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冰

作品数:14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血管
  • 10篇血管痉挛
  • 10篇脑血
  • 10篇脑血管
  • 10篇脑血管痉挛
  • 10篇痉挛
  • 9篇蛛网膜
  • 9篇蛛网膜下
  • 9篇网膜
  • 9篇膜下
  • 9篇出血
  • 7篇蛛网膜下腔
  • 7篇蛛网膜下腔出...
  • 7篇下腔出血
  • 7篇迟发
  • 7篇迟发性脑血管...
  • 6篇重组链激酶
  • 6篇链激酶
  • 6篇激酶
  • 2篇蛛网膜下隙

机构

  • 8篇宁夏医学院附...
  • 7篇复旦大学
  • 4篇宁夏医学院
  • 1篇台州市中心医...

作者

  • 14篇沈冰
  • 6篇陈衔城
  • 4篇吴劲松
  • 4篇张彪
  • 4篇孙涛
  • 3篇夏鹰
  • 3篇季耀东
  • 2篇马辉
  • 2篇秦智勇
  • 2篇李宗正
  • 2篇夏建学
  • 2篇夏玉成
  • 2篇罗卫
  • 1篇马端
  • 1篇刘诤
  • 1篇季跃东
  • 1篇徐宏治
  • 1篇陈健茂
  • 1篇杨卫东
  • 1篇赵巍

