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珍
- 作品数:31 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整合营销传播的内涵及优势被引量:4
- 2006年
-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舒尔兹等人1992年提出并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营销理论研究者、企业管理者广泛认同的一种营销思想,在当前传播中占有的优势地位。
- 刘宝珍
- 试论新闻媒体传播的分众化倾向被引量:1
- 2006年
- 细分受众,确定自己的定位目标,针对不同的受众展开不同的宣传,已成为当今媒体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途径,媒体宣传的分众化趋势也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走向。国内外有许多报刊和其他媒体在分众化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成功经验。
- 刘宝珍
- 关键词:分众化
- 站在传统的肩膀上飞翔——问题报告文学对传统报告文学批判意识的继承与改革被引量:2
- 2007年
- "针砭时弊、揭露问题、干预生活"这是我国报告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大胆追求的责任意识,80年代中晚期出现的问题报告文学不仅继承了这一光辉传统,而且还站在传统报告文学的肩膀上为实现报告文学的批判功能做出了自己的大胆尝试和锐意改革。
- 刘宝珍
- 关键词:忧惠意识
- 《生活日报》社论的榜样力量
- 2008年
- 《生活日报》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1936年6月7日在香港创办的,它是一份高举抗日救亡大旗。积极促进“民族解放的人民阵线之建立”的进步报刊。
- 刘宝珍
- 关键词:《生活日报》榜样力量社论抗日救亡邹韬奋出版家
- 《大公报》对吕碧城“晚清启蒙女性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基于对报人英敛之与吕碧城的社会关系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大公报》从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刊至今日继续在香港出版已有113年的发展史,堪称中国报界最长寿之星。当今的报界及学术界对《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知者甚多,但对"《大公报》第一任女编辑"吕碧城却知者甚少。然"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却是20世纪初中国报界、文界、女界及整个社交界的一大奇观。成就吕碧城由一个"香阁闺秀"成功转型为"晚清启蒙女性形象"的正是英敛之与《大公报》。英敛之与《大公报》对吕碧城的成功"打造"为后世报业"对社会精英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做出了范式与表率,而英敛之与吕碧城间的"缘"与"怨"则论证了"双性和谐共进"氛围的营造对于"人类发展与构建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 刘宝珍张帅
- 关键词:英敛之《大公报》
- 问题报告文学产生的时代原因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本文要阐述的是问题报告文学诞生的时代原因。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问题报告文学的诞生起了政治上的向导作用;二是参照系的突然全球化为问题报告文学的大量出现作了思想上的牵引;三是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和学术空气对问题报告文学起了护航保驾的作用;四是艰难的生存环境和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为问题报告文学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 刘宝珍
- 关键词:问题报告文学文学研究
- 中国近代四大民营报纸精品副刊特色论析
- 2006年
- 本文主要论析了中国近代史上《申报》、《世界日报》、《新民报》和《文汇报》这四大民营报纸在开办报纸副刊方面的特色和成功之处,目的在于对现实中的报纸在开办副刊方面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 刘宝珍
- 关键词:世界日报文汇报
- 问题报告文学真实性透视
- 2009年
- 纵观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问题报告文学作品,可见其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整体真实观,二是把真实的基点定在对民族生存状态和时代精神气质的关注上,三是在客观表现真实的基础上追求科学和理性。对此研究,对当下问题报告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 刘宝珍
- 新记《大公报》特色综论被引量:1
- 2014年
- 《大公报》是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民营报纸之一,由英敛之1902年创办于天津,至今仍在香港刊行,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1]。1941年,《大公报》成为第一份获得美国"密苏里荣誉奖章"的亚洲报纸,这代表了《大公报》的世界地位。在《大公报》112年的发展历史中,新记《大公报》即从1926至1949年应属于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波澜壮阔的23年的斗争岁月里,《大公报》有许多办报特色值得后世继承与学习,尤其是在人才的选用与发现上,社评、副刊以及专栏的创办上给后世报界从业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 刘宝珍
- 关键词:新记《大公报》综论
- 论高校管理的激励机制被引量:22
- 2004年
- 在高等学校的整体管理中,为了充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必须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实施有效的激励运作。激励的实质就是适当地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需要是人们行动的动机与动力,是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的内驱力。但高校过去的激励运作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质轻精神、重外部轻内部、重学历轻能力等。这无疑有碍于高等学校与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因而,必须确立具备指导性和制约性的激励原则,如合理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差别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等,以保证高校激励机制的健全与正常运转。
- 刘宝珍
- 关键词:高校管理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