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红岩

作品数:21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8篇语言文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语篇
  • 3篇多模态
  • 3篇多模态语篇
  • 3篇叙事
  • 3篇语法
  • 2篇英语
  • 2篇语法视角
  • 2篇元小说
  • 2篇视觉语法
  • 2篇现代主义
  • 2篇小说
  • 2篇后现代
  • 2篇后现代主义
  • 2篇二元对立
  • 2篇符号学
  • 1篇戴维·洛奇
  • 1篇等待戈多
  • 1篇电影
  • 1篇东方之星
  • 1篇多克特罗

机构

  • 21篇江苏科技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21篇张红岩
  • 2篇吴天乐
  • 2篇陈世丹
  • 2篇倪雪
  • 1篇王洁淼
  • 1篇李晓燕
  • 1篇王晓梅
  • 1篇孙俐俐
  • 1篇张玉平

传媒

  • 3篇镇江高专学报
  • 3篇江苏科技大学...
  • 3篇长春理工大学...
  • 2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艺术科技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华东船舶工业...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德州学院学报
  • 1篇海外英语
  • 1篇宿州学院学报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慈悲》中“家”的建构与解构
2019年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慈悲》借黑人女孩佛罗伦斯的成长故事,讲述了非裔美国人"无家可归"的经历,体现了他们对"家"的渴望。文章以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借助其理论的核心即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分析《慈悲》中"家"的从建构到解构的过程,认为其中体现了四种二元对立范畴即男性与女性、白人与非白人、基督教徒与异教徒、主人与仆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小说揭示了托尼·莫里森对理想家园的期待:它应是不同种族人的"家",而不是种族主义者的"家"。
张红岩张佳丽
关键词:《慈悲》解构主义二元对立
顺应论视角下广告语篇中的汉英语码转换
2014年
不同的目标受众要求广告设计者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而语码转换作为语言结构的一个侧面和一种语用策略,就是为了实现对广告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受众心理等方面的顺应,从而达到设计者的交际意图。从顺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广告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种现象及其在广告语言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全面地认识广告语言,对语言的变化发展研究有着添砖加瓦的作用。
吴天乐张红岩
关键词:语码转换顺应论
基于语料库的文体风格传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为例被引量:2
2017年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许多学者对其丰富的民俗文化翻译进行了研究。基于语料库对其文体风格翻译研究却不多见。自建语料库并选用文体学的解析方式,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对《呼兰河传》原著及葛浩文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葛浩文再现原著文体风格的翻译策略,揭示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内涵。
倪雪张红岩
关键词:呼兰河传文体风格语料库
浅谈距离表征中的语用元素
2010年
英语对距离表征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对话语双方的实际距离层面,而应透视出说话人和听话人与所指对象之间的抽象距离。语用抽象距离主要包括时间距离、情感距离及社会距离。转变时态可以改变时间距离,以拉近或凸显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指示词及人称代词的转变、间接引语或蕴含不同含义词语的使用均起到改变情感距离的效果,表达出不同的交际意图;人称代词的转变、礼貌用语、委婉语及不同语体的使用会改变社会距离,以达到实现交际的目的。
张红岩王洁淼
关键词:语用距离情感距离社会距离
拒绝理性——论《等待戈多》的后现代语义被引量:1
2009年
当理性变成了彻底的非理性,非理性便成为评判理性和真理的手段。后现代主义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运用反人物、反语言、反情节等手段,表现了西方现实生活的冷酷和荒凉。作者希望通过作品警示人们所处的时代。绝望并不是随着戏剧的结束就结束的一种表达,也不是一种目的。戈多是希望的象征,希望人们心中的"戈多"真的存在,并真的会来临。
张红岩孙俐俐
关键词:非理性《等待戈多》后现代主义
戴维·洛奇《小世界》中的语言游戏
2017年
《小世界》反映了作者戴维·洛奇对在以享乐主义为主要精气神的后工业化社会里,文人学者们学术行为堕落的忧虑与深思。小说通过大量的语言游戏揭露了学者们对光环、世俗名利、性情享受的追求早已超越了他们身份的界限。从语言能指的滑动、非连续性及歧义与悖论三个方面,探究《小世界》中的语言游戏,深刻揭示出语言与现实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后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认识。
张红岩庄洁
关键词:《小世界》语言游戏
符号的魅力——从能指理论看后现代主义电影《迷墙》被引量:1
2017年
雅克·拉康认为符号能指与所指具有不确定性和多重性。后现代主义消解颠覆了能指与所指二元对立的符号系统,削平了深度模式,具有独特的符号魅力。后现代主义电影《迷墙》中电影符号的能指与所指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展现其不确定性和多重性,甚至在能指与所指的分离中所指的意义也随之消失。各种漂浮不定的电影符号呈现了一个带有神经质色彩的破碎世界,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电影反主流价值体系、主体情感消解、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得该片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张红岩张玉平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电影《迷墙》
迷失在符号的世界——《公众的怒火》的符号学解读被引量:1
2018年
罗伯特·库弗的小说《公众的怒火》通过对美国真实的历史事件"罗森堡间谍案"的改写与虚构再现了美国当代社会的真实。现代符号学家皮尔斯就符号载体的属性,将符号分为性质符号(qualisign)、单一符号(sinsign)和法则符号(legisign)。以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为视角解读《公众的怒火》中的各种符号,可揭示后现代无序混乱的社会现实,使读者领略后现代作品中的符号魅力,从而为后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注入新的活力,也试图为皮尔斯符号理论的多元化解读注入新鲜血液。
张贞张红岩
关键词:符号学
浅谈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被引量:1
2004年
奥尼尔笔下的女性人物大都对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情及幸福的生活抱有美的渴望 ,然而她们的命运却都注定具有悲剧色彩 ,面对悲剧她们失望、痛苦、迷茫、挣扎 ,最终甚至以扭曲的心态结束生命。研究、探讨这些女性悲剧人物的命运 。
张红岩
关键词:女性人物悲剧
新闻语篇的话语建构解读——以中国媒体对“东方之星”和“岁月号”沉船事件报道为例
2016年
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关注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以"东方之星"和"岁月号"沉船事件为例,运用费尔克劳的话语三维模式,结合凡·戴克"肯定我方,否定他方"的社会认知理论对新闻报道进行基于语料库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可发现:话语策略不同,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观点也不同;新闻报道中隐含着媒体所属国的意识形态,藉此帮助公众提升新闻阅读的识别和批判能力,并提醒公众客观对待新闻报道。
张红岩倪雪
关键词:灾难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