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菁
- 作品数:40 被引量:198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研究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术后病理明确诊断PTMC的患者481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中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是否多发、肿瘤被膜是否受累、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否合并其他甲状腺良性疾病等信息,将以上7个影响因素作为聚类分析的变量,通过SPSS软件根据一定的统计标准进行自动聚类得到最佳聚类结果。并进一步验证聚类分析结果,从而判断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本研究481例PTMC患者中男性125例、女性356例,比例为1∶2.85,平均年龄(44.87±12.14)岁。207例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转移率约为43.0%。聚类分析将PTMC患者分为3个临床类别:类别1组:所有患者均无肿瘤累及甲状腺被膜,以单发肿瘤为主,肿瘤直径均小于其他两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最低,为32.54%;类别2组:患者肿瘤直径较大,均有被膜受累,且均为单发肿瘤,其淋巴结转移率为38.61%;类别3组:患者均有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均达到100%),其淋巴结转移率高达57.14%。进一步采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验证聚类分析的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和甲状腺被膜受累为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和甲状腺被膜受累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对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评估作用更重要。
- 王亚军康骅赵菁海涛张小丽蔡伟
-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聚类分析
- 个体化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峡部癌19例报道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峡部癌患者合理的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9例分化型甲状腺峡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中,15例为单发癌灶且局限于峡部,4例的2个癌灶分别位于峡部和单侧腺叶。1例行峡部扩大切除+喉前和气管前淋巴结清扫术,6例行单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4例行单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对侧部分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7例行单侧腺叶全切除+峡部切除+对侧腺叶全/近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双侧颈部侧区淋巴结选择性清扫术。手术时间为67~313min,中位时间为126min;术中出血量为10~85mL,中位出血量为30mL;住院时间为4~11d,中位时间为6d。术后12例发生低钙血症,无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19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14~69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无发生颈部淋巴结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无死亡病例,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100%,总体生存率为100%。结论针对不同直径及不同前哨淋巴结状态的分化型甲状腺峡部癌患者,应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
- 潘丽洁赵菁康骅
-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峡部淋巴结清扫术
- 分化型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探讨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在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CCLN)转移方面的价值。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25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注射纳米炭后找到最先染色的SLN送冰冻病理,将其与CCLN术后石蜡病理进行对比,计算其阳性率。结果 253例患者均在术中成功找到SLN,平均5枚/例,其中假阴性率为21.1%,阳性预测值为81.8%,阴性预测值为78.7%。SLN活检数4~5个的诊断价值最大。结论 前哨淋巴结活检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精准操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诊断价值。
- 赵菁腾梁红凌煜玮王亚军海涛康骅
-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央区淋巴结纳米炭
- 肝癌手术治疗中双极射频凝固器与单极射频消融的应用
- 目的 回顾性分析及比较在肝癌手术治疗中,使用双极射频凝固器辅助肿瘤切除与单极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近4年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住院治疗肝癌患者,分为双极射频凝固器辅助肿瘤切除手术组(Habib组)...
- 郑亚民王悦华赵菁刘东斌刘家峰李非
- 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辅助假体一期乳房重建能明显改善美容效果和生活质量:附68例乳腺癌患者一期乳房重建效果评估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评价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补片(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在乳腺癌一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乳腺癌一期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乳房假体植入胸大肌后方间隙后是否使用ADM分为ADM组(43例)和非ADM组(25例),比较2组乳房假体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总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乳房美容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总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中切除腺体体积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DM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非ADM组,假体体积大于非ADM组,假体与切除腺体体积差值小于非ADM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外观方面ADM组患者的主观满意度及客观测量评分均优于非ADM组(P<0.05),尤其是在乳房对称性、手术瘢痕及乳头横向移位距离方面。术后生存质量方面ADM组患者在体像、性功能和性兴趣方面优于非ADM组(P<0.01)。结论对于乳腺癌患者,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腺体切除后应用ADM辅助假体植入一期乳房重建安全可行。ADM作为胸大肌的延伸可扩大用于放置假体的胸大肌后间隙,使假体的选择更加从容。联合应用ADM可获得更理想的乳房外观,改善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及满意度。
- 赵烨赵菁李开富王亚军康骅
- 关键词:一期乳房重建假体植入美容效果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
- 临床诊断思维模式的逻辑表达与结构化分析被引量:14
- 2019年
- 通过分析临床诊断三段论规则,构建临床诊断思维模式的逻辑表达式和结构化诊断流程。临床思维过程是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相结合的分析判断过程。临床诊断思维模式可以用一个循环判断的逻辑表达式来表示,其诊断流程则可以用一个结构化的诊断流程图来表示。以急腹症为例,所建立的临床诊断思维模式的结构化流程图可以清楚地表示患者信息数据收集过程与三段论演绎推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临床诊断思维模式的建立有助于临床决策思维教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也有助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过程中临床决策思维能力的培养。
- 王悦华王亚军刘东斌赵菁马胜海
- 关键词:思维模式三段论流程图
- 腋入路腔镜甲状腺牵开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腋入路腔镜甲状腺牵开器,包括操控部、两个横向支撑杆、两个纵向支撑杆、横向驱动装置和纵向驱动装置。操控部上设有纵深方向的观察窗,两个横向支撑杆水平设置在操控部上,横向支撑杆的延伸方向与观察窗的观察方向保...
