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涛
- 作品数:41 被引量:184H指数:7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明胶、京尼平作为赋形剂黏合颗粒骨修复兔桡骨缺损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究京尼平(C11H14O5)交联明胶的特性及其复合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从交联度、细胞毒性、溶胀度、体外降解率等方面,观察交联时间和京尼平浓度对京尼平交联明胶特性的影响。以兔桡骨缺损为模型,分为空白组、颗粒骨组、黏合颗粒骨组,通过X线、组织学切片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随着交联时间和京尼平浓度增加,交联度增加,溶胀度和降解率降低;各组材料细胞毒性均很低;京尼平交联明胶可有效黏合颗粒骨并修复兔桡骨缺损。结论京尼平交联明胶材料细胞毒性很低,其特性可随交联时间和京尼平浓度调节;适宜比例的明胶、京尼平可黏合颗粒骨并修复兔桡骨缺损。
- 金勋杰闫景龙迟志永王新涛徐公平杨显生
- 关键词:骨移植明胶京尼平赋形剂桡骨缺损
- 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配合物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目的: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配合物(MSODa)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后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保护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Group Ⅰ n=6)、缺血再灌注组(G...
- 王新涛吕松岑韩竹
-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
- 文献传递
- 人工神经网络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 2024年
- 目前在脊柱外科领域,人工神经网络凭借着对医学图像分析和患者数据分析的出色表现被众多研究者重视,其在预测患者并发症风险、诊断患者脊柱相关疾病、开发小鼠病理模型等临床和科研方面的准确性及实用性越来越高,重要性日益显著。但是,人工神经网络尚未被大多数脊柱外科医师充分认知。该文就人工神经网络在脊柱外科的图像分析、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阐述人工神经网络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应用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 何伟焘陈德春(综述)王新涛
-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脊柱外科医学图像分析
- 双膦酸盐及其在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06年
- 闫景龙王新涛
- 关键词: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双膦酸盐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蛋白质代谢紊乱人胰岛素
- 大鼠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骨诱导活性的实验观察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 观察大鼠微小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过程中骨生长因子的表达。探讨微小颗粒骨的骨诱导活性和成骨机制。方法 取雄性DA大鼠120只,切除双侧前肢桡骨中段4mm骨质,建立大鼠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取自体髂骨进行移植,根据移植骨块的大小,分为块状骨组和微小颗粒骨组(直径分别为2mm和300.500μm)。将块状骨植入左侧骨缺损中,微小颗粒骨植入右侧骨缺损中。对照组取出髂骨,不进行骨移植(n=8)。术后1、4天和1、2、4、6、10周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缺损的修复程度。同时于移植处取骨.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RT—PCR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术后10周。X线检查块状骨组骨缺损区,可见有骨性连接,但骨髓腔未完全再通;微小颗粒骨组骨缺损已修复,骨髓腔再通完全。光镜下块状骨组骨吸收缓慢,编织骨和新生的骨小梁形成晚;微小颗粒骨组骨吸收早。移植2周时可见大量的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新生的血管和新生的骨质;术后10周时板层骨形成,骨髓腔再通。微小颗粒骨BMP-2mRNA和TGF-β1mRNA的表达高峰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在术后2周时,微小颗粒骨组为1.380±0216和1.492±0.261,块状骨组为0.793±0.147和1.065±0.1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82、7.495。P〈0.05)。结论 微小颗粒骨与块状骨相比具有更强的骨诱导活性和成骨效果。
- 王新涛闫景龙杨显声麻松周长龙奚春阳
- 关键词:骨诱导
- 椎旁肌血运对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愈合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在杂种犬体内建立带有原位椎旁肌一肌骨瓣的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方法,评价植骨融合效果,并与横突间融合进行对比。方法将32条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8周和16周处死犬。取材后行放射线、组织学及血清骨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术后8周及16周的放射线及组织学评分结果均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放射线融合率分别为57.1%、21.4%;16周分别为93.8%、62.5%,实验组的融合率均高于对照组;血清骨生化指标中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Ⅰ型胶原末端肽(CTX-1)3项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始终处于较高的骨转换状态。结论该植骨方法植骨位置确切、牢靠、融合率高,能够有效减少假关节的形成。
