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险峰
- 作品数:52 被引量:961H指数:17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旱地不同栽培制度下作物养分流向与调控研究
- 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对农业产品更高的需求,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日益减少却对农业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在这两种压力下,人们把注意力投向了旱地农业。旱地以旱为特点,以簿为基础,长期以来产量一直低而不稳。解决旱地农业持...
- 郑险峰
- 关键词:氮肥利用率
- 文献传递
- 中国秦岭“五大商药”专用肥产业化开发构想被引量:2
- 2009年
- 针对中国秦岭地区丹参、连翘、桔梗、五味子、黄芩等"五大商药"药源基地规范化建设的需要,拟组织实施中国秦岭"五大商药"专用肥产业化开发。在系统研究"五大商药"药源基地土壤供肥性能、药用植物需肥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完善专用肥系列配方,开发专用肥系列产品;组织产品中试、工厂化生产和示范推广;集成研究成果,构建专用肥产业化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五大商药"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无公害,增强"五大商药"的市场竞争能力。
- 张晓虎王渭玲李新平郑险峰
- 关键词:专用肥
-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对半旱地冬小麦氮素累积及分配的影响被引量:21
- 2008年
-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对半旱地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陕西关中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以常规栽培为对照,比较了补灌、覆草和垄沟等栽培模式及0,120,240 kg/hm2施氮水平,对冬小麦连续2年(2004和2005年)不同生长期各部位氮素累积量的影响。【结果】在补灌模式下,2004和2005年成熟期冬小麦叶片和茎秆的氮素累积量较其他模式低,氮素分配率也较低,而籽粒的氮素分配率较高;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各生长时期冬小麦叶片、茎秆、颖壳和穗轴以及籽粒的氮素累积量,当氮肥施用量由120增加到240 kg/hm2时,除籽粒外,成熟期冬小麦叶片、茎秆、颖壳和穗轴的氮素残留量均随之明显增加。与不同栽培模式相比,施用氮肥对冬小麦不同器官中氮素分配的影响较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效率均呈降低趋势。在不同栽培模式中,连续2年补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的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氮肥生理效率均较高,而其他栽培模式下这3个指标年际间的变化较大。【结论】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冬小麦各生长时期不同器官的氮素累积量,但对氮素在不同器官中分配比例的影响较小;与施用氮肥相比,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氮素的累积、分布无明显影响;冬季补灌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氮素效率。
- 王春阳周建斌郑险峰赵满兴李生秀
- 关键词:栽培模式施氮量冬小麦
- 施肥与灌水对硝态氮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被引量:77
- 2005年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与灌水量对春玉米和冬小麦田土壤中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收获后0~2 m土壤中累积硝态氮185.7~748.0 kg/hm2,其中1 m以上占57.9%~70.1%.由于施用氮肥而增加的硝态氮占施N量的1.8%(N 112.5 kg/hm2),50.7%(N 225 kg/hm2),56.7%(N 337.5 kg/hm2)和77.0%(N 450 kg/hm2).不施N和施N 112.5 kg/hm2时春玉米田土壤剖面没有明显累积峰;施N 等于或高于225 kg/hm2时在60~80 cm土层有明显累积峰,施氮量高的峰值较高;施N 450 kg/hm2时在120~140 cm深度出现另一个累积高峰.冬小麦收获后土壤0~2 m硝态氮累积量为74.9~328.8 kg/hm2,其中1m以上占67.8%~90.7%.由于施用氮肥而增加的硝态氮占施N量的19.5%(N 112.5 kg/hm2),35.6%(N 225 kg/hm2),58.9%(N 337.5 kg/hm2)和56.4%(N 450 kg/hm2).冬小麦田收获后土壤深层(1~2 m)没有明显的硝态氮累积,即使施氮量高达450 kg/hm2时也只在表层40 cm以上累积较多.不论是春玉米还是冬小麦,当生育期施氮量大于225 kg/hm2时0~2 m土层均有明显的硝态氮累积,施氮量高的累积量较高.施氮量是造成土壤中硝酸盐累积的主要因素,灌水量对春玉米田硝态氮的向下迁移有显著影响.
- 高亚军李生秀李世清田霄鸿王朝辉郑险峰杜建军
- 关键词:施氮量灌水量硝态氮累积硝态氮分布
- 不同施氮量对旱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素累积、运输和分配的影响被引量:154
- 2006年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西北旱地4个主要冬小麦品种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对氮素的吸收、累积和转移特性。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地促进了小麦地上部分氮素累积总量,子粒氮素累积量在施氮量180 kg/hm2时最高,再增加氮肥用量子粒氮素累积量降低;施氮明显增加了收获时茎秆氮素的残留量。不同品种间氮素累积量差异显著,其中小偃22最高,其后依次为陕253、小偃503和陕229;小偃22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效率均高于其它几个小麦品种。不同器官相比,开花前氮素主要累积在叶片中,茎秆的累积量在开花期达到最大。不同部位氮素转移效率为叶片>穗>茎秆;叶、茎、穗氮素转移效率存在基因型差异。
- 赵满兴周建斌杨绒郑险峰翟丙年李生秀
- 关键词:冬小麦旱地氮肥
- 不同施肥水平对木立芦荟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 2001年
- 在温室条件下 ,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基施鸡粪和追施化肥对分枝期以前木立芦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施化肥与无肥对照间木立芦荟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 ;低肥处理木立芦荟生长量最大 ,单株根条数增加 ,株高、分枝数、净增叶片数均高于对照 ;基施鸡粪并追施化肥后 ,芦荟鲜重比相应单施鸡粪处理显著下降 ,株高降低 ;高量鸡粪并追施化肥的处理 ,芦荟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植株鲜重比对照下降 13.8% ,叶片水分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 ,平均根长较对照减小。各处理芦荟叶片中 N、K含量变化不大 ,除单施化肥、高量鸡粪加化肥处理外 ,其他施肥处理芦荟叶片中全磷含量大幅度提高 ,为无肥处理的 1.8~ 2 .
