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莹

作品数:98 被引量:303H指数:9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1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机械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5篇原虫
  • 23篇利什曼原虫
  • 14篇杜氏利什曼原...
  • 12篇基因
  • 9篇体外
  • 8篇免疫
  • 8篇分离株
  • 8篇病原
  • 7篇球菌
  • 7篇克隆
  • 7篇病原菌
  • 6篇利什曼病
  • 6篇耐药
  • 5篇血清
  • 5篇杆菌
  • 5篇病原学
  • 4篇胰腺
  • 4篇胰腺炎
  • 4篇胰腺炎患者
  • 4篇双氢青蒿素

机构

  • 65篇四川大学华西...
  • 26篇四川大学
  • 11篇华西医科大学
  • 6篇川北医学院
  • 3篇贵阳医学院
  • 3篇成都市妇女儿...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自贡市第四人...
  • 1篇汶川县人民医...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95篇马莹
  • 35篇康梅
  • 33篇谢轶
  • 27篇陈知行
  • 23篇胡孝素
  • 11篇张春莹
  • 11篇吴思颖
  • 10篇袁余
  • 8篇陈建平
  • 8篇何超
  • 7篇巫丽娟
  • 7篇舒玲
  • 7篇肖玉玲
  • 7篇邓劲
  • 6篇王雅静
  • 6篇卜玲毅
  • 6篇敬保迁
  • 6篇田玉
  • 6篇廖琳
  • 6篇刘雅

