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佟敏

作品数:12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腰椎
  • 4篇椎间盘
  • 3篇腰椎间盘
  • 3篇疗效
  • 3篇脊柱
  • 3篇脊柱炎
  • 3篇布鲁氏菌
  • 2篇性病
  • 2篇胸腰椎
  • 2篇胸腰椎骨折
  • 2篇腰椎骨折
  • 2篇腰椎椎间
  • 2篇腰椎椎间融合
  • 2篇腰椎椎间融合...
  • 2篇融合术
  • 2篇退变
  • 2篇退行性
  • 2篇退行性病变
  • 2篇椎骨
  • 2篇椎间孔

机构

  • 12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作者

  • 12篇佟敏
  • 12篇黄异飞
  • 6篇董振宇
  • 5篇杨涛
  • 5篇胡炜
  • 4篇张斌
  • 4篇王荣
  • 3篇刘岩路
  • 2篇吴彦生
  • 2篇李建江
  • 1篇熊伟
  • 1篇刘伟
  • 1篇王洪波
  • 1篇亚生江·阿卜...
  • 1篇王筠

传媒

  • 3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北京医学
  • 1篇新疆医学
  • 1篇新疆中医药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斜外侧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 布鲁氏菌脊柱炎的疗效对比研究
2025年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布鲁氏菌脊柱炎(Brucella spondylitis,B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脊柱二科收治的41例B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OLIF组17例,MIS-TLIF组2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以及炎症指标的差异。结果与MIS-TLIF组相比,OLIF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低,术后3天内VAS评分显著降低,术后腰椎前凸角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bility index,ODI)、术后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OLIF治疗BS的创伤小、出血少,可以较好的保留腰椎骨性结构,促进腰椎前凸的恢复,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张斌李世达张思平董振宇董振宇佟敏王荣佟敏
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减压术治疗 腰椎布鲁氏菌脊柱炎的短期临床疗效研究
2025年
目的研究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减压术治疗腰椎布鲁氏菌脊柱炎(Lumbar brucella spondylitis,LB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脊柱二科收治的接受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减压术治疗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纳入患者性别、年龄、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指标,分析并比较术前、术后1周、3月、6月、12月腰部和下肢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之间的差异,比较术前、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节段性LLA以及腰椎局部病灶变化情况的差异。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腰背部VAS评分、下肢VAS评分、ODI指数、ESR和CRP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下肢VAS评分、ODI指数、ESR和CRP水平均降低,术后12个月患者腰背部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术后12个月患者腰背部VAS评分、下肢VAS评分及ODI指数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患者LLA增加,椎间隙炎性灶范围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减压术能够显著缓解腰部及下肢疼痛,恢复腰椎功能及生理曲度,促进炎性吸收,是治疗早期稳定性LBS的有效微创术式。
佟敏亚生江·阿卜都热西提+亚生江·阿卜都热西提张思平董振宇董振宇王荣张斌黄异飞
布鲁氏菌脊柱炎防治与“同一健康”理念的研究进展
2025年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其中布鲁氏菌脊柱炎(Brucellosis Spondylitis,BS)是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一种严重的脊柱感染性疾病,对全球患者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探讨BS的有效防治措施至关重要,而了解BS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是对其进行有效防治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就BS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其防治措施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并探究“同一健康”理念在BS的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为BS的防治提供参考。
黄异飞张斌张斌张思平董振宇胡炜董振宇陆家海
关键词:脊柱
椎间盘退变的MRI与病理学研究
2016年
目的研究并对比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MR1表现和病理学改变。方法选择15具新鲜尸体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总共有33个腰椎间盘,对这15具标本进行MRI检查,并对33个腰椎间盘标本进行病理大切片,切片层面共89层,对病理诊断表现和MR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3个腰椎间盘标本均出现纤维环退行性病变,有21个腰椎间盘标本在T2W1显像中呈带状高信号;病理可见有21个腰椎间盘髓核内有坏死的细胞碎渣残留,T2W1加权像中显示为斑点状低信号,病理可见23个内折纤维环和19个外折纤维环,内折纤维环表现为内突向折曲低信号,外折纤维环表现为折角低信号;病理可见有2个椎间盘中的纤维环内有大裂隙,T2Wl加权像中有低信号;病理可见有7个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其纤维组织生长快速且呈分支状,T2W1加权像中显示为低信号。结论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进行MRI检查,能够有效提高其确诊率,为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胡炜王洪波王筠朗毅佟敏黄异飞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MRI病理
间歇性充气加压联合不同温度热疗对下肢血液循环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IPC)联合不同温度热疗对下肢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 对3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行左股骨上端髋部模拟手术以建立血液高凝状态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分为45℃组(IPC联合45℃热疗)、42℃组(IPC联合42℃热疗)和40℃组(IPC联合40℃热疗),每组10只。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5、10 min完成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结果 (1)血液峰值流速、平均流速以及血流量:3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且随温度降低逐渐降低(P<0.01);治疗后1 min, 45℃组>42℃组>40℃组(P<0.01);治疗后5 min,血液峰值流速45℃组>42℃组>40℃组(P<0.01),平均流速、血流量45℃组与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均显著高于40℃组(P<0.01);治疗后10 min, 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率:治疗后1 min, 3组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45℃组>42℃组>40℃组(P<0.01);治疗后5 min, 45℃组和42℃组仍高于治疗前(P<0.01),40℃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 min, 3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10 min, 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全范围内的温度越高,IPC联合热疗的作用越强,血管扩张越显著,血液流速越快,下肢血液循环改善越显著。
