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
- 作品数:10 被引量:15H指数:1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济宁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弥散加权成像皮质层状坏死表现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弥散加权成像(DWI)出现皮质层状坏死(CLN)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连续积累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入选病例均在发病后48h内行DWI、MRA及颈部动脉彩超检查,除外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其中5例行主动脉弓卜及全脑DSA检查。分为CLN阳性组和CLN阴性组,比较2组的病灶同侧MCA、ICA颅内段和颅外段(责任供血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结果9例患者DWI出现CLN表现,其中7例存在责任供血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单纯表现为CLN信号改变的5例均为重度狭窄或闭塞。32例患者DWI未显示CLN信号改变,其中12例存在责任供血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病灶同侧ICA颅内段和(或)MCA中度及以上狭窄或闭塞方面,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6%与21.9%,)(X^2=3.85,P〈0.05)。CLN信号改变与ICA颅内段和(或)MCA中度及以上狭窄呈正相关(OR值为4.5,95%CI:1.0-20.2)。无狭窄方面相比CLN阴性组显著高于阳性组,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与31.3%,校正X^2=0.32,P〉0.05)。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WI序列如出现CLN表现,提示极有可能存在责任供血大动脉的中度及以上狭窄或闭塞,应进一步评估血管状况。
- 冯勋刚张俊湖杨君程焱
- 关键词:脑梗死弥散加权成像
- 抑制性寡核苷酸诱导致耐受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的实验研究
- <正>目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neuritis,EAN)是研究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常用模型,目前认为外来抗原经分子模拟机制诱导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产生构成了该病的发病基础,但...
- 吕辉孔庆霞杨君宋艳张敏杨鹏胡铭王玉忠
- 文献传递
- 以双下肢麻木无力起病的肾上腺脊髓神经病(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 2022年
- 目的分析肾上腺脊髓神经病(AMN)的基因突变特点、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确诊的AMN患者的基因型、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并结合复习文献进行误诊分析。结果患者以双下肢麻木无力起病,发病初期头颅及脊髓MRI检查均无异常,未明确诊断。后患者逐渐出现痉挛性截瘫、排尿困难,脊髓MRI复查提示胸髓较前明显萎缩,考虑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可能,经基因检测结果提示ABCD1基因异常突变,最终明确诊断为AMN。结论 AMN临床上罕见,早期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对不明原因的双下肢麻木无力患者应尽早完善相关基因检查明确诊断。
- 张国荣杨君周曦宋进王玉忠
- 关键词: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肾上腺脊髓神经病双下肢麻木无力遗传异质性
- 成人苯丙酮尿症
- 2023年
-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氨基酸代谢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由于基因突变使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或四氢生物喋呤酶缺乏引起,多见于儿童患者,苯丙氨酸在血液中浓度增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智力发育落后,新生儿筛查可早期诊断,低苯丙氨酸饮食有效。成人PKU临床特征不典型,易被忽视,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质谱技术、核磁共振及基因检测等的发展,神经内科医生对PKU的的认识不断提高,本文复习文献就目前PKU尤其成人PKU的有关问题做一综述。
- 杨君吴昭英张丽丽王玉忠冯勋刚
- 关键词:苯丙酮尿症成年人质谱磁共振成像基因
- 脑淀粉样血管病的MRI评价被引量:1
- 2023年
-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一种常见的脑小血管病,主要是由于β-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直径<200μm的皮质及软脑膜小血管所致,是老年人自发性脑出血(尤其是脑叶出血)的主要原因。早期症状隐匿,随着疾病的进展可表现为脑出血、认知功能减退、短暂性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发作、脑梗死、癫痫、头痛等。MRI显示,CAA是一种出血与缺血共存的疾病。CAA的MRI表现包括脑出血、脑微出血、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皮质表面铁沉积、脑微梗死、CAA相关炎症、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萎缩以及腔隙等。文章对散发性CAA的MRI表现进行了综述。
- 杨君吴昭英张丽丽王玉忠冯勋刚
- 关键词:脑淀粉样血管病磁共振成像
- 以肢体抖动为首发症状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1例及文献复习
- 2024年
- 目的 分析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皮肤病理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确诊的NII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症状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 本例患者老年男性,以左上肢肢体抖动起病,初步诊断“帕金森病”,给予多巴丝肼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后逐渐出现头晕、步态不稳,再次就诊于我院,完善颅脑MRI提示DWI像可见额顶叶皮髓质高信号,考虑NIID可能,进一步完善皮肤活检及基因检测最终明确诊断。结论 NIID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易漏诊误诊,对不明原因的肢体抖动,应尽早完善影像学检查,必要时需结合皮肤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 杨君颜辉张丽曼李新辞张国荣
- 关键词:肢体抖动
- 脑低灌注状态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李继峰王舟孙卓祥顾克金李相元杨君
- 认知功能障碍因其高度的智力残疾以及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沉重负担,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近来一直是神经、精神及老年医学研究的热点,也是难点。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无论是阿尔茨海默病(AD)还是血管性痴呆(VD),均有明显的循...
- 关键词:
- 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分子生物学动物实验
-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3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45例为脑梗死组,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脑梗死患者确诊后即开始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检测两组受检者NMDA受体表达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对照组受检者NMDA受体相对表达量为(0.11±0.07),低于脑梗死组-治疗前患者的(0.32±0.12)(P<0.001),脑梗死组-治疗前患者NMDA受体相对表达量低于脑梗死组-治疗后患者的(0.69±0.15)(P<0.001)。对照组受检者血小板聚集率为(32.38±11.38)%,脑梗死组-治疗后患者为(43.81±14.40)%,均低于脑梗死组-治疗前患者的(57.00±18.96)%。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受检者、脑梗死组-治疗前患者、脑梗死组-治疗后患者血小板NMDA受体相对表达量与血小板聚集率均无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NMDA受体表达水平升高,阿司匹林可上调脑梗死患者血小板NMDA受体的表达,NMDA受体表达增加可能是脑梗死患者发生AR的重要原因。
- 冯勋刚郑俊萍董海新杨君
- 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
- 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中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
- <正>目的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生机制不明确。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
- 冯勋刚郑俊萍王玉忠蔡高梅杨君王倩
- 文献传递
- 脑梗死患者超高倍显微镜下血小板聚集与阿司匹林抵抗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超高倍显微镜下直视分析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情况,并与发生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情况进行对比,为预测临床阿斯匹林抵抗提供参考。方法应用ACT-2000超高倍多媒体显微镜直接观察15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服用阿斯匹林1周后外周血血小板聚集情况,跟踪患者首次起病后1年内是否复发脑梗死(临床阿斯匹林抵抗)。结果超高倍显微镜直视检查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异常者85例,占56.7%,其中1年内脑梗死复发者21例,复发率24.7%;血小板聚集正常者65例,占43.3%,其中1年内脑梗死复发者5例,复发率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服阿司匹林后超高倍显微镜下血小板聚集异常的脑梗死患者容易复发,该方法简便、直观、易行,可作为预测临床阿斯匹林抵抗的参考依据。
- 冯勋刚郑俊萍吴昭英杨君董海新刘晓钟
- 关键词:超高倍显微镜脑梗死血小板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