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全全

作品数:11 被引量:118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土壤
  • 7篇旱作
  • 5篇农田
  • 5篇黄土高原
  • 4篇有机碳
  • 4篇旱作农田
  • 3篇冬小麦
  • 3篇土壤团聚体
  • 3篇团聚体
  • 3篇小麦
  • 3篇秸秆
  • 3篇秸秆覆盖
  • 3篇降水
  • 2篇地膜
  • 2篇地膜覆盖
  • 2篇水分
  • 2篇碳库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土壤有机

机构

  • 11篇西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湖北文理学院

作者

  • 11篇刘全全
  • 9篇王俊
  • 6篇刘文兆
  • 4篇陈荣荣
  • 4篇付鑫
  • 3篇李蓉蓉
  • 2篇胡胜
  • 2篇邱海军
  • 2篇曹明明
  • 1篇刘闻
  • 1篇张天琪
  • 1篇刘琪
  • 1篇李苒
  • 1篇李婷
  • 1篇张中旺

传媒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覆盖方式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目的]本文借助冬小麦覆盖种植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和地膜覆盖对旱作冬小麦田土壤团聚体性质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探讨土壤固碳机理,优化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耕作措施,实现土壤固碳减排、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覆盖试验...
付鑫王俊刘全全李蓉蓉
关键词:秸秆覆盖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旱作农田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依据黄土旱塬区黑垆土上中国科学院长武站4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旱塬区不同降雨年型秸秆和地膜覆盖对麦田土壤水分、作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计5个处理:冬小麦种植期间无覆盖处理(CK)、全年覆盖秸秆9000...
刘全全王俊陈荣荣刘文兆Upendra M. Sainju
关键词:冬小麦旱作农田水分利用效率
人工模拟降水条件下旱作农田土壤“Birch效应”及其响应机制被引量:18
2016年
降水事件引起干土复湿刺激土壤CO_2,脉冲释放的现象被称为"Birch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水刺激土壤"底物供给"增加或引起土壤"微生物胁迫"所致。为深入了解土壤"Birch效应"对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过程及内在机制,在冬小麦拔节期和夏闲期分别进行了不同降水量(1-32 mm)人工模拟降水实验,系统观测了降水后0-72 h土壤呼吸及土壤碳组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随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强,1-16 mm降水土壤呼吸峰值出现在降水后4h,而32 mm降水土壤呼吸峰值出现时间滞后了4 h。与较小降水量相比,较大的降水量能增加土壤呼吸但会推迟土壤呼吸峰值出现时间。土壤呼吸速率峰值(SRP)与降水量(P)呈幂相关(拔节期:SR-P=0.97P^(0.09),R^2=0.5,P<0.05;夏闲期:SR-P=1.07P^(0.09),R^2=0.98,P<0.01)。降水后72h累积CO_2释放量(CO_2-P)与降水量呈线性相关(拔节期:CO_2-P=0.03P+5.99,R^2=0.58,P<0.05;夏闲期:CO_2-P=0.11P+6.04,R^2=0.86,P<0.0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和降水量之间存在二次曲线关系(拔节期:Q_(10)=-0.007P^2+0.2P+0.7,R^2=0.32,R^2<0.05;夏闲期:Q_(10)=-0.01P^2+0.3P+0.2,R^2=0.86,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冬小麦拔节期所有降水量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微生物量碳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指示土壤"Birch效应"是由"微生物胁迫"所致。而在夏闲期,当降水量小于8 mm时土壤呼吸与微生物量碳相关性显著,即以微生物胁迫机制占主导;8 mm降水处理下土壤呼吸与氯仿熏蒸-K_2SO_4提取态有机碳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指示则为两种机制共同起作用,而当降水量大于16 mm时,土壤呼吸主要与可提取态有机碳显著相关,"Birch"效应转为以底物供给机制占主导。与夏闲期相比,冬小麦拔节期作物生长会削弱"Birch效应",并改变其响应机制。
陈荣荣刘全全王俊刘文兆Upendra M. Sainju
关键词:土壤呼吸
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土壤CH_4通量对人工降水的短期响应被引量:7
2015年