- 郑险峰高亚军王林权田霄鸿翟丙年
- 关键词:木立芦荟施肥水平单株鲜重
- 秸秆还田措施下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研究关中地区秸秆还田措施下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为相同区域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氮肥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周麦23”为供试材料,进行一季以5个氮肥用量(0,84,168,252,336 kg/hm2)为主处理、秸秆还田与否为副处理的田间裂区试验,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对秸秆还田措施下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地上部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在低施氮量(〈168 kg/hm2)下,氮肥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有降低趋势,在高施氮量(〉252 kg/hm2)下,氮肥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但两者差异不显著;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呈现为相同施氮量下,秸秆还田处理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分别提高了3.29%~24.46%和15.04%~30.05%。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籽粒、茎叶和颖壳中的氮素含量及茎叶和颖壳中的钾素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颖壳磷素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降低趋势,籽粒中钾素含量受施氮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相同施氮量下,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肥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籽粒的磷素及钾素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氮肥配合秸秆还田能提高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秸秆还田配施适量的氮肥有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趋势,秸秆还田后氮肥施用量应高于非秸秆还田的田块,但考虑到生产成本及潜在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关中地区冬小麦施氮量不宜高于336 kg/hm2。
- 顾炽明黄婷苗郑险峰侯仰毅王朝辉
- 关键词:秸秆还田氮肥用量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冬小麦
- 氮磷钾配比对红枣“七月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3414"田间施肥,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肥配比对"七月鲜"红枣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可以有效提高红枣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施肥配比(尿素∶普钙∶硫酸钾质量比)为0.5∶1∶0.4(即N∶P2O5∶K2O配比为1.92∶1∶1.67)对"七月鲜"红枣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最佳,增产达50%,增加经济效益达到7万元/hm2。在品质上,尿素∶普钙∶硫酸钾质量比为0.5∶0.5∶0.4比例效果最佳。合适的氮磷钾施肥配比对提高红枣产量、改善品质具有较好的效果,并可减少肥料的过量施用。
- 高健顾炽明郑险峰高文海李新岗
- 关键词:施肥配比
-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质膜透性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2年
-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水肥耦合对冬小麦各生育期叶片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冬小麦叶片质膜相对透性与生育时期有关 ,总的趋势表现为冬前低 ,开春稍升 ;拔节期大幅降低 ,灌浆期逐渐增加 ,成熟期最大。冬灌前各处理质膜透性无差异。冬灌后 ,补水处理的质膜透性普遍降低 ,其中以高氮冬灌处理质膜透性的降幅最大 ,并随时间后移至拔节初期表现出明显的水肥正交互作用 ;而未补水处理的质膜透性均较高。拔节期施氮春灌处理对维持质膜稳定性有利 ,而不施氮春灌处理在起初有一定负效应 ,但随时间后移至灌浆初期表现为正效应。从灌浆期灌水前看 ,冬灌和春灌对维持质膜稳定性都有一定的正效应 ,大部分施肥补充灌溉处理较未补充灌溉处理质膜相对透性降低。灌浆期灌水的效果比较复杂 。
- 郑险峰翟丙年韩建刚高亚军田霄鸿李生秀
- 关键词:水肥耦合质膜透性质膜相对透性冬小麦生育期
-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72
- 2015年
- 【目的】陕西关中平原是我国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冬小麦播种前将上季收获后的玉米秸秆还田是当地普遍采用的作物秸秆管理方式。本研究以优化秸秆还田条件的小麦养分资源管理,实现作物增产和肥料增效为目标,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探索关中地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佳养分管理措施。【方法】试验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进行,供试冬小麦品种为周麦23,夏玉米品种为郑单958。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S1)和秸秆不还田(S0),副处理为5个不同氮肥施用水平(N 0、84、168、252和336 kg/hm^2),种植作物为冬小麦。通过不同氮水平的回归分析,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对后茬冬小麦的籽粒产量、生物量和收获期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与玉米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收获期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影响均表现出低氮降低、高氮增加的趋势。第一年和第二年在施氮量分别低于N 153和187 kg/hm^2时,秸秆还田处理小麦减产,相反则增产,并且增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生物量与产量趋势一致,前后两年玉米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生物量相等时的氮肥用量分别为N 190和202 kg/hm^2。在产量构成要素中,同一氮水平时,秸秆还田对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明显影响,而每公顷穗数却表现为低氮降低、高氮增加的趋势,所以秸秆还田后穗数增加是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同时,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增加时,第一年的氮肥用量分别高于N 275、123和213kg/hm^2,第二年分别高于N 200、165和241 kg/hm^2,但氮、磷、钾的收获指数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增。而且过量施氮也会造成小麦籽粒磷含量的降低。【结论】在综合同一
- 黄婷苗郑险峰侯仰毅李晓王朝辉
- 关键词:秸秆还田冬小麦养分吸收养分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