-9.58~-2.47,P=0.0009)、身长增长速度(WMD=-1.96,95%CI:-2.77~-1.16,P<0.00001)及头围增长速度(WMD=-2.04,95%CI:-3.71~-0.37,P=0.02)均显著慢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强化人乳喂养组新生儿期体重、身长和头围的增长速度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对远期生长的影响:单纯人乳喂养组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随访至9和18个月,以及7.5~8岁时的体重、身长(高)和头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提示,强化人乳喂养可促进早产儿生后近期内生长,单纯人乳和强化人乳对早产儿远期生长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 冯宗太徐惠玉贲晓明
- 关键词:人乳早产儿META分析
- 新生儿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评价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和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达标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估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20年1至9月因重症肺炎经验性或目标性予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并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新生儿和老年患者61例(其中新生儿患者31例,老年患者30例)。利奈唑胺按说明书推荐剂量方案给药,分析患者血药谷浓度结果,评价疗效与不良反应。应用SPSS 23.0和Graghpad Prism 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患者和老年患者初始血药谷浓度分别为7.12(3.03,11.86)mg/L和17.81(10.26,23.78)mg/L,达标率分别为32.26%和16.67%,谷浓度>7 mg/L的比例分别为51.61%和80.00%。新生儿患者和老年患者各培养出革兰阳性菌18例和14例,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00%(18/18)和71.43%(10/14),细菌清除率分别为100.00%(18/18)和78.57%(11/14),28 d全因病死率分别为0和23.33%(7/30)。新生儿患者和老年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9.35%(6/31)和50.00%(15/30)。结论按说明书推荐剂量方案下给药,新生儿及老年患者血药谷浓度达标率均不高,且易发生血小板减少,进行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能更好地指导新生儿和老年患者的个体化用药。
- 段露芬杨祖铭蔡燕王三南朱梅英冯宗太陆件庄智伟李静静石璐周琴孙坚彤沈云士唐莲
- 关键词:恶唑烷酮类利奈唑胺血药浓度血小板减少
- 住院极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及相关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了解我国住院极早产儿(very preterm infant,VPI)宫外生长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EUGR)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我国7个地区28家医院新生儿科的2514例VPI临床资料,根据纠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的体重评估是否发生EUGR,分成EUGR组(n=1189)和非EUGR组(n=1325)。比较两组VPI的临床特征,探讨EUG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以体重评价,EUGR的发生率为47.30%(1189/2514)。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恢复出生体重后平均体重增长速率快和住院第1周累计热卡高是EUGR的保护因素(P<0.05),小于胎龄儿、达全肠内营养所需时间长、累计禁食时间长、开始添加母乳强化剂时的母乳量少及达到全强化的所需时间长、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尽早达全肠内营养,及时强化母乳喂养,增加生后第1周的热卡摄入,提高体重增长速率,以及防治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对降低VPI EUGR的发生率至关重要。
- 沈蔚郑直林新祝吴繁田倩欣崔其亮袁媛任玲毛健石碧珍王玉梅刘玲张京慧常艳美童笑梅朱燕张蓉叶秀桢邹静静李怀玉赵宝银邱银萍刘淑华马莉徐颖程锐周文莉武辉刘志勇陈冬梅高金枝刘晶陈玲李丛杨春燕许平张亚昱呼斯乐梅花杨祖铭冯宗太王三南孟二艳尚利宏徐发林欧少苹巨容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营养专业委员会全国多中心EUGR协作组
- 关键词:宫外生长迟缓营养
- 静脉预防性应用布洛芬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评价早产儿静脉预防性应用布洛芬对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EMBASE、OVID、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并手工检索作为补充,收集静脉预防性应用布洛芬对早产儿PDA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21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及其95%CI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iskratio,RR)及其95%CI表示。结果最终纳入文献4篇,其中3篇文献Jadad评分为4分,1篇文献为3分。Meta分析结果示:(1)静脉预防性应用布洛芬可以减少早产儿第3天动脉导管未关闭的风险(RR=0.40,95%CI:0.31~0.51,P〈0.01)、需环氧酶抑制剂再治疗以关闭动脉导管(RR=0.18,95%CI:0.07~0.45,P=0.0003)及需外科结扎以关闭动脉导管(RR=0.34,95%CI:0.14~0.81,P=0.02)。(2)就目前数据而言,本meta分析未发现静脉预防性应用布洛芬对早产儿肺、脑、胃肠、肾等系统产生显著不良影响。结论早产儿静脉预防性应用布洛芬可显著减少生后第3天动脉导管未关闭、需环氧酶抑制剂再治疗以关闭动脉导管和外科结扎关闭动脉导管,且短期内未见明显不良影响,但现有证据尚不足以推荐临床静脉预防性应用布洛芬防治早产儿PDA。
- 邱云芬冯宗太陆智俊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布洛芬META分析
- 血培养阴性晚发性败血症早产儿预后的影响因素
- 2022年
- 探讨胎龄≤34周血培养阴性晚发性败血症(LOS)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抽取2013年4月至2022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本部NICU收治的277例培养阴性LOS早产儿,根据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164例),其中预后不良组包括病死12例,室周白质软化(PVL )16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3期61例或支气管肺炎发育不良(BPD)59例,预后良好组(113例),统计并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并分析预后不良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Apgar≤3分,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和剖宫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系数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Apgar≤3分,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和剖宫产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培养阴性LOS早产儿的预后与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Apgar≤3分、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和剖宫产密切相关。