传媒

  • 7篇中国寄生虫学...
  • 7篇四川大学学报...
  • 5篇四川医学
  • 4篇寄生虫与医学...
  • 3篇生物医学工程...
  • 3篇华西医学
  • 3篇寄生虫病与感...
  • 3篇检验医学
  • 3篇国际检验医学...
  • 2篇中国寄生虫病...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Chines...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0篇2016
  • 14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重组质粒的免疫原性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的免疫原性。方法将18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两组分别肌肉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和空质粒pcDNA3.1(+)(50μg/只),2周后同法加强免疫1次。加强免疫后第7、14和21天每组各取小鼠3只,内眦采血,分离血清,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中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随后脱颈处死小鼠,无菌取脾,分离脾细胞,用刀豆球蛋白A刺激培养,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和IL-4的水平。结果加强免疫后第7、14和21天,实验组均检测到特异性IgG抗体,效价在1∶640以上,而对照组未检测到IgG抗体(P<0.01);实验组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刺激指数分别为4.28±0.51、5.01±0.60和4.39±0.50,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分别为(42.06±4.26)、(66.02±6.02)和(58.29±3.75)pg/ml,IL-2含量分别为(38.21±5.11)、(64.79±8.67)和(52.69±7.15)pg/ml,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检测到IL-4;实验组脾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分别为(42.20±5.96)%、(63.66±5.44)%和(52.24±4.56)%,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amastin免疫小鼠后可诱导其产生特异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h1型细胞免疫应答。
李金福陈建平田玉杨志伟马莹胡孝素
关键词:杜氏利什曼原虫基因疫苗免疫原性
人体寄生虫学考试试卷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考试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测量,还能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对试卷考试成绩的分析,能够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我校01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及0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体寄生虫学期末考试试卷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教学方法改革及完善考试命题制度提供参考。
马莹廖琳田玉陈静先
关键词:试卷区分度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狼疮肾炎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狼疮肾炎(SLE‐LN)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离情况,为感染患者提供诊治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4年该院诊断为SLE与SLE‐LN的住院患者380例,其中SLE‐LN患者96例。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接种、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SPSS19.0和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药敏分析。结果SLE和SLE‐LN患者尿路感染者分别占25.0%和27.1%,血流感染者分别占8.1%和10.4%,皮肤组织感染者分别占12.0%和8.3%。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在SLE患者中占25.53%,SLE‐LN患者中占30.21%,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13.42%和14.54%。分离的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在SLE患者中占11.58%,SLE‐LN患者中占11.46%。69.79%的SLE患者、66.67%的SLE‐LN患者尿液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高于常规尿培养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于66%,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9.69%,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3.09%)。SLE‐LN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均高于SLE患者。结论SLE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较高,临床可选用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治疗SLE患者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
王辉巫丽娟赵丹刘敏雪马莹陈知行康梅谢轶
关键词:狼疮肾炎病原菌
Difference in DNA sequences in SSU rDNA variable regions among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epidemic foci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China
2002年
To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point mutations in the SSU rDNA variable regions of 5 Leishmania donovani (L d )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epidemic foci in China Methods Specific SSU rDNA fragments from nuclear DNA of 7 Leishmania species/isolates were amplified by PCR and then cloned into pGEM R T Easy Vectors After that, the specific fragments were sequenced by an automated DNA sequencer Results Sequ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mplified DNA fragments of 7 Leishmania species/isolates were all 392 bp in length All 5 point mutations were located in two unique sequence blocks (UQ Ⅰ and UQ Ⅱ), and no insertions or deletions were found The identities of comparison of Leishmania in GeneBank were more than 98% Conclusion Five point mutations exist in the SSU rDNA variable region of 5 L d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epidemic foci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 in China Sequence differences of the SSU rDNA variable region exist among L d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foci
胡孝素卜玲毅马莹王雅静敬保迁易桃林
全文增补中
用RAPD技术对利什曼原虫kDNA、nDNA的分析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用RAPD技术分析利什曼原虫的kDNA及nDNA。方法 :用 7种随机引物扩增L .infantum和L .donovaniGS2的kDNA和nDNA ,分析扩增结果并计算两虫种间kDNA和nDNA共享度F值。结果 :7种随机引物对两虫种的kDNA、nDNA均扩增出各自特有带型。L .infantum和L .donovaniGS2两虫种间kD NA、nDNA扩增片段的F值分别为 0 2 2 7和 0 2。结论 :kDNA和nDNA均可作为利什曼原虫的RAPD扩增模板 ,这 7种引物均可用于对L .infantum和L .donovaniGS2进行RAPD分析。该两虫种kDNA、nDNA的共享度较低 ,说明二者遗传距离较远。在进行RAPD分析时 ,提取全DNA (包括kDNA和nDNA)
芦殿梅胡孝素乔中东马莹
关键词:RAPDNDNA利什曼原虫扩增
免疫佐剂分子CTB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被引量:2
2004年
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从霍乱弧菌 5 6 9B和 M0 4 5中扩增得到霍乱弧菌 B亚基基因 ,导入载体p UC18,构建重组质粒 p CTB并转化大肠杆菌 JM10 9,并用限制性酶切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分析、硫酸十二烷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印迹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地扩增出 376 bp的霍乱弧菌 B亚基基因 ;构建免疫佐剂分子的重组质粒 p CTB;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出 12 KD的霍乱弧菌 B亚基抗原区带。
王涛陈建平张雷王玉芳马莹
关键词:免疫佐剂克隆技术基因表达聚合酶链式反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6年–2015年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及耐药特点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提供长期的监测数据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2015年临床住院和门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非重复菌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做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用WHONET 5.6软件和i Lab Datafor MDR 1.03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2006年—2015年共计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38 487株,其中埃希菌属(14 862株,38.6%)、克雷伯菌属(12 894株,33.5%)、肠杆菌属(6 277株,16.3%)、变形杆菌属(1 758株,4.6%)、沙雷菌属(1 257株,3.3%)、枸橼酸杆菌属(933株,2.4%)和摩根菌属(506株,1.3%)居前7位。分离肠杆菌科细菌的标本分布来源前3位为痰液(46.9%)、尿液(18.7%)和分泌物(11.5%)。肠杆菌科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其中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呈高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85.3%、52.6%、72.9%。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明显降低,其余抗菌药物均呈现耐药率降低或低速增长趋势。该院埃希菌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菌株分离率变化不大,克雷伯菌属产ESBL菌株分离率下降明显,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分离率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该院抗菌药物总体耐药呈现下降趋势,MDRO、产ESBL菌均呈现下降趋势,但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持续增长,需要重点关注。长期持续监测细菌的耐药情况对细菌耐药变迁和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制定十分重要。
戴仲秋康梅马莹陈知行邓劲王远芳谢轶
关键词:肠杆菌科细菌细菌耐药监测多重耐药
关于替加环素体外抗菌活性检测方法分析评价
目的 通过纸片扩散(KB)法和MIC Test Strip (MTS)两种方法检测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对抗菌药物替加环素的体外敏感性,从而评价两种体外药敏试验检测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华西医院分离到临床常见多...
舒玲谢轶陈知行马莹康梅
鼠内脏利什曼病治疗和L.d.LACK基因克隆表达及E.coli粘附因子研究
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L.d./)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是威胁病人生命的人兽共患病。近年来,全世界内脏利什曼病的发病人数约为每年...
马莹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利什曼原虫STECIHA
文献传递
利什曼原虫中国分离株SSU rDNA多变区序列分析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分析我国荒漠、山丘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 SSU r DNA多变区序列差异。方法 n DNA进行PCR扩增 ,将扩增出的 SSU r DNA基因的特异片段克隆于 p GEMR-T Easy Vector上 ,采用通用引物 M1 3进行 PCR扩增 ,全自动测序仪测序。结果序列分析显示本文报道的荒漠、山丘疫区的 2株利什曼原虫 (L.d.XJ771、L.d.SC6)的 SSU r DNA序列大小均为 3 92 bp;序列差异发生在两个独特序列区 (UQ- 和 UQ- ) ,无移码突变 ;与 Gene Bank中的利什曼原虫比较分析 ,同源性在 98%以上。结论我国荒漠、山丘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之间的 SSU r DNA多变区的碱基序列有差异 ;荒漠疫区分离株 L.d.XJ771与国际标准株 L.d.DD8的 SSU r
卜玲毅胡孝素敬保迁马莹易桃林
关键词:利什曼原虫聚合酶链反应克隆基因变异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