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建柯

作品数:26 被引量:180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壳
  • 5篇地震
  • 4篇反演
  • 4篇菲律宾海板块
  • 4篇俯冲
  • 4篇层析成像
  • 3篇地电
  • 3篇地球物理
  • 3篇地震层析
  • 3篇地震层析成像
  • 3篇遗传算法
  • 3篇西太平洋
  • 3篇量子遗传
  • 3篇量子遗传算法
  • 3篇海沟
  • 3篇大地电磁
  • 2篇地壳结构
  • 2篇地震活动
  • 2篇地震活动性
  • 2篇地幔

机构

  • 23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山东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铁路设计...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中国科学院深...
  • 1篇中国国家铁路...
  • 1篇南方科技大学

作者

  • 26篇范建柯
  • 8篇董冬冬
  • 6篇吴时国
  • 4篇师学明
  • 4篇张正一
  • 3篇施剑
  • 3篇李翠琳
  • 3篇张广旭
  • 2篇苏道磊
  • 2篇肖敏
  • 2篇杨国世
  • 2篇丁志峰
  • 2篇吴志强
  • 2篇张旭辉
  • 2篇白永良
  • 1篇董晓娜
  • 1篇胡文宝
  • 1篇陈时军
  • 1篇彭学超
  • 1篇罗红明