为了解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CH4排放对不同降水事件的短期响应过程,分别在冬小麦拔节期和夏闲期进行了人工模拟降水试验,对1-32 mm不同降水量模拟降水后0-72 h土壤CH4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模拟降水后旱作农田土壤CH4排放通量变化特征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低降水量(1、3和8 mm)处理为波动变化,高降水量(16和32 mm)处理呈单峰型变化.降水后72 h土壤CH4累积通量(CH4-C)与降水量(P)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冬小麦拔节期:CH4-C=2.45P-6.09,R2=0.92,P〈0.01;夏闲期:CH4-C=2.43P-4.73,R2=0.91,P〈0.01).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H4通量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相关,而与土壤温度不相关.少量降水(1-8 mm)可以在短期内促进旱作农田土壤对CH4的吸收,加强土壤作为大气CH4汇的强度,然而这种促进作用也会随降水量的增大和降水的下渗而削弱.较大降水(≥16 mm)可以刺激土壤产甲烷菌活性促进CH4释放,在短期内使旱作农田土壤由单一的汇功能转变为汇源双重功能.
刘全全王俊陈荣荣刘文兆Upendra M.Sainju
关键词:旱作农田人工降水
基于InVEST模型的小流域沉积物保留生态效益评估——以陕西省营盘山库区为例被引量:7
2015年
沉积物保留是保证生态系统健康运转所必需的基础功能之一。准确计算流域沉积物的保留量,开展水土保持效益评估,对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及水库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陕西省黄河支流无定河源头营盘山库区为例,基于Arc GIS10平台,运用In VEST的沉积物保留模型,定量估算了2013年营盘山库区沉积物保留量及2013-2070年内沉积物保留价值,同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沉积物保留功能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营盘山库区的沉积物保留总量为493.43万t;2013-2070年流域的沉积物保留总价值达到1.29亿元;库区东西侧沉积物保留价值差别很大,这与流域内部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生态系统类型、植被覆盖情况、土壤理化性质、气候等因子密切相关,前4个因子起主导作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沉积物保留功能重要性依次为稀疏草地>稀疏灌木林>旱地>落叶阔叶林>水域>居民地>裸地。
胡胜曹明明张天琪邱海军刘琪刘闻李苒刘全全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黄土高原
地表覆盖对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21
2014年
基于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实验站2008年开始田间定位试验资料,分析研究秸秆覆盖与地膜覆盖对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试验包括5个处理:对照不覆盖(CK)、作物生育期9000 kg ·hm-2秸秆覆盖(M1)、作物生育期4500 kg·hm-2秸秆覆盖(M2)、夏闲秸秆覆盖(SF)、作物生育期地膜覆盖(PM)。2010(干旱年)、2012(丰水年)两次测定结果表明:0~30 cm土层平均,与CK相比,2012年土壤有机碳(SOC)含量M1处理提高了7.4%,潜在矿化碳(PCM)含量M1、M2、SF处理分别提高了37.8%、23.9%、7.2%,微生物量碳(MBC)含量M1和M2处理分别提高了59.9%和42.3%,碳库管理指数(CMI)M1、M2、SF 处理分别提高了53.1%、35.6%、13.9%;2010年M1处理CMI较CK提高了16.1%(P<0.05),其余处理土壤有机碳各指标与CK差异两年均不显著。不同覆盖方式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各项指标影响较大,随土层加深影响减弱,其中秸秆覆盖4年后碳库管理指数均有显著提高。两种活性有机碳的相对含量与其各自绝对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且有机碳各指标间显著相关。综合来看,高量秸秆覆盖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地膜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积累影响不大。
梁贻仓王俊刘全全刘文兆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地表覆盖碳库管理指数黄土高原
不同覆盖措施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N_2O通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为研究秸秆和地膜覆盖条件下旱作冬小麦田N_2O通量变化及水热状况,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冬小麦种植期间无覆盖处理(CK)、地膜覆盖处理(PM)、全年覆盖秸秆处理4 500 kg·hm^(-2)(M4500)和全年覆盖秸秆9 000 kg·hm^(-2)处理(M9000)土壤N_2O排放通量,并同步测定了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气温。研究表明:CK、PM、M4500和M9000处理生育期内N_2O通量范围分别为17.24~321.86、19.03~388.00、21.57~344.53μg·m-2·h-1和24.77~348.42μg·m-2·h-1,生育期内N_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10.64、146.48、131.31μg·m-2·h-1和142.26μg·m-2·h-1,与CK相比,PM、M4500和M9000处理N_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提高了32.29%、18.68%和28.57%,其中,PM和M9000处理与CK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PM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7.25 kg·hm^(-2))较CK处理(5.18 kg·hm^(-2))提高了40%(P<0.05),秸秆覆盖处理M4500(6.30kg·hm^(-2))和M9000(7.17 kg·hm^(-2))N_2O累积排放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23%和38%(P<0.05),PM和M9000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M4500,PM和M9000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覆盖条件下生育期N_2O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小麦生长季始末期较高中期较低,N_2O排放受降水影响明显。