佟敏张思平马鹏程刘伟刘伟杨涛杨涛黄异飞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温度热疗血流动力学
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引发腰腿痛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本院收治腰椎椎间孔处狭窄的患者30例,均选择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前及末次随访评分的比较所有患者术中即感觉症状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8.13±1.21)分减少至(2.81±1.49)分,JOA评分由术前(10.77±4.21)分升高至(26.30±3.55)分。结论 TESSYS技术治疗腰椎椎间孔处狭窄,有安全性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等优点。
李建江佟敏艾克拜尔.艾拜也都拉黄异飞吴彦生刘岩路
椎间盘微环境下椎间盘源性干细胞和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的活性
2020年
背景:椎间盘微环境对干细胞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拟通过微环境调节作用来实现不依赖种子细胞的椎间盘组织修复。目的:探讨椎间盘微环境下椎间盘源性干细胞和髓核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差异。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0只,按照解剖区分离椎间盘骨组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后进行体外培养椎间盘源性干细胞;分离髓核组织,采用酶消化法体外培养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将获得的椎间盘源性干细胞和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进行正常条件、椎间盘微环境条件下培养扩增,培养第1-6天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培养第1,3,6天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29阳性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在不同环境的培养条件下,椎间盘源性干细胞和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情况呈相反趋势。在正常培养条件下,椎间盘源性干细胞和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呈增殖状态,第4-6天为对数增殖期,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椎间盘微环境条件下,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低于椎间盘源性干细胞,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椎间盘微环境条件下培养第3,6天,椎间盘源性干细胞表面CD29阳性抗原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表明,在椎间盘微环境条件下,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和椎间盘源性干细胞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椎间盘源性干细胞较髓核间充质干细胞保留更多的细胞活性。
胡炜佟敏杨涛熊伟黄异飞
关键词:椎间盘CD29
经皮跨伤椎与经伤椎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力学性能比较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分析比较经皮跨伤椎与经伤椎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力学性能。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35例,依据患者意愿,采用经皮跨伤椎或经伤椎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并分为A组(17例)、B组(18例)。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力学性能指标:后凸Cobb角、骨折椎前缘高度比,术前、末次随访的临床效果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比较,B组的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切口也较长(P<0.05);两组手术后的后凸Cobb角和骨折椎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前与术后1周两组的力学性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组的力学性能优于A组(P<0.05);至末次随访,两组的VAS评分、ODI均下降(P<0.05),其中B组低于A组;此外A组VAS评分差值及ODI差值较B组低(P<0.05)。两组术后均无切口感染或钉棒松动、断裂及脱落情况,A组术后有1例患者邻近椎体骨折。结论经伤椎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较以皮跨伤椎长,失血量多,但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为患者胸腰椎提供持续稳定的力学性能。
王荣刘岩路佟敏杨涛刘俊峰黄异飞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疗效力学性能
双切口椎弓根螺钉置入可有效恢复胸腰椎骨折后的伤椎高度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研究表明后路椎弓根螺钉是治疗屈曲压缩型骨折的首选治疗方式。目的:观察腰椎后路双切口内固定置入恢复胸腰椎骨折后的伤锥高度及临床效果。方法:经X射线及胸腰椎MRI确诊的屈曲压缩型胸腰椎骨折患者34例,均采用腰椎后路双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平均随访8.9个月,在随访期内,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疼痛疗效中,34例患者,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1例,轻微缓解1例。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丢失减少(P<0.01),功能独立性评测评分升高(P<0.01),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降低(P<0.01)。结果证实,腰椎后路双切口内固定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疼痛减轻方面确切有效,是胸腰段屈曲压缩型骨折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黄异飞佟敏吴彦生张斌胡炜董振宇虎伟山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双切口硬组织植入物
椎间盘退变的MRI与病理学研究
目的研究并对比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MRI表现和病理学改变。方法选择15具新鲜尸体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总共有33个腰椎间盘,对这15具标本进行MRI检查,并对33个腰椎间盘标本进行病理大切片,切片层面共89层,对病理诊断表现...
胡炜黄异飞李建江董振宇佟敏杨涛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MRI病理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