传媒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子空间的二维大地电磁量子遗传反演法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量子遗传算法作为一种高效的优化算法,仍存在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的缺点.为提高算法的高效性,并探讨将算法应用于大地电磁二维反演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对算法进行了改进,并通过一维两层D型和四层HK型模型数值试验验证了改进的有效性.然后将改进后的算法引入二维大地电磁反演,在引入滑动子空间思想,同时只考虑最简化反演条件的前提下,对一个简单的二维低阻地电模型进行了传统量子遗传算法和改进量子遗传算法的反演,结果说明了将量子遗传算法引入基于子空间的二维大地电磁反演是可行的和有效的,而且改进的算法效果要优于传统算法.最后对实测资料进行了反演,得到了比较好的结果.
范建柯师学明吴时国施剑
关键词:大地电磁二维反演量子遗传算法
菲律宾海板块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综述
<正>菲律宾海板块作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构造单元,由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俯冲成为地球上构造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也是研究热点之一。菲律宾海板块的东边缘是该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接触地带,由北向南依...
范建柯吴时国
文献传递
基于自适应量子遗传算法对胶东半岛地区乳山震群重定位及构造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本文利用自适应量子遗传算法对山东胶东半岛乳山地区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年发生的1357次显著震群活动进行了重定位研究.自适应量子遗传算法具有效率高、搜索能力强等优点,利用自适应量子遗传算法进行地震重定位后大大改善了原地震定位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均方根残差由重定位前的0.40 s减小到重定位后的0.22 s.重定位后的地震震中更集中,条带状更为清晰,总体呈NW向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2~16 km范围内的中上地壳,占地震总数的95.8%.乳山震群的最大震源深度为23 km,推测该区地震活动的下界为23km,与华北地区脆韧性转化带相一致.综合乳山震群精定位结果、震群ML3.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区域构造特征,推测其发震构造为NW向近直立隐伏断层.
张斌苏道磊范建柯申金超王鹏蔡寅刘晨
关键词:震源深度震源机制解发震构造
山东地区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被引量:16
2016年
利用山东及周边区域地震台网1975—2014年1月期间记录到的1369个地震的13781个P波到时数据对山东地区地壳结构进行了层析成像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沂沭断裂带介质速度结构复杂,呈现明显的分段特征,两侧块体速度存在差异,具有块体边界的构造特征.鲁西断块20km以下深度处存在大规模的低速异常区,这与该地区始新世发生的大规模滑脱拆离构造有关,可能产生于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导致地幔热物质沿沂沭断裂带向上并向西涌动.历史大震及ML4.0以上中强震大部分为走滑型地震,主要发生于高低速异常过渡带且有深大断裂穿过的地区.震群主要发生于低速体上部或周边,且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中上地壳,这与地下介质富含流体并导致应力集中有关.
苏道磊范建柯吴时国陈传绪董晓娜陈时军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活动性
论菲律宾海板块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正>菲律宾海板块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澳板块的汇聚地带,覆盖面积约为5.4×106km2,周围几乎全被深海沟所围绕。菲律宾海板块的东部边界由北向南依次为伊豆—博宁—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帕劳海沟和阿玉海槽。西部...
范建柯吴时国董冬冬
西太平洋卡罗琳洋底高原俯冲系统的构造特征与钻探建议
2022年
洋底高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是近年来海洋地质学关注的重点科学问题之一。卡罗琳洋底高原位于西太平洋雅浦海域,其构造演化独具特色,经历了热点火山作用、俯冲碰撞和裂解等多个地质事件,为洋底高原的研究提供了关键案例。目前对卡罗琳洋底高原演化过程的认识尚未完全明晰,未来研究可聚焦4个方面:(1)卡罗琳洋底高原北部正常洋壳年龄的厘定,揭示卡罗琳板块-太平洋板块边界的位置与形态;(2)结合钻井、地震地层学研究,建立地层年代框架,识别区域构造事件的发生时间与影响范围;(3)揭示索罗尔海槽岩石圈的张裂阶段及新洋壳是否形成;(4)阐明卡罗琳洋底高原俯冲前缘挠曲断裂带地壳的性质与年龄。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卡罗琳海域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并有望开展大洋钻探计划。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雅浦海域大洋钻探站位选取建议,希望可以解决以上关键科学问题,为全球洋底高原的形成演化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董冬冬张正一张正一李翠琳范建柯杨柳
关键词:大洋钻探地球物理
论菲律宾海板块大地构造分区被引量:33
2013年
菲律宾海板块是毗邻中国大陆的一个独特的小型板块。除南端表现十分复杂外,它的构造边界多以海沟为界,比较清楚,然而次级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则比较复杂。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按照块体构造理论注重统一的地球物理场、相似的地壳结构、有机的成因联系等3个基本原则,将菲律宾海板块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构造演化特征的单元,即西菲律宾海块体、四国—帕里西维拉块体和伊豆—博宁—马里亚纳块体。西菲律宾海块体包括两部分:一个是西菲律宾海盆,始新世以来受太平洋板块和印澳板块近南北向的相对俯冲作用影响,并顺时针旋转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样式,于30 Ma左右停止扩张。另一个包括大东盆岭、花东盆地、帕劳海盆和吕宋岛弧蛇绿岩等洋壳在内的白垩纪洋盆。根据形成年代和形成时的扩张方向可将四国—帕里西维拉块体分为两部分:四国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两者以索夫干断裂为界。伊豆—博宁—马里亚纳块体沿博宁高原南缘分为南北两部分,两者表现出不同的地质特征。
吴时国范建柯董冬冬
关键词:菲律宾海块体
山东地区地壳三维纵横波速度和泊松比结构及其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基于山东及邻区丰富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高精度的三维纵横波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异常分布形态。结果表明:2020年济南长清M_(S)4.1地震震中位于P波、S波高低速异常和高低泊松比异常过渡带,可能是区域构造应力下长清断裂发生左旋走滑运动的结果;2003年青岛崂山M_(L)4.1地震、崂山震群、乳山震群和长岛震群等的发生可能都受到流体的强烈影响,流体沿已有的较大断裂或相对完整岩体内的裂隙侵入,诱发断裂活动或裂隙破裂,从而导致中强地震或震群活动的发生。
范建柯丁志峰郭慧丽苏道磊张斌
关键词:地震震群活动
中国海-西太平洋地区典型剖面的重-磁-震联合反演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重-磁-震联合反演是获取地壳结构的重要方法.此次研究,我们主要基于全球最新的水深、重磁异常、沉积物厚度等数据,结合实测地震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海—西太平洋地区的莫霍面展布特征,并利用重磁震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跨越中国海-西太平洋典型剖面的地壳结构和异常体分布,揭示了陆壳到洋壳的典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浙江地区到马里亚纳俯冲带,地壳结构大致呈现由厚到薄、由老到新、由复杂到简单的特征.浙江地区(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地壳结构复杂,三层结构明显,地壳内断裂带发育,并伴有广泛的岩浆侵入;东海地区莫霍面起伏剧烈,地壳厚度变化较大,冲绳海槽地壳明显减薄,是其过渡壳性质的体现;西菲律宾海盆、九州—帕劳海脊、帕里西维拉海盆、马里亚纳俯冲带等构造单元地壳结构相对简单,二层结构明显.其中,西菲律宾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地壳内部磁异常变化较为剧烈,海盆扩张过程中形成的磁异常体分布广泛,地壳厚度(5~8km)明显小于陆壳;九州—帕劳海脊地壳厚度可达~20km,缺失中地壳,表现为岛弧地壳结构;同源的西马里亚纳岛弧和东马里亚纳火山弧地壳结构相似,浅层磁异常体分布广泛,西马里亚纳岛弧地壳厚度(~17km)略小于东马里亚纳火山弧(~20km),体现了裂离的不对称性;马里亚纳海槽具有正常的洋壳结构(~7km),但扩张中心未发生明显破裂.对比各构造单元地壳结构的异同点,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陆壳与洋壳之间不是孤立的,陆壳可能会演化出洋壳的结构或组分,板块的演化总是处于动态循环过程中.此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海—西太平洋深部构造特征的整体理解,促进了我们对大陆边缘演化与板块相互作用的认识,深化了我国管辖海域及邻近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
张正一范建柯范建柯董冬冬
关键词:地壳结构
动校正拉伸分析及处理方法被引量:8
2011年
动校正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步骤,当偏移距反射深度比较大时动校正处理使同相轴产生拉伸畸变。常规的动校正切除处理是以牺牲大偏移距地震道信号为代价的。通过理论推导可以得出:交叉同相轴对应着最大的拉伸量,动校正后出现同相轴的增加、混叠乃至畸变;未交叉同相轴动校正后波形变"胖",其主频降低,频带变窄,振幅值拉大。因此研究无拉伸动校正方法对于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频谱替换的无拉伸动校正方法使得远道信息得到保留,使用该方法后远道有效叠加次数增加,同相轴更连续,易于识别和追踪,适用于海上地震资料处理。
施剑吴志强刘江平范建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