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时国
- 作品数:254 被引量:2,242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的裂陷过程及裂陷期延迟机制探讨被引量:15
- 2008年
- 依据最新地震地质资料利用回剥法计算了南海北部深水区3条测线的构造沉降量。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于典型的被动陆缘盆地,虽然南海于32Ma开始扩张,但陆缘盆地的构造沉降速率此时没有减小反而增大,23Ma左右才显著减小,暗示裂陷作用一直持续到约23Ma才结束,地层厚度资料同样反映出这一现象,即裂陷期出现了延迟,热沉降开始时间滞后。认为形成该现象的机制可能有3个:(1)南海北部陆缘的岩石圈强度很弱,塑性相对较强,对南海扩张造成的应变衰减反应延迟;(2)岩石圈分层独立伸展的差异性可能也是导致裂后热沉降滞后的原因;(3)南海扩张脊在24-21Ma之间的向南跃迁及对应的海底扩张增速事件进一步诱发了研究区23Ma左右大规模裂后热沉降的开始。
- 董冬冬吴时国张功成袁圣强
- 关键词:深水盆地构造沉降裂陷作用
- 胜利桩海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地质效果分析
- 胜利油区主要探区已基本实现三维地震资料覆盖,但多为历年积累的小区块三维,不利于探区的整体评价和认识.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胜利桩海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大连片处理的地质效果,认为其具有资料的信噪比高、分辨率较高、拼接自然、所反映区域...
- 邹东波冯德永吴时国刘刚徐梅
- 关键词:地震资料处理信噪比沉积相
- 文献传递
- 琼东南盆地多边形断层在流体运移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中的作用被引量:23
- 2010年
- 多边形断层是由未固结沉积物脱水使得体积收缩而在平面上呈现多边形形状,且具有微小断距、分布密集的张性断层。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中新世—上新世地层中,利用三维地震相干切片可以发现小规模流体运移通道——多边形断层。同样在二维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也能发现多边形断层、底辟和同相轴下拉的管状构造,距海底双程走时250ms和300ms位置存在强的似海底反射层(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简称BSR)。利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和地震属性分析表明,多边形断层上部地层的管状构造和模糊反射区为低声波阻抗异常和低频率异常,BSR上为高声波阻抗和高频率异常。多边形断层、管状和底辟构造破坏了琼东南盆地裂后热沉降阶段巨厚的泥岩地层的封闭性,使大量流体垂直和近似垂直向上运移,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提供了充足气源。
- 王秀娟吴时国王大伟马玉波姚根顺龚跃华
-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流体运移似海底反射层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成藏
- 晚中新世红河断裂走滑反转事件的海底滑坡证据被引量:6
- 2016年
- 晚中新世(~5.5Ma),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面积约18000km^2、最大沉积厚度达到930m的大型海底滑坡.大型海底滑坡具有明显的地震相特征,头部发育正断层,侧向边界形成陡崖,底部形成强剪切面,内部地震反射杂乱,被平行-亚平行的连续地震相所围限,呈现从南向北的主体搬运方向,主要物源来自于位于中南半岛以东、广乐隆起以北的琼东南盆地南部区域.在区域上,晚中新世红河断裂发生走滑反转,中南半岛的隆升和侵蚀加剧,南海西部的沉积速率突然加速,这些事件为大型海底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与触发机制.大型海底滑坡的发现提供了晚中新世红河断裂走滑反转构造事件的沉积学证据,并通过海底滑坡顶界面地质时间的约束,推断红河断裂反转过程中最剧烈的构造活动发生在~5.5Ma.
- 王大伟吴时国李春峰姚根顺
- 关键词:红河断裂琼东南盆地深水海底滑坡地震反射特征
- 流花碳酸盐岩储层“低频阴影”检测分析
- 2016年
- 南海北部东沙隆起区广泛发育新生代碳酸盐岩台地,台地上原地生长的生物礁由于孔隙、裂缝的发育加之上覆泥岩盖层的阻挡,形成了非常好的油气储层。文章结合测井资料,利用谱分解方法分析了流花碳酸盐岩台地高孔隙度储层的地震时频特征,发现在孔隙极为发育的储层顶部地震波能量出现明显衰减,时频谱上表现为中心频率显著降低;但在分频剖面上,除了垮塌溶蚀层段可见低频强能量区外,未能在储层位置下方检测到表征能量衰减的"低频阴影"现象。研究结果认为:储层厚度较薄、碳酸盐岩平均速度较高、储层非含气高密度流体(油和水)的存在,是导致未检测到"低频阴影"的3个主要原因。其中,较薄的储层和速度较高的碳酸盐岩会引起衰减不足,而非含气高密度流体会导致顶底阻抗的差异不明显。另外,薄层的调谐效应使得地层在调谐频率处出现强振幅响应,这一峰值频率可以用来估计储层厚度。
- 黄昱丞王大伟吴时国曾驿王纯
-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S变换低频阴影
- 东沙海区深水碳酸盐岩的发育与地震识别特征
- 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东沙海域深水区生物礁和碳酸盐岩台地进行地震识别,并与南海北部陆缘其他深水盆地对比,对东沙海域重点目标区进行精细解释,建立东沙海域更加精细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研究生物礁及碳酸盐岩台地的发...
