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明壮

作品数:62 被引量:235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广西柳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医药卫生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6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5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5篇体层摄影
  • 14篇体层摄影术
  • 11篇动脉
  • 11篇X线
  • 10篇血管
  • 7篇肿瘤
  • 7篇X线计算
  • 7篇X线计算机
  • 7篇成像
  • 6篇多层螺旋CT
  • 6篇血管成像
  • 6篇CT
  • 5篇下肢
  • 4篇低剂量
  • 4篇血管造影
  • 4篇造影
  • 4篇造影术
  • 4篇图像
  • 4篇下肢动脉
  • 4篇肺动脉

机构

  • 55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柳州市人民医...
  • 2篇广西柳州钢铁...
  • 1篇广西科技大学
  • 1篇江阴市人民医...

作者

  • 56篇廖明壮
  • 20篇赵海波
  • 18篇龙腾河
  • 17篇罗焕江
  • 11篇韦建林
  • 11篇滕才钧
  • 9篇杨伟江
  • 8篇谢超贤
  • 7篇黎志文
  • 7篇宾怀有
  • 5篇郭兴
  • 5篇黄荣忠
  • 5篇崔惠勤
  • 4篇冯庆
  • 4篇潘忠诚
  • 4篇李儒
  • 3篇梁洪峰
  • 3篇李涛
  • 3篇李学东
  • 3篇董刚志

