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先芸

作品数:21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子宫
  • 12篇子宫腺
  • 12篇子宫腺肌
  • 12篇腺肌病
  • 12篇肌病
  • 11篇血管
  • 11篇子宫腺肌病
  • 10篇血管生成
  • 7篇小鼠
  • 7篇雌激素效应
  • 6篇血管生成相关...
  • 6篇鼠模型
  • 6篇小鼠模型
  • 5篇化瘀
  • 4篇止痛
  • 4篇止痛方
  • 4篇化瘀止痛
  • 4篇化瘀止痛方
  • 4篇靶点
  • 3篇内膜

机构

  • 13篇成都中医药大...
  • 12篇三峡大学
  • 3篇湖北中医学院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作者

  • 20篇付先芸
  • 11篇魏绍斌
  • 4篇李瑛
  • 3篇邹季
  • 2篇费攀
  • 2篇冯婷婷
  • 1篇蔡三金
  • 1篇梅志刚
  • 1篇王薇
  • 1篇余涛

传媒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医正骨
  • 1篇湖北中医杂志
  • 1篇中成药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医药临床杂...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世界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 1篇全国中医药博...
  • 1篇第十四次全国...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西医治疗方法对AM小鼠不同作用靶点的比较研究
2014年
目的以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为靶点,探讨比较中西医治疗方法对子宫腺肌病(adenomysis,AM)小鼠子宫在位及异位内膜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对8周龄ICR雌鼠施行雄鼠垂体宫腔内移植手术,术后分别饲养3月,形成模型组。选择导师行气化瘀法临床验方(蒲灵化瘀止痛方)为实验药物(A组),孕三烯酮组为西药对照组(B组),未造模同期小鼠为空白对照组。各组分别给药3月。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p450、COX-2、ERa)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CD31、MMP-2)在模型组、用药组的变化。结果在位内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D31表达显著下降,MMP-2、VEGF显著升高;治疗后,A、B组CD31上调,A组显著优于B组,MMP-2、VEGF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下调,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异位内膜:与模型组比较,A、B组CD31表达显著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A、B组MMP-2均显著下降,B组显著低于A组。在位及异位内膜p450、COX-2模型组显著高于空白组,治疗后p450、COX-2表达与模型组比较A、B组显著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A、B组治疗后ERa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显著下调,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蒲灵化瘀止痛方可以有效改善在位内膜的缺血缺氧状态,与西药比较有明显优势,通过终止疾病的始动环节而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中药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异位内膜雌激素水平,疗效与西药孕三烯酮比较无明显差异。
付先芸魏绍斌
关键词:小鼠模型血管生成相关因子
子宫腺肌病小鼠模型血管生成及雌激素效应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以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为靶点,探讨在子宫腺肌病(AM)小鼠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及子宫在位及异位内膜不同空间部位,疾病的主导机制. 方法:以健康雌性未孕8周龄ICR小鼠为研究...
付先芸魏绍斌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病理机制血管生成相关因子
文献传递
丹莪妇康煎膏对AM小鼠在位及异位内膜血管生成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丹莪妇康煎膏对AM小鼠异位和在位内膜血管生成的影响,揭示丹莪妇康煎膏治疗AM的作用机理。方法:以健康雌性未孕7周龄ICR小鼠为研究对象,行子宫内移植脑垂体手术,以建立子宫腺肌症的小鼠模型。随机设空白组、模型组、丹莪妇康煎膏组,造模3月后分组连续给药2月,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各组AM小鼠异位和在位内膜VEGF及CD31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在位及异位内膜VEGF在形成模型后显著上调,治疗后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模型组在位内膜CD31与正常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有升高趋势。异位内膜CD31治疗后有下降趋势。结论:丹莪妇康煎膏可能通过改善在位内膜的局部缺血缺氧状况,从而抑制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的血管异常增殖,达到治疗治疗AM的作用。
付先芸魏绍斌冯婷婷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小鼠模型微血管密度
不同固定对兔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不同固定对实验性兔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家兔18只,随机分成A、B、C3组,各组6只。在左胫骨中下1/3处造成3 mm横形骨折模型。A、B两组用石膏固定d天后分别换成小夹板外固定,将压力传感器置于前侧小夹板内面骨折断端处,A、B两组夹板上扎带的松紧度不同,A、B组扎带上下移动分别约为3 mm和7 mm,此时,读出A组压力传感器读数是18 kPa;B组压力传感器读数是12 kPa。C组用四孔钢板内固定。分别于术前和造模固定后2、4、6周进行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于第6周处死动物,对骨痂生物力学进行测试。结果:A组的抗拉强度显著高于B组和C组。术后2周,三组动物ALP均显著增高,以A组最为显著。术后4周,B组和C组ALP持续升高,A组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术前;C组与B组变化不明显。术后6周,A组ALP已降至正常,B组和C组仍不正常。结论:恰当的小夹板固定能促进骨折断端矿物质的沉积,提高骨折愈合质量,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李瑛费攀付先芸邹季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折固定术骨折愈合生物力学血清碱性磷酸酶
