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
- 作品数:49 被引量:500H指数:13
-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辽东山区1960-2015年降水极值特征被引量:4
- 2017年
- 基于辽东山区11个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选取日最大降水量为指标,采用EOF分解、SYM8小波分析、最优概率分布模型拟合等方法,研究了辽东山区56年来降水极值的时空变化特征,计算了不同重现期的降水极值。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极值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分布型、南北和中部相反分布型、山脉中部和两侧相反分布型,各空间型的时间系数年际震荡较大;全区域降水极值在1983年之前缓慢减少,其后趋于稳定,存在明显的11年和20年左右周期变化;南北部和中部降水极值的差值变化存在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表现为11年和17年左右的震荡周期;山脉中部和两侧降水极值的差值在1984年之前趋于稳定,其后缓慢减少,以10年左右变化周期最明显;11个气象站中,6个站的降水极值用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最佳,3个站的降水极值用Pearson-Ⅲ型分布拟合最佳,其他2个站分别用Gumble和Weibull分布拟合最佳;不同重现期的辽东山区降水理论极值各地差异较大,表现为南部极值普遍高于北部。
- 李秀芬王平华刘江金磊肇同斌孙英杰彭峰潘宇弘
- 关键词:降水极值概率分布重现期
- 有效微生物群在玉米生产中作用机理研究被引量:14
- 1999年
- 有效微生物群(EM)对萌发种子中酶活性有较大影响。除EM原液外,各种浓度的EM稀释液浸种都能不同程度提高a-淀粉酶活性和CAT活性。叶面喷施EM能显著提高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及干旱条件下SOD和CAT活性,具有促生长和抗旱作用。EM还能加速有机质分解。
- 任大明王术刘江金钟华戴俊英李素艳
- 关键词:有效微生物群玉米
- 辽东山区次生林林窗内秋季最低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4
- 2016年
- 为探讨辽东山区次生林林窗内早霜冻的变化规律,对秋季不同坡向林窗内最低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不同坡向林窗内的最低气温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9月以东北坡最高(-4.61℃),10月以西北坡为最高(-7.24℃);土壤下层5 cm深处最低温度在各坡向林窗间差异不显著(P>0.05),9月和10月的最低值分别出现在西北坡(4.87℃)和东南坡(2.05℃)林窗内。各林窗内最低气温和5 cm深处土壤最低温度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不对称性的随时间动态变化,且高值区均出现在林窗边缘。秋季前期(9月28日之前),东北坡和西北坡林窗内的最低气温要高于东南坡,后期则以西北坡最高,东北坡最低;各坡向均第一次降低到0℃以下,且坡向间两两温度差值大于前期。与最低气温相比,土壤下层5 cm深处最低温度明显偏高,变化幅度也小,但其逐日变化规律与最低气温相同。由此说明,不同坡向林窗内最低温度的位置、强度随时间不同而存在差异,从而构成了区域内因低温霜冻造成的受害程度的不同,最终影响到森林的更新。
- 祝成瑶王一李秀芬刘江张金鑫王涛
- 关键词:次生林林窗最低温度
-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大豆关键生育时期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9
- 2022年
- 以“辽豆15”为试材,在开花期和鼓粒期设置轻度干旱(土壤相对湿度65%±5%)和重度干旱(土壤相对湿度50%±5%)以及对照(土壤相对湿度80%±5%)处理,开展大豆干旱及复水控制试验。干旱处理持续7d、14d和21d,并在胁迫结束后进行复水,复水水平与对照处理一致。达到胁迫时间当日和复水后第7天取大豆倒三叶叶片,测定叶片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研究干旱胁迫对以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复水后补偿效应。结果表明:开花期,轻度干旱和重度干旱胁迫均使叶片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以及POD活性显著升高,轻度干旱胁迫使SOD活性显著升高。鼓粒期,大豆受干旱胁迫影响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SOD活性显著升高,但POD活性显著降低。复水对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均出现补偿效应,但对POD补偿效应不明显。由此可见,干旱会对大豆叶片造成过氧化伤害,主要表现在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提高,同时复水可使大豆叶片由干旱造成的过氧化伤害得到缓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补偿效应。
- 刘江李明倩常峻菲程溪晗王立为刘青高西宁
- 关键词:大豆干旱胁迫复水生理生化指标
- 有效微生物群对玉米植株生长与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0
- 1999年
- 有效生物群(EM)处理促进了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使苗期与孕穗期的植株高于对照,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也不所增加;从根系活力和植株代谢能力来看,EM 处理具有刺激生长,促进发育,协调生理机能的作用。
- 张烈戴俊英刘江任大明金忠华顾宜晴丁秀华
- 关键词:有效微生物群玉米代谢
- 热平衡与玉米高产高效关系的分析研究被引量:4
- 1996年
- 本研究于1993年采用掖单13玉米和克山白马铃薯,间套种与清种(CK);1994年用掖单13玉米品种分52500、60000、67500株/公顷3个处理。在主要发育期观测玉米冠层热平衡方程中净辐射(Rn)、土壤热通量(G)、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的变化特点,及其对玉米干生物量和产量、效益等的影响。热平衡方程中各分量随栽培方式、密度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 王秉昆刘江戴俊英姚运生丁希武
- 关键词:玉米高产高效净辐射潜热通量
- 沈阳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死亡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被引量:8
