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内镜
  • 6篇食管
  • 4篇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膜切除术
  • 3篇肿瘤
  • 3篇黏膜
  • 3篇黏膜切除
  • 3篇黏膜切除术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密度
  • 2篇乙酰肝素酶
  • 2篇食管鳞状
  • 2篇食管鳞状细胞...
  • 2篇术后
  • 2篇微血管
  • 2篇微血管密度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癌
  • 2篇消化道

机构

  • 13篇长治医学院附...
  • 2篇长治医学院附...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乔建霞
  • 8篇张敏
  • 8篇黄磊
  • 7篇张丽琴
  • 4篇王健美
  • 3篇王培龙
  • 2篇王建美
  • 1篇张俊峰
  • 1篇张谦
  • 1篇王芳
  • 1篇王东燕
  • 1篇闫慧芳
  • 1篇师水生

传媒

  • 3篇长治医学院学...
  • 2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在老年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老年性消化道浅表肿瘤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透明帽吸引粘膜切除术和局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圈套切除术,切除符合EMR适应证的病变55处,术后标本全部送病理检查,并对手术发生的并发...
王培龙黄磊张敏乔建霞王建美张丽琴
文献传递
经内镜植入粒子化疗对食管癌的治疗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经内镜粒子植入化疗对食管癌姑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54例行食管癌姑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内镜IC化疗33例;对照组:支架植入21例。结果①IC作用缓慢,于12周达最大效果(52.4%),24周与支架植入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②IC患者临床近期(12周内)随肿瘤分化程度不同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远期(24周)无统计学差异;支架植入组随分化程度不同远期(24周)效果统计学差异明显;③IC组并发胸痛、纵隔脓肿、食管气管瘘明显低于支架植入组(P<0.05)。结论①IC近期治疗效果可能不如支架植入,远期治疗效果无差别;②肿瘤分化程度低对IC近期疗效较好,IC及支架植入对高分化患者远期治疗效果均优于低分化者;③IC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明显较支架植入组低。
王培龙张敏黄磊乔建霞张丽琴王健美张俊峰
关键词:食管癌支架植入
Delta like蛋白及乙酰肝素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1991年weidner等首先报道肿瘤的微血管与乳腺癌生长、转移和复发的密切相关。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已被认为是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金标准。因为新生的血管细小无序.所以需要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分子标记物。通常选用的是Ⅷ因子抗原、CD31、CD34等。其中CD34在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均有表达.是一种新的血管生成相关抗原。CD34抗体和CD31、Ⅷ因子抗体比较,其染色更加敏感,能突出显示较小的和不成熟的微血管或单一的内皮细胞,而且重复性好。
乔建霞师水生
关键词:肿瘤微血管密度食管鳞状细胞癌DELTA乙酰肝素酶肿瘤血管生成白及
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的护理体会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2例在内镜下进行多环黏膜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2例患者病灶均完全切除。3例患者由于手术切口较大,为防止切口粘连造成食管狭窄,1例术后随时放覆膜支架,2例1个月后行食管扩张术后痊愈。结论:对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进行优质护理,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王建美乔建霞张丽琴闫慧芳王东燕
关键词:癌前病变护理体会
蓝激光内镜在食管病变靶向活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由于新型高清光学内镜系统的不断推陈出新,从观察病变时通过计算机成像技术进行电子染色替代喷洒染色剂,发展到清晰放大显示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乳头状微血管袢(intra-epithelial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对从食管病变发现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黄磊王培龙王芳乔建霞张敏
关键词:食管病变激光内镜活检靶向
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32例,术后均存在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鼻胃管组与肠梗阻导管组,每组16例。鼻胃管组采用鼻胃管进行常规胃肠减压治疗;肠梗阻导管组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2、3天胃肠引流量和48h腹围缩小量,腹部立位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排气、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状况。结果肠梗阻导管组的治愈率为68.8%,高于鼻胃管组的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梗阻导管组患者治疗后第1、2、3天胃肠引流量和48h腹围缩小量分别为(712.35±67.40)ml、(606.71±55.36)ml、(551.62±39.85)ml和(5.38±0.63)em,均高于鼻胃管组的(429.86±73.52)ml、(381.24±49.51)ml、(314.77±43.64)ml和(3.54±0.4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梗阻导管组患者排气、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腹部立位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分别为(3.12±0.67)d、(3.40±0.75)d、(3.54±0.55)d、(4.28±0.64)d、(5.21±0.59)d、(6.75±0.82)d及(3.58±0.63)d,均低于鼻胃管组的(4.98±0.83)d、(4.86±0.62)d、(4.73±0.68)d、(5.61±0.70)d、(6.63±0.68)d、(8.69±0.94)d及(5.62±0.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引流量较多,症状改善时间显著缩短,预后良好。
张敏乔建霞张丽琴
关键词: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结直肠癌
内镜黏膜切除术在老年消化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正>目的探讨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老年性消化道浅表肿瘤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EMR适应证的48例患者,采用透明帽吸引黏膜切除术和局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圈套切除术,术后标本全部送病理检查,并对手术发生的...
王培龙张敏黄磊乔建霞王健美张丽琴
文献传递
内镜黏膜切除术在Barrett食管诊治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Barrett食管(BE)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EMR术后病理诊断为异型增生的50例患者,对手术前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同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切除病变57处,病变首次完全切除者52处(91.2%),术后病理诊断轻度异型增生9处,中度异型增生20处,重度异型增生28处。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者45处占78.9%,12处不相符的病变中有10处手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并发症出血12例,均经处理后停止出血,无一例发生穿孔。结论 EMR治疗BE比较安全,并且能提高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王培龙张敏黄磊乔建霞王健美张丽琴张谦
关键词:BARRETT食管增生内镜黏膜切除术
DLL4蛋白及Hp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DLL4蛋白、乙酰肝素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瘤体内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关系。 方法选择2010.1-2011.6月手术治疗的13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回顾性分析不同分期DLL4、Hpa表达并与微血管密度进行相关...
乔建霞
关键词:乙酰肝素酶微血管密度食管鳞状细胞癌
文献传递
继发性胃食管反流临床特点及意义
2008年
目的:探讨继发性胃食管反流与原发性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表现差异及意义。方法:选择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或非糜烂性反流患者(S-RE和S-NERD)241例(T组),同期选择经胃镜及24h食管酸反流检测诊断为原发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包括TP-RE及P-NERD)617例作为对照(C组)。两组患者均使用RDQ症状评分标准进行症状评分,经24h食管酸反流检测分为pH阳性及pH阴性;同时调查食管炎相关精神症状及反流相关症状发生诱因。结果:S-GER患者平均患病年龄比P-GERD患者年轻(P<0.01)。S-RE患者炎症分级较重,而RDQ症状评分明显较P-GERD患者低(P<0.05),食管酸反流阳性率无差异(P>0.05)。S-GER患者伴随精神症状明显低于P-GERD患者(NERD,P<0.01)。P-RE亚组诱因以饮酒为主(P<0.01),S-GER组均以饮食及环境因素(冷食、阴冷环境)为主(P<0.05)。结论:S-GER症状表现较轻,诱因以冷食及所处阴冷环境有关。可能S-GER患者内脏神经敏感性较P-GERD低。
王培龙黄磊张敏乔建霞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诱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