蒲灵化瘀止痛方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病灶血管生成的雌激素效应靶点的研究
目的:以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为靶点,探讨在AM小鼠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及子宫在位及异位内膜不同空间部位,疾病的主导机制,蒲灵化瘀止痛方治疗AM的作用机制,不同治疗剂量的横向对照,以及与现有...
付先芸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血管生成雌激素效应
肩周炎按病理分期手法治疗的体会被引量:19
2009年
目的探讨肩关节周围炎在不同的病理分期手法治疗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肩周炎不同病理分期采用不同的推拿手法,治疗65例患者。急性期手法以按压穴位及疼痛点为主,配合手法拔伸牵引颈椎;粘连期采用关节松动术,配合主动功能锻炼;缓解期采用拿肩法,被动活动幅度不能过大过快,重点强调主动功能锻炼。结果23例急性期患者,1~2个疗程全部痊愈;35例粘连较重,经治疗再配合功能锻炼2~3个疗程治愈28例,显效5例,有效2例;7例缓解期患者,经2~3疗程完全治愈3例,显效2例,有效2例。结论传统的手法治疗肩周炎,患者痛苦大、疗程长,而按病理分期采用不同手法治疗,安全性好、收效快、疗效高、针对性强,达到满意效果,不失为治疗肩周炎的较好方法。
李瑛邹季余涛付先芸
关键词:肩周炎手法治疗
子宫腺肌病小鼠血管生成及雌激素效应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以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为靶点,探讨在子宫腺肌病(AM)小鼠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及子宫在位及异位内膜不同空间部位、疾病的主导机制。方法:以健康雌性未孕8周龄ICR小鼠为研究对象,行子宫内移植脑垂体手术,以建立AM的小鼠模型。随机设正常组、A组(3月模型组)、B组(6月模型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各组AM小鼠异位和在位内膜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组、B组在位内膜CD31均显著下调,VEGF、MMP-2显著上调,A组P450、ERα、COX-2无显著变化,B组P450、COX-2显著上调;异位内膜A组P450、ERα值显著增高。A组与B组比较,在位内膜CD31、VEGF、MMP-2值无显著差异,B组P450、ERα、COX-2均显著高于A组;异位内膜CD31、VEGF的表达A组与B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MMP-2、COX-2值B组显著高于A组。无论是A组或B组,VEGF、MMP-2在位内膜增高幅度均显著高于同期异位内膜,P450表达A、B组异位内膜显著高于同期模型组在位内膜。结论:雌激素效应因子异常、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异常及其相互作用,促成了AM的发生和发展,但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主导机制有所不同。在位内膜的缺血缺氧可能为疾病的始动机制,导致异位内膜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显著上调。
付先芸魏绍斌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小鼠模型血管生成相关因子
不同治疗方法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小鼠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在子宫腺疾病(AM)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不同空间部位,中西医治疗方法对模型小鼠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不同影响。方法:对8周龄ICR雌鼠施行雄鼠垂体宫腔内移植手术,术后分别饲养3个月,形成模型组。选择导师行气化瘀法临床验方(蒲灵化瘀止痛方)为实验药物(A组),同时将丹莪妇康煎膏作为中药对照组(B组)、孕三烯酮组为西药对照组(C组)、未造模同期小鼠为空白组,各组分别给药3个月。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CD31、MMP-2)在模型组、用药组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位内膜CD31表达显著下降(P<0.05),A、B、C组治疗后上调,且A组显著优于B、C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A、B、C组异位内膜CD31表达显著下降(P<0.05),A、B、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位内膜MMP-2、VEGF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A、B、C组在位内膜MMP-2、VEGF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下调(P<0.05),A、B、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A、B、C组异位内膜MMP-2均显著下降(P<0.05),C组显著低于A组及B组(P<0.05)。结论:蒲灵化瘀止痛方可以有效改善在位内膜的缺血缺氧状态,通过终止疾病的始动环节而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在改善局部血供方面,行气活血中药与西药比较有明显优势。
付先芸魏绍斌
关键词:小鼠模型血管生成相关因子
大黄-桃仁药对在制备治疗宫腺肌病的药物上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黄‑桃仁药对在制备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药物上的应用。目的是实现大黄‑桃仁药对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本发明中,与control组比较,AM组小鼠E4.5d外周血Prog浓度减少,子宫组织Py...
付先芸王美玲杜霖
竹节参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生成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竹节参总皂苷在制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生成的药物中的应用。优选方案为竹节参总皂苷通过HIF‑1α/VEGF/ANG‑1信号通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生成的药物。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胸腺指数、脾脏...
冯知涛梅志刚付先芸吉金雨郭响罗亚男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