- 2009年
- 利用2002—2006年沈阳市逐日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病例和同期逐日地面气象资料,分析气象条件对沈阳市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死亡数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各个季节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是气压和气温,而春季相对湿度、夏季降水与死亡数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为评价气象要素的综合作用,应用逐步聚类法,定性地给出了各个季节高发的天气类型,在同一季节内,不同性别高发的天气类型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条件和生活习惯有关。研究结果可为疾病的气象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 王艳华任传友刘江吕艺李恂张菁
- 关键词:气象条件急性心肌梗塞逐步聚类
- 60年来中国农业干旱时空演替规律研究被引量:25
- 2011年
-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干旱发生越来越频繁,总结我国农业干旱发生的时空演替规律对于指导我国农业抗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近60年来农业干旱受灾、成灾、绝收面积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农业干旱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近60年来我国干旱的发生整体呈上升趋势;6大耕作区中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旱面积占全国干旱受旱面积的69%,为全国的重旱区.全国各省份对干旱的承受能力与各地区经济发展之间有一定关系.
- 陈方藻刘江李茂松
- 关键词:农业灾害干旱
- 水稻碾磨品质稳定性及基因型×环境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 2008年
- 基于AMMI模型,研究了辽宁省25个水稻品种碾磨品质的稳定性,并对基因型×环境(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在不同试点间、品种间及G×E互作间差异极显著;糙米率稳定性高的品种有V12(花粳49)、V3(辽粳294)和V4(0163)等,整精米率稳定性高的品种有V3、V1(仙S38)和V18(LDC248)等。糙米率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表明:品种V15(沈农9810)、V19(雨田301)和V7(桥201-2)分别对低温和高温的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整精米率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表明品种V22(营9207)对较高温度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品种V11(0157)对相对低温和少雨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而品种V15(Shenong9810)和V16(龙盘5号)分别适应相对少雨和多雨的环境。
- 李秀芬贾燕邓媛刘江姜秀英沈枫
- 关键词:水稻碾磨品质稳定性分析基因型×环境互作气候因子
- 城市化对北京气象站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被引量:39
- 2011年
- 利用5个乡村气象站和北京气象站(简称北京站)1960~2008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比较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和乡村极端气温指数年、季节的时间变化以及城市化对北京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08年北京站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和平均日较差均显著减少,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显著上升,这些指数的趋势变化全部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霜冻日数、冷夜日数、暖夜日数、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等与最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比冷昼日数、暖昼日数、平均最高气温等基于最高气温记录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更明显;城市化因素已致使北京站1960~2008年期间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和平均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少,暖夜日数和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增加,这些与最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其城市化影响都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在北京站的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和平均气温日较差长期减少趋势中,城市化影响分别达到-5.78 d/10a、-17.83 d/10a和-0.73℃/10a,而在北京站暖夜日数和平均最低气温增加趋势中,城市化影响分别为14.76 d/10a和0.70 ℃/10a.在所有与最低气温有关的年平均极端气温指数的趋势变化中,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均达到100%,即观测到的趋势变化完全是由城市化因素造成的.城市化致使四季北京站冷夜日数、平均气温日较差均显著减少,暖夜日数、平均最低气温均显著增加,其中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在冬季最大,暖夜日数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在夏季最显著.
- 张雷任国玉刘江周雅清任玉玉张爱英冯亚文
- 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极端气温指数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