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建佳

作品数:16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会议论文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1篇底栖动物
  • 8篇小型底栖动物
  • 6篇丰度
  • 4篇群落
  • 4篇西南印度洋
  • 4篇南印度洋
  • 3篇东太平洋
  • 3篇东太平洋海隆
  • 3篇深海热液区
  • 3篇生物量
  • 3篇热液区
  • 3篇物量
  • 3篇白令海
  • 2篇底栖动物群落
  • 2篇东沙海域
  • 2篇动物群
  • 2篇动物群落
  • 2篇深海
  • 2篇生态分布
  • 2篇生态学

机构

  • 16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海洋出版社
  • 1篇山东大学(威...

作者

  • 16篇王建佳
  • 15篇黄丁勇
  • 15篇林荣澄
  • 4篇牛文涛
  • 4篇田鹏
  • 3篇刘昕明
  • 2篇郑新庆
  • 1篇黄凌风
  • 1篇王倩
  • 1篇孙晓红

传媒

  • 2篇海洋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极地研究
  • 1篇第五届青年海...
  • 1篇2014中国...
  • 1篇2015年“...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区铠甲虾初探
<正>本文简述了深海热液区铠甲虾的分类研究现状,整理出铠甲虾总科下属科的形态分类检索表,并对2008年10月—2009年2月中国大洋科考第20航次在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区获得的铠甲虾样
黄丁勇林荣澄牛文涛王建佳
文献传递
东太平洋海隆新热液区底栖动物群落初探
2009年,中国大洋科考第21航次期间,科考人员在东太平洋海隆(EPR)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格斯微板块南方(101.49°W,1.22°N)发现了一个新的热液区,命名为"宝石山"热液区,并利用电视抓斗在该热液区及临近海域采集...
黄丁勇王建佳林荣澄刘昕明
关键词:东太平洋海隆群落结构
北冰洋深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和生态分布
2010年7月31日到8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在北冰洋(北纬78°以北)以箱式或多管取样器采集了8个站位的表层10cm 的沉积物芯样,并在现场按0~1cm、1~2cm、2~4cm、4~6cm 和6~10cm 分成...
黄丁勇林荣澄王建佳田鹏
关键词:深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
2013年南海北部东沙海域水合物区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黄丁勇王建佳林荣澄曾千慧傅素晶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小型底栖动物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厦门筼筜湖两种优势端足类食性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测定了厦门市筼筜湖(内、外湖)大型海藻群落两种优势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eoe valida和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及其潜在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分析研究了这两种端足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变动特征。研究发现,端足类的潜在食源包括悬浮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沉积有机物(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SOM),石莼(Ulva lactuca:Ulva)及其表面的附生生物(Epiphytes:Epi),它们的δ^(13)C和δ^(15)N值分别介于-24.0‰(POM)—-11.8‰(Ulva)和-1.7‰(POM)—4.7‰(Ulva)之间。其中,Ulva和POM的δ^(13)C值的内、外湖差异不显著;而外湖SOM和Epi的δ^(13)C值则明显高于内湖。采样区SOM有机质来源的空间差异是其δ^(13)C内、外湖差异的主要原因。除POM外,外湖有机碳源的δ^(15)N明显高于内湖,这与它们利用氮源的δ^(15)N的差异有关。潜在食源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差异,使得筼筜湖端足类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尤其是δ^(15)N值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动特征(强壮藻钩虾和上野蜾蠃蜚δ^(15)N的内、外湖差异高达1.6‰和4.2‰,变幅约1个营养级),但2种端足类食性的空间差异却不尽相同:强壮藻钩虾的食性相对稳定,其δ^(13)C值介于Ulva和Epi之间,表明它主要从Ulva及其表面的Epi获取碳源;而上野蜾蠃蜚的食性内、外湖差异较大:内湖从石莼表面的Epi获取碳源,约20%是来自POM的贡献,而外湖则主要以Ulva及其表面的Epi为食。分析显示,筼筜湖内、外湖端足类δ^(15)N的空间差异并不是端足类的营养级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端足类食源δ^(15)N的空间差异引起的,而不同端足类食性的内、外湖差异则可能与环境中饵料的丰度和生物量密切相关。
郑新庆王倩黄凌风王建佳林荣澄黄丁勇孙晓红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端足类食性
挪威海小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
于2012年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中首次在挪威海的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的分析.站位分别为AT06、BB04、IS04,水深依次为3266m、2433.6m、1595.8m.每站样品按照0~2 cm、2~...
王建佳黄丁勇曾千慧林荣澄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
浅析白令海和楚科奇海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在11年间的变化
本文比较分析了1999年中国第一次北极科学考察和2010年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采集的14站小型底栖动物样品,结果显示:(1)白令海与楚科奇海所有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和丰度比例十分相似,主要...
黄丁勇王建佳林荣澄田鹏
关键词:北极科学考察白令海楚科奇海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
东太平洋海隆热液区嗜热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thermophilus)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2013年
在2009-2010年的中国大洋第21航次环球科学考察中,"大洋一号"考察船对东太平洋海隆1.2°N周边新发现的"宝石山"热液区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电视抓斗采集到了贻贝类样品,经形态学研究鉴定为嗜热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thermophilus,Kenk&Wilson,1985,这是此物种在该区域分布的新纪录。文章对样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其它海区发现的B.thermophilus进行了形态学上的比较和讨论。
王建佳林荣澄黄丁勇刘昕明牛文涛
关键词:东太平洋海隆热液区BATHYMODIOLUSTHERMOPHILUS
白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和生态分布
2010年夏季,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在白令海以箱式或多管取样器采集了7个站位的表层10cm的沉积物芯样,并按0~1cm、1~2cm、2~4cm、4~6cm和6~10cm分成5层,每站取2份平行样.本文对其中的小型底栖动物进...
黄丁勇林荣澄王建佳田鹏刘昕明
关键词:白令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
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区铠甲虾初探被引量:4
2011年
简述了深海热液区铠甲虾的分类研究现状,整理出铠甲虾总科下属科的形态分类检索表,并对2008年10月-2009年2月中国大洋科考第20航次在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区获得的铠甲虾样品进行详细的形态描述和分类,初步鉴定为5种,隶属于2科5属,分别是:劣柱虾科(Chirostylidae)的折尾虾(Uroptychus sp.),铠甲虾科(Galatheidae)的刺铠虾(Munida sp.)、颈刺铠虾(Cervimunida sp.)、异刺铠虾(Heteronida sp.)和卫铠虾(Raymunida sp.),这5种铠甲虾皆隶属于铠甲虾总科(Galatheoidea)。
黄丁勇林荣澄牛文涛王建佳
关键词: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