- 奚春阳闫景龙迟志永徐公平王新涛周磊刘金龙
- 关键词:腰椎融合椎旁肌肌骨瓣血运
- 不同直径的骨移植物中骨细胞转归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观察不同直径的骨移植物修复骨缺损过程中,供体骨内细胞转归的情况.方法近交系DA大鼠174只,其中雄性大鼠58只,作为供体;雌性大鼠116只,作为受体.将受体随机分为块状骨组、颗粒骨组和空白对照组,建立大鼠桡骨骨缺损模型,取雄性大鼠髂骨为供体骨,分别制成直径为2 mm的骨块和直径为0.3~0.5 mm的颗粒骨,植入骨缺损,分别于术后1、4 d和1、2、4、6、10周取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观察受体骨组织中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各组的组织学改变. 结果块状骨组在移植早期Sry的表达逐渐减少,至1周消失,4周后再次出现,并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多;颗粒骨组Sry的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但各时间段均有Sry的表达.在同一时间点,颗粒骨较块状骨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其成骨效果优于块状骨. 结论不同直径的骨移植物修复骨缺损时均有供体骨细胞参与,但颗粒骨内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这些骨细胞参与骨缺损修复的各个阶段,并能加速骨缺损的修复,为临床上修复骨缺损和脊柱融合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方法.
- 王新涛闫景龙麻松吕松岑杨显声
- 关键词:骨移植物骨细胞骨缺损脊柱融合
- 微小颗粒骨移植骨细胞活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2
- 2008年
- 目的观察微小颗粒骨在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的骨细胞存活情况和生物活性。方法建立大鼠桡骨骨缺损模型,近交系DA大鼠88只,其中雄性大鼠28只,作为供体;雌性大鼠60只,作为受体。将受体随机分为块状骨组(n=56)、微小颗粒骨组(n=56)和空白对照组(n=4),取雄性大鼠髂骨为供体骨,分别制成直径为2mm的骨块和直径为300~500μm的微小颗粒骨,植入骨缺损,于术后1d、4d、1周、2周、4周、6周、10周取材,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受体内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磷酸酶(ALP)和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块状骨组在移植早期Sry的表达逐渐减少,至1周消失,4周后再次出现,并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多;微小颗粒骨组各时间段均有Sry的表达,在同一时间点,微小颗粒骨组Sry的阳性细胞数多于块状骨组(P〈0.05),两种骨移植物中参与修复骨缺损的细胞类型不同。微小颗粒骨内和周围组织中BMP-2、TGF-β1、ALP和Ⅰ型胶原的阳性细胞数在术后2周内多于块状骨组(P〈0.05)。结论微小颗粒骨与块状骨修复骨缺损时均有供体骨细胞参与,但微小颗粒骨内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微小颗粒骨内存活的骨细胞具有生物学活性,合成并分泌骨生长因子和骨基质蛋白,可以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 王新涛闫景龙杨显声麻松周长龙奚春阳
- 关键词:骨生成骨细胞
- 低能量激光照射疗法调节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1年
-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多能基质干细胞,有自我更新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MSC发挥重要作用。低能量激光照射疗法(LLLT)可调节MSC的增殖及成骨分化等生物学效应。LLLT对MSC产生正向生物学效应取决于照射情况及LLLT的基本参数,如能量密度、波长、照射频次等。选择不同的LLLT基本参数及照射情况,导致许多研究的结论不一致甚至相反。该文对LLLT对MSC生物学效应的调节、LLLT基本参数和照射情况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思黛伟王新涛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成骨分化
- 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颅骨缺损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 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 (MSC)或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 ,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骨髓基质细胞及成骨细胞 ,复合自体颗粒骨植入骨缺损区 ,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骨钙素、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表达水平。 结果 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成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最快 ,骨钙素、TGF -β1表达出现早 ,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时间居中 ,骨钙素、TGF-β 1表达早于单纯微小颗粒骨组 (P <0 .0 5 )。结论 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修复颅骨缺损 ,细胞因子表达早 ,缺损愈合明显加快 ,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麻松阎景龙王新涛杨显生
- 关键词:颅骨缺损骨钙素骨髓基质细胞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