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学农
- 作品数:107 被引量:483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20例报告
- 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 spinal stenosis,TSS)是引起胸椎脊髓病的常见原因之一,但发生率明显低于颈、腰椎管狭窄症,诊断治疗原则及预后均与颈、腰椎管狭窄不同。国内外大部分报道为数例的经验总结,超过2...
- 万勇龙光华梁堂钊郑召民彭新生邹学农
- 关键词:胸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发病机制临床疗效
- 脊柱手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护的应用探讨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motor evoked potential, TES-MEP)监护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10月,在241例胸椎手术中对双侧胫前肌、足(?)短屈肌、大鱼际肌或小鱼际肌(颈椎病变时)实施TES-MEP监护。术中全静脉麻醉58例,静脉麻醉+七氟烷吸入麻醉(浓度<1%)67例,静脉麻醉+小剂量肌松剂116例。结果TES-MEP的检出率为89.2%,虽然3种麻醉方式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各年龄组、不同靶肌肌力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术中TES-MEP阳性26例,其中不明原因的假阳性6例,真阳性20例,且均与手术操作有直接相关性。TES-MEP对脊髓运动功能监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7.9%,约登指数为0.979;对脊髓感觉功能监护的灵敏度为74.1%,特异度为97.9%,约登指数为0.72。结论异丙芬静脉麻醉+七氟烷吸入麻醉(浓度<1%)为首选方案,异丙芬静脉麻醉+小剂量肌松剂为次选方案。TES-MEP不但能瞬间、直接、准确地监护脊髓的运动传导功能,而且能间接反映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是安全监护脊柱手术的新方法。
- 陈裕光万勇杨军林彭新生郑召民邹学农李佛保夏杰华窦云凌舒展华
- 关键词:脊柱深部脑刺激法诱发电位监护
- 腰椎间盘退变研究的方法学选择与评价(二)被引量:1
- 2010年
-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和临床工作不断取得进展,有关退变机理与病理变化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者们日益重视相关研究方法、评估指标在退变中的作用和意义。
- 廖鹰扬刘少喻邹学农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建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离、培养、传代的方法,并观察其体外成脂诱导潜能,为后续的AIS来源MSCs诱导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的比较研究作准备。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MSCs后培养并传代,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细胞表面标记物,用含1μmol/L地塞米松、10 mg/L重组人胰岛素、0.5 mmol/L 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100μmol/L吲哚美辛的诱导培养基对传至第3代的MSCs进行成脂诱导,诱导至第14天行油红O染色鉴定。结果 AIS来源骨髓标本分离培养的细胞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均显示CD29、CD44、CD105为阳性,CD34、CD45为阴性,符合MSCs的表型特征;MSCs经成脂诱导后均可分化为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阳性,可见胞质内呈橘红色的大小不一脂滴。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可成功分离出高纯度的AIS来源的MSCs,其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成脂潜能。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的MSCs诱导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研究打下基础。
- 林翔杨军林邹学农苏培强黄紫房谢超凡王其飞
-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成脂分化
- 1例基因芯片筛选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成脂分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收集AIS及同性别年龄正常对照骨髓标本,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并培养传代,取第3代MSCs进行成脂诱导2周后,提取各标本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并以两种荧光Cy5和Cy3标记后作为探针与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基因芯片杂交,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后用基因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结果]筛选出显著表达差异基因1 380条,其中表达上调基因874条,表达下调基因506条。[结论]AIS来源MSCs成脂分化相关差异表达的1 380条基因可能参与了AIS的发生和发展。
- 林翔杨军林苏培强邹学农谢超凡王其飞黄紫房
-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基因芯片
- 脊柱手术中TES—MEP和CSEP联合监测脊髓功能的作用评价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联合监测脊髓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6年7月至2009年4月脊柱手术中同时记录双侧胫前肌、足躅短屈肌(颈椎病变增加鱼际肌)TES—MEP和双侧胫后神经(颈椎病变增加尺神经)CSEP共2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全静脉麻醉维持,部分患者辅助使用小剂量七氟烷吸入或小剂量肌肉松弛药。将TES—MEP、CSEP、联合监测的结果与术后脊髓运动和感觉功能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术中TES—MEP、CSEP、联合监测的成功检出率分别为90.8%、96.9%和100%。术中TES—MEP、CSEP判断脊髓运动功能的灵敏度分别为100%和89.3%,特异度分别为98.4%和96.9%,约登指数分别为0.984和0.862;而判断脊髓感觉功能的灵敏度分别为76.7%和93.3%,特异度分别为98.7%和98.O%,约登指数分别为0.754和0.913;联合监测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96.9%,约登指数0.969。结论TES.MEP监测脊髓运动功能的准确性高于CSEP,而CSEP监测脊髓感觉功能的准确性高于TES.MEP;联合监测对脊髓功能监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又高于单一的TES—MEP或CSEP监测,它是目前脊柱脊髓手术中较为理想的监测方法。