传媒

  • 6篇医疗卫生装备
  • 6篇右江民族医学...
  • 3篇广西医学
  • 3篇右江医学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北京生物医学...
  • 2篇医院管理论坛
  • 2篇柳州医学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2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辐射卫生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1
  • 8篇2010
  • 4篇2009
  • 10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十六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附3例报告)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评价十六层螺旋CT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漏诊。方法复习文献并回顾性分析3例APSD病例的临床经过及CT检查资料。结果 3例首次经彩超检查和MRI检查均未能明确诊断,经十六层CT多层面重建后清晰显示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大小、形态及分型。结论十六层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滕才钧廖明壮黎志文宾怀有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源CT 70与120 kV不同CARE Dose 4D预设值下图像质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双源CT不同管电压和CARE Dose 4D预设值下的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相关性,为低剂量扫描方案奠定基础。方法:使用西门子FLASH双源CT对水模进行图像采集。根据管电压分为A、B 2组,A组:管电压70 kV,B组:管电压120 k V。每组CARE Dose 4D预设值均为150、200、250、300、350和400 m As,其他参数不变。采用SPSS 18.0软件对CT值、图像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e,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s,CTDIvol)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A组中,不同预设值间CT值无统计学差异(F=0.832,P=0.537>0.05),CT值标准差具有统计学差异(F=6.115,P=0.001<0.05);在B组中,不同预设值间CT值无统计学差异(F=0.880,P=0.506>0.05),CT值标准差具有统计学差异(F=9.470,P=0.000<0.05)。在相同预设值150 mAs下,A组和B组间CT值和SN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CTDIvol和DLP是A组的4.4倍。结论:在相同的管电压下,随着CARE Dose 4D预设值增加,辐射剂量增大,噪声降低,图像质量提高;在相同的CARE Dose4D预设值下,70 k V下降低了辐射剂量,但与120 k V下图像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
赵海波罗焕江廖明壮龙腾河冯庆
关键词:CAREDOSE管电压图像质量
DR图像拼接技术在双下肢全长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DR图像拼接技术在双下肢全长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170例双下肢全长用DR图像拼接技术检查患者,通过对比术前、术后拼接影像图片,总结投照技术要点。结果:所有图像都能进行良好的无缝拼接,图像质量达到影像诊断要求,检查结果符合临床检查目的和要求。为临床提供满意可靠的术前、术后测量图片,并且为术后评估提供有力依据。结论:DR双下肢全长图像拼接技术在操作检查过程中,技术方法相对简单,但是它对于骨科下肢畸形矫正、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的术前计划以及术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能更好的为患者解除痛苦,值得医院推广。
陈武新龙腾河廖明壮赵海波罗焕江梁洪峰杨伟江谢超贤
关键词:DR图像拼接技术下肢全长
33例胆囊癌的CT诊断体会被引量:1
2005年
周卫国廖明壮胡克安
关键词:胆囊癌CT诊断病理证实CT表现误诊率癌患者
CT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探讨
2005年
刘德新廖明壮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CT表现小儿回顾性分析诊治不当发病率
腮腺Warthin瘤的CT贴边血管征再认识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柳州市工人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17个肿块的CT平扫+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17个肿块的形态、分布、密度、边界及强化模式符合相关文献报道,13个病灶增强后出现贴边血管征,血管主要来自耳后动脉及颞浅动脉分支,其中8个病灶耳后动脉向前移位走行于肿块前缘,3个病灶颞浅动脉分支向前移位走行于肿块前缘而耳后动脉走行正常,1个病灶耳后动脉向上移位走行于肿块上缘而颞浅动脉分支走行正常,1个病灶耳后动脉及颞浅动脉分支走行未见异常。结论腮腺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显示腮腺Wartin瘤的贴边血管征有一定的特征性。
李儒廖明壮郭兴
关键词:腮腺腺淋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老年性脑梗塞中应用的研究
罗焕江赵海波龙腾河廖明壮崔惠勤李学东潘忠诚杨伟江藤才钧韦建林黄荣忠董刚志
课题来源与背景:该课题《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部检查中应用的研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桂科计字〔2007〕19号文件下达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编号:桂科攻09320030。该课题旨在为老年性颅脑CT...
关键词:
关键词:脑梗塞
冠状动脉支架材料类型与置入后的效果评价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有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降解支架以及新型支架如放射性血管支架、静脉覆盖支架和基因支架等多种。如何选择适宜的支架,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目的:阐述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应用进展,并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治疗效果。方法:作者以"冠状动脉内支架,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降解支架,心血管新型支架,凝血系统,炎症反应"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通信(CNKI:2002/2010)中,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排除Meta分析及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27篇文献,从冠状动脉支架的种类、研究进展及其生物相容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凝血系统的变化,以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炎症反应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①不论是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以及新型支架,其支架材料的改进更新均以改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性能为目标。②心血管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是一个复杂的连锁过程,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是评定生物相容性的两项基本内容。③利用有限元分析心血管支架材料的力学特性可为未来支架的优化设计提供有益的帮助。结论:现行的心血管支架尚未完全解决生物相容性问题,理想的心血管支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开发与研究。
龙腾河廖明壮罗焕江董刚志
关键词:冠状动脉内支架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凝血系统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可行性。方法对25例临床拟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曲面重建(CPR)及仿真内窥镜(CTVE)进行重建分析方法进行。结果全部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均获得成功,其中腹主动脉狭窄2例;髂动脉狭窄5例,闭塞1例;股动脉狭窄7例,闭塞3例;小腿动脉狭窄6例,闭塞1例。全部患肢均存在股动脉以下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利用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全面地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这是一种安全、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
廖明壮赵海波滕才钧龙腾河黄荣忠
关键词:16层螺旋CT体层摄影术下肢血管动脉硬化闭塞症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首次CT平扫征象探讨
2005年
目的对超急性期脑梗死首次CT检查时间与CT征象出现率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其对诊断正确率的影响及临床应对措施。方法通过对临床追踪证实的6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首次CT扫描时间按照发病后2小时之内,2~4小时,4~6小时分组,分别观察CT征象的变化及出现率。结果发病后6小时内不同时间段首次CT检查时间与低密度征、脑肿胀征的出现率密切相关,统计学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从发病时间到首次CT检查时间越长,CT征像越明显,出现率越高。结论脑梗死发病早期CT征象不明确时,在短时间内(发病后6小时内)复查CT,可以明显提高低密度征,脑肿胀征的阳性率,仍可以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治疗依据。
崔惠勤佘军红廖明壮黄智江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脑梗死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