- 赵烨赵菁康骅
- 甲状旁腺解剖的再认识及其在临床应用中价值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对甲状旁腺解剖再认识并探讨其在甲状腺手术中对保护甲状旁腺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甲状旁腺"、"解剖"、"甲状腺手术"和"功能减低"为检索词检索文献,对甲状旁腺的起源、功能、解剖位置、数目、血供、淋巴系统及与甲状腺等周围组织器官关系以及其在甲状腺切除术中临床意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上甲状旁腺位置多较固定,下甲状旁腺异位较多。甲状旁腺的数目不确定,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有4枚甲状旁腺,极少数(13%~25.5%)患者为多于4枚。主流的观点是甲状旁腺主要由甲状腺下动脉供血,少部分由甲状腺上下动脉的吻合支或甲状腺上动脉供血,但也有观点提出甲状旁腺的血液供应并不主要来源于甲状腺下动脉。甲状旁腺与脂肪组织和淋巴结不易辨别。甲状旁腺是否存在独立的淋巴系统尚存争议。在甲状腺手术中,通过甲状旁腺与Zuckerkandl结节、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周围特异性附着脂肪的关系以及采用纳米炭、手术放大镜技术等对甲状旁腺及其血供进行识别后予以保留或保护,在甲状腺术中尤其是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应仔细解剖并保留甲状腺下动脉主干及其重要分支,术中精细化被膜内解剖,正确使用能量器械,可根据甲状旁腺分型判断原位保留甲状旁腺的难易程度,若无法保留者可采用自体甲状旁腺的移植。结论通过了解甲状旁腺的起源及其位置,使得在行甲状腺手术时对甲状旁腺的寻找有了方向;熟悉甲状旁腺的血流供应,就知道如何去保护血管并使甲状旁腺得以存活;被膜内解剖、精细化解剖技术、合理选择能量器械及吲哚氰绿造影术的应用在其中突显其重要性;甲状旁腺数目的确立,让我们把每一枚甲状旁腺当作最后一枚甲状旁腺珍惜;若无法原位保留,需要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避免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
- 潘丽洁赵菁康骅
- 关键词:甲状旁腺血供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甲状腺手术
- 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术前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潜在预测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SEER数据库中2004–2015年期间诊断为PTMC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以及2019–2020年期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甲状腺乳腺疾病诊疗中心收治的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SEER数据库的记录按7∶3分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数据作为外部验证集。验证集中,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PTM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并采用内部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分别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再根据术前超声影像特征进行间接评估,探讨术前超声影像特征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与可靠性。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多灶肿瘤、肿瘤被膜侵犯和腺体外侵犯均为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P<0.001),以此5项因素构建的列线图的C指数为0.722。不管是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还是在外部验证集中,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基于超声影像特征的风险评分预测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01[95%CI为(0.6374,0.7656)],与基于病理特征的风险评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κ=0.607,P<0.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PTMC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应,利用术前超声影像间接评估结果与基于病理特征评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张俐娜凌煜玮李开富赵烨赵菁杨敬春冷振鹏康骅
-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影像特征
- 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附33例报告
- 2024年
-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因其治疗效果良好,对其降级治疗提升生活质量成为一种趋势。病理学家将包裹性滤泡亚型乳头状癌中生物学行为更为惰性的非浸润性包裹性滤泡亚型乳头状癌更名为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NIFTP),为其治疗降级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此类疾病在实际临床病理诊断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目前大多数情况下仍按经典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处理。本研究探讨NIFTP的临床病理诊断特点及临床手术治疗中面临的问题及降级治疗的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7年11月—2022年12月期间入院,经最后石蜡病理证实为NIFTP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NIFTP患者中,男11例,女22例;平均年龄50岁;肿瘤大小0.6~7.5 cm;单发NIFTP肿瘤31例,多发(均2处)2例;11例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均为1处),其中4例与NIFTP同侧,7例位于对侧甲状腺。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常规开放手术27例,腔镜手术6例。怀疑或不除外癌者均按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原则处理(病变侧腺叶全切+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前超声影像特点为结节主要为低回声、形态尚规则、边界尚清楚、常伴钙化、纵横比<1。超声的TI-RADS分级评估3级5例、4a级9例、4b及以上11例。术前行穿刺者29例,其中1例诊断为意义不明的细胞非典型病变或滤泡性病变(AUS/FLUS),12例诊断为滤泡性肿瘤或可疑滤泡性肿瘤(FN/SFN),12例诊断为可疑恶性肿瘤(SUS),4例考虑为甲状腺乳头状癌。25例患者术后行BRAFV600E检测,7例检测到突变,但均为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结论:NIFTP概念的提出,对某些侵袭性较弱的甲状腺肿瘤的降级或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但在实际的临床诊疗中,术前及术中NIFTP诊断目前仍比较困难。所以,使手术医师改变治疗决策还需要更加准确的术前诊断标�
- 蔡伟赵菁李开富赵烨王亚军康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