传媒

  • 4篇宁夏医学杂志
  • 3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内窥镜下单鼻孔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下单鼻孔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方法。方法25例垂体腺瘤患者,在神经内窥镜下经单鼻孔进入,不切除骨性鼻中隔,直接自蝶窦开口打开蝶窦前壁,进一步经鞍底切除垂体腺瘤。结果25例患者中,17例肿瘤全切除,8例肿瘤次全切除;术后随访1-19个月,16例有视力下降和(或)视野缺损者,术后均有改善,11例患者内分泌功能恢复正常,3例术后发生暂时性尿崩症。结论神经内窥镜单鼻孔经蝶切除垂体腺瘤入路与常规经蝶显微手术比较,入路途径较短,视野更广,安全简捷,显露良好,值得推广。
沈冰田继辉马辉李宗正孙涛夏玉成
关键词:神经内窥镜单鼻孔垂体腺瘤
基因重组链激酶(rSK)在急性脑卒中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陈衔城张义秦智勇沈冰吴劲松季跃东宋后燕马端任军
该课题针对急性脑卒中治疗中的我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基因重组链激酶(rSK),从动物实验到临床治疗,系统地研究了rSK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重组链激酶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表明rSK脑内局部应...
关键词:
关键词:基因重组链激酶急性脑卒中外科治疗
脑池应用重组链激酶预防猪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研究重组链激酶 (r SK)在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家猪 12头 ,随机分成SAH对照组和r SK治疗组 ,每组 6头 ,用腰穿枕大池置管 2次注血法制作动物模型 ;第 2次注血后 2 4h ,治疗组经留置导管注入r SK 15mg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 ;两组均行脑脊液 (CSF)引流 ,并测定CSF中氧合血红蛋白 (OxyHb)含量 ;以实验前后脑血管造影和基底动脉 (BA)组织学改变作为脑血管痉挛的判定指标。结果 对照组双侧颈内动脉 (ICA)和BA明显痉挛 (P <0 .0 1) ;BA电镜和组织切片检查有内膜增生、内褶、弹力层断裂等病理改变 ;OxyHb随时间逐渐升高。治疗组总体血管直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BA均正常 ;OxyHb随时间逐渐降低。结论 r SK可溶解蛛网膜下腔中的血凝块 。
沈冰陈衔城季耀东张彪夏鹰吴劲松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重组链激酶脑池SAH
重组链激酶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沈冰陈衔城季耀东张彪夏鹰吴劲松
关键词: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重组链激酶
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延迟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建立可靠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对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注生理盐水对照(NS)两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SAH模型,NS组同法注等量的NS;在首次注血或注水后35、、7天,每组各灌注处死6只大鼠,取其基底动脉比较基底动脉的内径周长和血管壁厚度。结果与NS组相比,SAH组注血后3、5、7天,基底动脉的内径周长和血管壁厚度均有显著性差异,脑血管痉挛在第7天达到高峰。结论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是可靠的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方法。
夏建学沈冰杨卫东陈健茂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血管壁损害的发病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目前,其确切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血管壁发生了器质性病理变化,伴随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免疫炎性反应、血管壁细胞增殖与凋亡导致的血管壁的损害可能是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键病理途径。本文就其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总结。
罗卫沈冰
关键词:蛛网膜下隙出血脑血管痉挛血管壁免疫反应
大鼠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基底动脉不同时相的形态学改变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0天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基底动脉血管形态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和枕大池注射NS对照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SAH型,NS组同法注射等量的NS;在首次注血或注水后0天(正常对照)、4、7、10、13、16天及20天,每组各灌注处死6只大鼠,取基底动脉行HE染色,测量其内径周长和血管壁厚度。结果脑血管痉挛在第4天已经出现,第7天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至第10天,然后逐渐缓解,至第20天时,已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大鼠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形态学的时相变化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研究提供了完整可靠的资料和方法。
罗卫沈冰
关键词: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时相动物模型
血红素氧合酶-1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中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后DCV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底动脉HO-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注水对照组3、5、7d基底动脉内径周长分别为(996.20±43.25)μm、(1019.05±58.16)μm和(965.25±49.98)μm,血管壁厚分别为(9.82±0.57)μm、(9.65±0.65)μm和(10.11±0.48)μm;SAH组3、5、7d基底动脉内径周长分别为(705.65±66.57)μm、(738.70±42.19)μm和(665.31±49.85)μm,血管壁厚分别为(14.41±0.51)μm、(13.25±0.63)μm和(17.43±0.55)μm。注水对照组不同时相基底动脉中无HO-1mRNA表达;SAH组注血后3、5、7d,HO-1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1±0.042、0.55±0.039和0.48±0.052,以注血后3d表达水平最高。结论SAH后大鼠基底动脉有HO-1mRNA的低表达,但其不能拮抗SAH后DCV的发生。
夏建学沈冰孙涛赵巍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血红素氧合酶-1
外科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分析
2007年
目的总结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点,探索外科治疗该类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符合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治疗过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在皮层脑电监护系统(ECOG)及深部电极监测下行手术,手术方式以切除致痫灶为主。结果手术后癫痫控制情况按Engel标准评判:I级29例,Ⅱ级3例,Ⅲ级l例,神经心理功能改善1例。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以控制或减轻癫痫的发作。
刘诤沈冰李宗正孙涛马辉夏玉成
关键词:癫痫脑电监护
经侧脑室短期重复应用重组链激酶预防动脉瘤破裂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经侧脑室短期重复应用重组链激酶 (r SK)并引流脑脊液 ,对预防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隙出血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的效果。方法 :14例脑动脉瘤破裂Fisher 3级患者 ,于 72h内行瘤颈夹闭或瘤体介入栓塞术 ,以及侧脑室外引流后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 7例。治疗组经侧脑室注入r SK 5mg·d-1,连续 2~ 3d。术后出现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者诊断为DCV ;术后 1~ 3个月以GOS评估预后。结果 :治疗组术后SAH血凝块 3~ 4d消失 ,无DCV发生 ,GOS均为 5分。对照组术后 4~ 10d血凝块消失 ,3例无DCV发生 ,GOS为 5分 ;4例DCV者 ,2例GOS为 4分、3分和 1分各 1例。结论 :经侧脑室短期重复应用r SK ,对防治SAH后DCV有较好的疗效。
沈冰陈衔城孙涛秦智勇徐宏治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重组链激酶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动脉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