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军
-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53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脏机械瓣置换后的血栓形成因素及抗凝治疗被引量:1
- 2001年
- 心脏机械瓣置换后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机械瓣膜、置换部位、心脏自身因素(如房颤、心功能状态、心脏大小)等,抗凝治疗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对抗凝强度做适当调整。
- 李保军朱家麟
- 关键词:心瓣膜置换术机械瓣膜血栓形成抗凝治疗
- 351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 目的:总结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施行的351例婴儿先心脏病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死亡10例。术后随访289例随访时间1个月-6年,生长发育均明显改善,无其它并发症...
- 李保军盂东亮孙志刚柴文祥刘高峰钟后成蓝田张鹏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右肺动脉-左心房瘘1例
- 2005年
- 李保军谢家声吴志强孟东亮
- 关键词:右肺动脉右心室造影肺动脉造影心脏听诊PAO2晕厥史
- 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手术前后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发生率被引量:4
- 2001年
- 李保军王志农张宝仁梅举
-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 心脏机械瓣置换后不同强度抗凝对病人凝血激活的影响被引量:20
- 2002年
-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抗凝时 ,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病人的凝血激活状态。方法 将 16 2例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病人 ,根据抗凝强度 (INR)分成 4组 :A组 (<1 5 ) 2 5例 ;B组 (1 5~ <2 0 ) 4 4例 ;C组 (2 0~ <3 0 ) 6 1例 ;D组 (3 0~ <4 5 ) 32例。 2 0例正常成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各组血浆凝血酶原片段 1+2 (F1 + 2 )、D 二聚体浓度。结果 A、B、C、D和对照组F1 + 2 浓度分别为(2 4 8± 1 32 )、(1 2 3± 0 6 5 )、(0 81± 0 4 5 )、(0 73± 0 39)、(1 11± 0 35 )nmol L ;D 二聚体浓度分别为(0 4 5± 0 2 4 )、(0 30± 0 17)、(0 2 4± 0 10 )、(0 2 5± 0 11)、(0 2 1± 0 0 9)mg L。A组F1 + 2 和D -二聚体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B组F1 + 2 浓度与对照组无差异 (P >0 0 5 ) ,D 二聚体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C、D组F1 + 2 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C、D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C、D组D 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之间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INR 2 0~ 3 0的抗凝强度下 。
- 李保军朱家麟张宝仁梅举王志农
- 关键词:凝血酶原D-二聚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抗凝强度
- 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手术前后房颤和房扑发生率被引量:6
- 2001年
- 回顾性分析 1993~ 1999年 16 7例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房缺 )手术前后心房颤动 (房颤 )和心房扑动 (房扑 )发生率。据患者的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手术资料和术后 6个月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成人房缺的房颤发生率为 10 .5 % ,房扑发生率为 3.1% ;术后房颤持续的患者为 93.8% ,自然转窦律者为 6 .2 % ;房扑持续的患者为 33.3% ,自然转为窦律者为 6 6 .7%。术后房颤发生率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房扑发生率显著低于术前 (P <0 .0 1)。结果表明 ,房缺患者术后房颤自然转复率低 ,而房扑自然转复率较高。
- 李保军王志农张宝仁梅举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心房扑动手术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