生育期N_2O累积通量主要源于冬小麦拔节期至收获期,PM、M4500和M9000处理拔节期至收获期N_2O排放量分别占整个生育期的41%、40%和43%,均高于CK(38%)处理。土壤温度变化可以解释69%~76%土壤N_2O通量变化,土壤水分仅解释了37%~51%的土壤N_2O通量变化。回归分析表明无覆盖时,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N_2O排放的关键因子,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N_2O排放的关键因子。覆盖秸秆4 500 kg·hm^(-2)是黄土旱塬区较为适宜的冬小麦栽培模式。
刘全全王俊付鑫刘文兆Upendra M.Sainju
关键词:旱作农田N2O通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
秸秆和地膜覆盖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24
2016年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条件下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状况。试验设无覆盖(CK)、秸秆覆盖(SM)和地膜覆盖(PM)3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PM处理提高了0~10 cm土层中〉0.25 mm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SM处理提高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且降低了团聚体的破坏率;SM和PM处理均提高了0~1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值。在各土层,〈0.25 mm粒径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各粒径团聚体中最低。SM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总有机碳和土壤团聚体各粒径有机碳含量(0.5~0.25 mm粒径除外),PM处理较CK处理10~20 cm和20~40 cm土层总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有降低趋势。在各土层中,土壤有机碳主要储存在水稳性大团聚体中。SM处理较CK处理提高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大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PM处理作用不显著。总体而言,秸秆覆盖对改善土壤结构及提高固碳作用均具有明显的效果,地膜覆盖仅对土壤团聚体的团聚有促进作用。
付鑫王俊刘全全李蓉蓉
关键词: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基于AHP和GIS的陕西省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被引量:18
2014年
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河流、植被、降雨量和人类活动7个一级指标,以及工程地质岩组、地震密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坡度、坡向、河流、植被覆盖度、年降水量和公路9个二级指标,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得到陕西省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区划图。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可以划分为不危险区、低危险区、中危险区和高危险区4个等级,其中不危险区面积39766.99km^2,低危险区面积74284.39km^2,中危险区面积63636.89km^2,高危险区面积27652.87km^2,所占比例分别为19.37%,36.18%,30.99%和13.47%;2)危险性等级自北而南逐渐增加,陕北黄土高原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中低危险为主,关中渭河平原整体危险性较小,陕南秦巴山地高危区面积最大,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陕南秦巴山地和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尤其是秦巴山地,需要重点防控;3)危险区空间分布具有相对集中性和局地差异性的特点;4)所选取灾害点样本的分布与危险性等级区划具有一致性,86.62%的灾害点落在危险区内,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达到了预期的区划效果。
胡胜曹明明李婷邱海军张中旺刘全全包玉斌
关键词:AHPGIS
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CO2释放对降水频率变化的响应
干旱地区降水事件会刺激土壤微生物活动,引起CO2 脉冲释放,即“Birch 效应”,然而其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响应过程及其内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了夏季休闲期不同降水频率对土壤CO2 通...
王俊刘全全陈荣荣刘文兆Upendra M.Sainju
关键词:土壤碳库CO2通量旱作农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