- 唐清冯宗太王三南
- 关键词:早产儿影响因素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清中利奈唑胺及其代谢产物PNU-142300的浓度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血清中利奈唑胺及羟乙基甘氨酸代谢产物(PNU-142300)的浓度,并用于重症肺炎患者血药浓度监测。方法以d3-利奈唑胺为内标,血清样品采用乙腈沉淀蛋白,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C18 column色谱柱(50.0 mm×2.1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和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柱温:40℃;进样量:5μL。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多反应方式监测。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将该分析方法应用于不同肾功能状态的重症肺炎患者利奈唑胺及PNU-142300含量测定。结果利奈唑胺及PNU-142300均在0.1~40.0μg·mL^(-1)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度相对误差(RE)范围为-8.05%~8.33%,日内、日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差(RSD)分别≤4.33%和≤7.73%。利奈唑胺、PNU-142300的提取回收率在94.37%~102.92%范围,不受基质效应的影响,稳定性良好。肾功能不全组利奈唑胺及PNU-142300的中位谷浓度分布是肾功能正常组的2.15和3.89倍。结论本方法快速、简单、准确,适用于不同肾功能状态患者血清中利奈唑胺及其代谢产物PNU-142300浓度的测定。
- 徐金慧段露芬陆件庄智伟冯宗太石璐袁云龙刘馨孙坚彤周琴唐莲
- 关键词:利奈唑胺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基于PDCA循环法构建利奈唑胺安全用药模式的创新实践
- 2024年
- 目的:采用PDCA循环管理学方法构建利奈唑胺的安全用药模式,通过优化利奈唑胺给药方案、提高稳态谷浓度(C_(min)^(ss))和24 h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24))在目标范围内的达标率,减少危重症患者利奈唑胺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linezolid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LIT)等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s)的发生。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199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且监测C_(min)^(ss)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020年7月—2021年6月未采用PDCA循环管理学方法进行药学服务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87),将2021年7月—2022年6月采用PDCA循环管理学方法进行药学服务的患者设为干预组(n=112);分析和比较2组患者利奈唑胺的剂量方案调整情况、C_(min)^(ss)和AUC_(24)的达标情况,以及LIT等ADRs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调整利奈唑胺给药方案的比例远高于对照组(53.57%vs 29.88%,P=0.012);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利奈唑胺初始方案后C_(min)^(ss)在2~7 mg/L目标范围内的达标率明显更高(46.43%vs 12.64%,P<0.001);而且,干预组患者利奈唑胺初始方案后C_(min)^(ss)>10 mg/L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vs 58.62%,P<0.001);干预组患者AUC_(24)在100~300 mg·h/L内的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51.78%vs 26.43%,P=0.012);干预组患者初始方案后AUC_(24)>350 mg·h/L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4.94%vs 55.35%,P<0.001);对照组患者经利奈唑胺治疗后有21例发生LIT,而干预组仅有12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干预组患者其他ADRs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0.89%vs 6.90%,P=0.031)。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的实施,利奈唑胺C_(min)^(ss)和AUC_(24)的达标率明显提高,而LIT和其他ADRs的发生率则显著下降,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 石璐唐莲段露芬李静静陆件庄智伟袁云龙冯宗太薛宏志徐金慧陈文强
- 关键词:利奈唑胺PDCA循环法药学服务模式药学干预治疗药物监测
- 预防性应用益生菌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评价口服益生菌对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Sciene Direct、EMBASE、OVID、Cochrane Libraary、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手动检索会议记录、专题论文集、相关论文的参考文献等作为补充,收集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口服益生菌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21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CI表示。无法进行合并分析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N=2013),文献质量评价3篇评为A级,5篇评为B级,1篇评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有效性:试验组NEC(RR=0.34,95%CI:0.22~0.54,P〈0.00001)和死亡(RR=O.41,95%CI:0.28~0.61,P〈0.00001)均佩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安全性:试验组的败血症(RR=0.95,95%CI:0.68~1.34,P:0.79)和获得全肠道喂养时间(WMD=-2.39,95%CI:-5.53~0.75,P=0.14)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现有证据提示:口服益生菌可能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NEC和死亡危险,目.并不增加败血症和喂养不耐受的风险,但口服益生菌的这种益处及远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验正。
- 周景冯宗太查伟峰刘剑
- 关键词: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益生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