- 赵撼霆吴时国
- 关键词:海上油气田生物礁碳酸盐岩发育模式
- 西沙海区晚新生代碳酸盐台地的发育模式及控制因素被引量:13
- 2014年
- 基于最新的地震资料和已有的钻井资料研究发现,西沙海区的碳酸盐台地自早中新世早期开始发育,活跃至今。其中裂陷期基底断裂活动形成的构造高点为碳酸盐台地的初始发育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早中新世早期,碳酸盐台地主要发育在西沙隆起的西部和西南等斜坡之上,台地数目少并且规模有限。中中新世早期,碳酸盐台地全面发育,广泛分布于西沙隆起和广乐隆起以及永乐隆起周缘,单个台地的规模大小不等,台地的总面积达到了55 000km2。中中新世晚期,碳酸盐台地开始衰退,台地逐渐向地形高点迁移,许多类型的生物礁,如点礁、环礁等开始出现。晚中新世至今,只有一些规模有限的孤立台地发育于西沙隆起之上,如永乐、宣德环礁等。早中中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和基底构造沉降共同控制碳酸盐台地的初始发育、繁盛、衰退和淹没等阶段。
- 杨振吴时国吕福亮王大伟王彬鲁银涛
- 关键词:碳酸盐台地构造沉降相对海平面西沙海区
-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地层、古生物群和古环境研究被引量:24
- 2005年
- 利用盆地周缘露头、盆内钻井资料系统总结了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的地层、古生物特征,探讨了白垩纪的古环境.白垩系划分为下统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及银根组,上统乌兰苏海组.地层特征盆地各区差异明显,巴音戈壁组北、东部以含烃源岩,西南部以不含烃源岩为特征;苏红图组西部以不含火山岩系和含煤层,东部以含火山岩系为特征.白垩系地层中发育介形类、双壳类、叶肢介、轮藻、藻类、腹足类、鱼类、昆虫、古植物和孢粉等多门类古生物化石.白垩纪可分为早白垩世的暖温带—亚热带干湿交替过渡性气候和晚白垩世的亚热带—热带半干旱—干旱气候.
- 卫平生姚清洲吴时国
- 关键词:白垩纪古环境地层特征晚白垩世
- 琼东南盆地陆坡区深水浊积水道的地震相特征被引量:16
- 2009年
- 水道-天然堤体系作为油气储集圈闭日益引起沉积学家和勘探家的重视。地震相特征是识别深水水道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高分辨率2D、3D地震资料的地震相分析,在琼东南盆地陆坡区深水盆地中识别出早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多期深水水道体系。早中新世深水水道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强、弱振幅交替反射和相互叠置的地震反射特征,局部具有杂乱反射特点;上新世水道整体表现为强振幅,横向上连续或者半连续,纵向上为强振幅的叠加;第四纪水道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典型下切反射特点,该水道整体振幅相对较弱,但其水道轴部充填具有典型的强反射特征,这与世界典型地区的水道轴部粗粒充填强振反射一致。这几期深水水道都发育于低水位时期,为上部物源搬运引起的浊流事件而形成。
- 付彦辉吕福亮袁圣强马玉波吴时国
-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水道地震相
- 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水合物成藏机制及识别方法
- 陈多福樊栓狮阎贫宋之光宋海斌吴时国颜文伍向阳梁德清王云鹏张树林陈忠王淑红
- 项目在2005~2007年期间发表或接受SCI刊物论文16.5篇、EI刊物论文6.3篇,核心刊物等论文25.1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3.6篇,第一资助的SCI刊物论文12篇。争取院外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研究项目15项,总计...
- 关键词:
- 关键词:成藏机制识别方法天然气水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