- 陈裕光彭新生万勇杨军林郑召民邹学农李佛保舒海华夏杰华窦云凌
- 关键词:脊柱诱发电位诱发电位躯体感觉
-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脊柱骨科采用PVP和PKP治疗的30例脊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16例;年龄48~81岁,平均(64.10±1.83)岁。脊柱转移癌部位为颈椎(11个椎体)、胸椎(53个椎体)、腰椎(47个椎体)。原发肿瘤为乳腺癌9例,前列腺癌6例,结肠癌和肺癌各4例,肝癌和胃癌各2例,甲状腺癌、宫颈癌和食管癌各1例。行颈椎PVP和胸、腰椎PKP手术,术后3天、1个月、3个月、1年分别以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和活动功能,测量区域后凸角(LKA)、椎体高度压缩率评估患者的椎体重建情况,依据生存质量(QOL)量表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无肺栓塞、骨水泥过敏等并发症。26例患者获得12个月随访,4例患者因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原因于术后6~12个月死亡。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d、1个月、3个月及1年时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降低(P<0.05),QOL评分升高(P<0.05),椎体高度压缩率和LKA均改善(P<0.05)。结论 PVP和PKP是治疗脊柱转移癌有效的微创方法,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PKP在恢复椎体高度和LKA、骨折复位、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方面效果更优。
- 林昆易志新黄爱军靳松邹学农
-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脊柱转移癌骨水泥微创手术
- 9例脊柱畸形术中采用DNEP监测的效果报告
- 目的 探讨DNEP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DNEP是一种经椎板,椎间盘,棘间韧带间接刺激脊髓,在外周神经干(腘窝)记录神经诱发电位反应的方法,又称下行神经源性诱发电位.本报告回顾我院脊柱侧弯中心2...
- 杨军林林翔李佛保陈裕光孙新锐苏培强邹学农肖萍黄紫房谢超凡
- 两种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单开门、双开门两种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3例行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开门组32例、双开门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73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8个月(24~52个月),随访2年后失访3例。单开门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双开门组(P<0.05)。单开门组和双开门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6%±18%和58%±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开门组术后C5神经根麻痹、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发生率(6%、3%、3%)低于双开门组(7%、1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开门组肩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31%)高于双开门组(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相似;单开门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而双开门术式肩颈轴性症状发生率则相对较低。
- 陈永和唐劲忠黄胜刘少喻彭新生邹学农万勇
- 关键词:颈椎椎管狭窄退行性疾病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后并发症
- 个体化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术后随访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对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进行术前个体化分析以及术中个体化软组织平衡技术,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术后随访结果分析。方法对14例(17膝)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3例,女11例,年龄55~78岁,平均65.3岁。术前进行个体化影像学分析,以及术中个体化的软组织平衡技术,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射线检测膝外翻角度及HS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7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3个月(12个月~60个月)。术前测量膝外翻角度为(14.7依7.9)°,术后为(4.6依2.5)°;活动范围术前平均(71.5依16.7)°,术后为(113.6依17.8)°;术前HSS膝关节评分(38.20依12.32)分,置换后为(85.83依9.34)分。置换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膝关节外侧疼痛,予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通过膝外翻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证实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前个体化分析、术中个体化的软组织平衡技术有助于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 廖红兴刘展亮李晓彬邹学农
- 关键词:膝外翻关节成形术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