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 作品数:44 被引量:80H指数:5
- 供职机构:五邑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文化心理的■突涵融与辛词抒情艺术结构
- 2006年
- 儒与道、诸葛亮与陶渊明等所代表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与看透世情、退身自娱两种文化心理的突涵融,造成了辛词哀怨超旷互涵、借山水田园与道家思想来消解幽怨发抒忧恨的独特抒情艺术结构。从中可看出儒道互补不仅是中国士大夫人生的艺术,也是其人生的悲剧。在艺术表现上则造成沉厚深涵的美学风致。
- 李旭
- 关键词:儒道互补文化心理
- 论中国美学范畴的特征
- 2002年
- 中国美学范畴有其独特性 :从符号形态看 ,具有象喻性 ;从逻辑意旨看 ,具有浑化性 ;从动态演化看 ,具有衍生性 ;从理论旨归看 ,具有功能性。这种“范畴特性”
- 李旭
- 关键词:象喻性衍生性功能性
- 论“趣”的文化根源被引量:4
- 2000年
- “趣”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国美学范畴,具有多种内涵和风貌。所有这些内涵和风貌都离不开它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这一文化基础包括儒家游艺尚文的人生风范、道家逍遥出尘的人格精神、文人清玩的习性与有所痴迷的性情、古代和民间艺术稚拙真率的魅力、明清以来追求世俗生活享乐的现代趋向等几个重要方面。在最后一方面,“趣”这一古典美学范畴实现了与现代美学与艺术的直接接榫。
- 李旭
- 关键词:美学范畴文化基础儒家道家
- 全文增补中
- 明代复古主义诗学的“意象”理论
- 2010年
- 明代复古主义诗学的意象论归纳起来有三方面的含义:意象是意与象二者的结合;意象是一;意象俱无。进而从主体与世界诗的审美关系的凝结——情意物象之诗化融合的角度,由意象而把握中国诗歌——抒情诗的文体性质(纯体)。与英美意象主义诗学比较,Image着重在客观画面(意识中不同感性事物和经验的联想与呈现),而排斥主观情意的抒发;而明代复古主义诗学的意象是意与象的凝结、冥合,最终达到意象俱无的境界,其中始终依赖情兴的融会力量。
- 李旭
- 关键词:明代意象
- 韩愈散文复古理论新释
- 2007年
- 韩愈的散文复古理论,在宋明理学遵道统和五四作家反道统的评说之后,亟需给予重新阐释。其修辞明道的主张,不仅包含着观念论、主体论、文章论等多方面的内涵,而且是无所依恃的寒士成就生命价值、表现其孤特奇崛建树的基本形式。韩愈散文复古理论及其创作中还完整地体现和发扬了儒家建设、进取和批判、不平相结合的“双面性”品格。
- 李旭
- 关键词:儒家
- 周作人散文“平淡”风格的文体学分析被引量:5
- 1997年
- 周作人散文“平淡”风格的文体学分析李旭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如果要推选一名最杰出的文体家,大概非周作人莫属。而他的文体,主要的特色是平淡。有人曾将他创造平淡美的艺术造诣同古希腊“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之美相提并论,说:“我们景仰希腊艺术的不朽的美,可是...
- 李旭
-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文体学杂文文字国民性
- 八股文价值小议--以江门新获八股文白绫写卷为例
- 笔者对在江门潮连发现的逾四百万字的清代八股文白绞写卷进行了初步整理,精细地注译了其中一些篇章,分析了八股文的社会价值,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 李旭
- 关键词:八股文文学价值写作技巧明清时期
- 文献传递
- 含蓄蕴藉与词体美学
- 2002年
- 含蓄蕴藉是词体言情的一项基本美学品质 ,处理恋情表现为“轻含蓄” ,处理穷通兴衰之情表现为“重含蓄” ,“有寄托入无寄托出”则是贯串在二者之中的一种特殊的诗学方法 ,它们共同体现了儒家诗学对于情感审美艺术传达的独特要求 。
- 李旭
- 关键词:含蓄蕴藉儒家诗学情感审美艺术
- 从附会求意到审美把握——常州派词学的理论升华历程被引量:3
- 2002年
- 常州派词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 ,形成了一个从附会求意到审美把握的自我完善的理论系统。张惠言提出意内言外的词学本体论及其比兴寄托的阐释方法 ;周济将之纳入感物兴发的诗学本源 ,以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对之进行了重大发展 ;陈廷焯进一步以沈郁顿挫的至味高境论词 ,并从解决“意 -象”关系进而解决“意—象—情”的关系 ;况周颐以重拙大在已发展得相当完善的常州词学上再加补一笔 。
- 李旭
- 关键词:感兴沉郁顿挫重拙大
- 明代复古主义诗学的“格调”理论
- <正>"格调"范畴论之已夥。本文通过对明代复古主义"格调论"资料的细致清理和分析,发现它既有一个紧密关联的范畴群,又有一种彼此对立的范畴关系,同时在历史的时空中生成演绎,由此获得了一些对于"格调"范畴新的理解。一在明代复...
- 李旭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