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堂
- 作品数:29 被引量:58H指数:4
- 供职机构:泰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肝病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方法肝硬化患者228例,重型肝炎患者156例,分别计算Child-Pugh及MELD评分,分析两种评分系统对肝病预后评估的优缺点。结果MELD评分与Child评分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4,MELD评分的预测准确率显著优于Child-Pugh评分(Z=1.96,P<0.05)。结论MELD评分较好地预测肝病患者死亡发生的危险度,其评估效率优于Child-Pugh分级。
- 沈美龙窦宇明沈桂堂邢同京咸建春
- 关键词:肝硬化重型肝炎终末期肝病模型预后评估
- 乙型肝炎重症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动态研究
-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对乙型肝炎重症化患者的早期预警和疗效评估的作用。方法:将乙型肝炎重症化患者38例与同期26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D-D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将重症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内...
- 尹有美沈桂堂窦宇明李阳康大庆
-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必净血浆D-二聚体检测
- 文献传递
- Gilbert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Gilbert综合征临床、肝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例Gilber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以男性为多,临床症状轻微,以黄疸、疲乏为多,可出现肝脾肿大;均有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上升,总胆红素大多在35.2~65.5mol/L,间接胆红素23.7~50.3μmol/L。肝组织病理变化轻,5例有小叶肝细胞疏松变性,3例有肝板细胞排列拥挤,汇管区扩大2例,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或淋巴细胞浸润。饥饿试验后间接胆红素升高1倍以上,苯巴比妥治疗后胆红素下降。结论Gil-bert综合征临床症状轻微,以血清间接胆红素反复升高为主要表现,肝组织病理变化轻,饥饿试验和苯巴比妥治疗试验有助于诊断,基因检测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同工酶UGT1A1基因启动子区突变则可确诊。预后好,可不治疗。
- 耿爱文窦宇明沈桂堂庞晓鹰
- 关键词:综合征间接胆红素病理学
- 小剂量肝素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
- 2009年
- 沈桂堂沈美龙庞晓鹰
- 关键词:肝硬化小剂量肝素拉米夫定
- 双环醇片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研究
- 2008年
- 目的研究双环醇片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41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分4组接受治疗,分别为:联合组,40例;双环醇组,38例;胸腺肽组,39例;空白组,24例。记录治疗前、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后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及HBV-DNA定量、HBV-DNA阴转率的变化等。结果在治疗后12周和24周,联合组、双环醇组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有明显下降,较胸腺肽组和空白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在12周和24周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胸腺肽和联合组HBV-DNA下降和阴转率也高于空白组和双环醇组(P<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2周后和24周后,联合组和胸腺肽组HBV-DNA下降,较双环醇组(0.99lg)和空白组(0.56lg)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和24周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在HBV-DNA的阴转率方面,在12周时,4组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在24周时,联合组和胸腺肽组的HBV-DNA阴转率较双环醇组和空白组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环醇片和胸腺肽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有效降低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改善肝脏功能,同时保证抗病毒疗效,疗效较胸腺肽组未有下降。
- 沈桂堂顾小军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双环醇胸腺肽
- 29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特征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临床特征。方法对29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及肝组织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黄疸19例,乏力15例,皮肤瘙痒12例,肝区疼痛5例,脾肿大27例,肝肿大22例,无症状2例。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血清GGT和ALP明显升高,GGT升高平均为正常值上限的5.8倍,ALP升高平均为正常值上限的3.1倍,而血清ALT、AST轻中度升高,分别为平均正常值上限的1.6倍和2.7倍,19例TBil水平升高(28.2-427.2μmol/L)。24例抗线粒体抗体(AMA)或AMA-M2阳性,13例抗核抗体(ANA)阳性,1例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4例抗SSA/SSB型,2例类风湿因子(RF)阳性。17例免疫球蛋白IgM阳性,升高平均为正常值上限的1.8倍。15例肝脏病理检查示1例Ⅰ期,4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结论PBC主要累及中年女性,常表现为黄疸、乏力、皮肤搔痒,血清GGT、ALP水平升高,AMA或M2亚型阳性,IgM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肝活检病理学检查可用于进一步确诊该病。
- 耿爱文沈桂堂韩立彬窦宇明咸建春
- 关键词:肝硬化胆汁性
- 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活动性肝硬化临床观察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活动性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5例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在保肝、对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阿德福韦酯胶囊10mg/d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3次/d,3粒/次,疗程24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Child-Pugh评分下降,肝功能改善,HBVDNA载量下降,配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及脾门厚度的下降值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显著提高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改善肝功能,临床应用安全。
- 尹有美于立新沈桂堂庞晓鹰康大庆
- 关键词:肝硬化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及巨噬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与干扰素治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辅助性T细胞(Th)、单核/巨噬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其与干扰素(IFN)疗效的关系。方法:依据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的CHB诊断标准选取患者,分为应答组、无应答组,另设健康对照组。采集各组人员外周静脉血分离出PBMCs,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PBMCs中Th相关基因SOCS1、SOCS3、T-bet、ROR t,单核/巨噬细胞相关基因IL-12a、NOS2、CCL17以及CDH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CHB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后,无应答组患者SOCS1及SOCS3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0.01),无应答组患者Th1分化相关的T-bet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应答组(<0.01),而与Th17分化相关的ROR t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应答组;无应答组患者与M1相关的基因IL-12a及NOS2均显著低于应答组(<0.01),而与M2相关的基因CCL17以及CDH1的表达显著高于应答组(<0.01)。结论:IFN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Th1反应,但机体是否对治疗敏感要取决于人体内部免疫环境的调节,CHB患者PBMCs中辅助性T细胞及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干扰素治疗的效果具有内在联系,可以作为判断疗效的辅助指标。
- 沈桂堂张丽丽窦宇明胡丽娜
- 关键词:干扰素辅助性T淋巴细胞
-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血必净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1例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37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50ml/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的血浆D-二聚体(D-D)浓度,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及转归。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D-D浓度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第7天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第14天降低进一步明显(P<0.01)。结论:凝血反应参与了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肝脏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应用血必净可明显下调血浆D-D的浓度,改善患者血清TBil及PTA,提高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生存率。
- 尹有美韩立彬沈桂堂耿爱文张韵
- 关键词:肝衰竭
- 藏茵陈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临床观察
- 目的:观察藏茵陈片在治疗慢性乙肝中将酶、退黄、利尿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病人,随机分成治疗60例,服用藏茵陈片1—6个月。对照组60例,服用益肝灵1—6个月。结果:治疗组服用藏茵陈片降酶、退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
- 沈桂堂
- 关键词:藏茵陈慢性乙型肝炎黄疸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