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刚 作品数:15 被引量:54 H指数:4 供职机构: 黄圃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山市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广东省中山市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扩髓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神经损伤的原因分析 2015年 目的探讨扩髓型肱骨髓内钉内固定肱骨骨折术中损伤神经的原因,寻找避免神经损伤的方法。方法对42例肱骨干骨折13例行闭合复位顺行扩髓型肱骨髓内钉固定,29例行钢板内固定和非扩髓型髓内钉内固定。结果顺行扩髓型肱骨髓内钉内固定肱骨干骨折13例患者,3例出现医源性神经损伤,损伤率23.1%,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闭合复位顺行扩髓型肱骨髓内钉内固定肱骨干骨折,术中易损伤神经,手术风险较大。 李诗 耿玲 张洪涛 林景波 陈志刚 何土东关键词:肱骨干骨折 神经损伤 中医整骨法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中医整骨法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尺桡骨双骨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对骨折进行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整骨法进行治疗。随访1年,观察患者前臂旋转功能、骨折对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折对位情况与对照组相当;治疗后6月,观察组前臂旋转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1.3±9.1)天,短于对照组的(57.5±10.2)天(P<0.01);观察组综合疗效与对照组相当(P>0.05)。结论:采用中医整骨法加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骨折愈合时间比手术治疗短,前臂旋转功能和腕关节功能恢复均优于传统手术方案。 陈志刚 况高华 梁程亮关键词:尺桡骨双骨折 小儿 临床疗效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髋内翻28例分析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髋内翻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188例,根据是否发生髋内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髋内翻)与对照组(无髋内翻),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例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发生率为14.9%;单因素分析发现,髋内翻的发生与年龄、BMI、骨密度T值、骨折分型、小转子复位、术后负重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发现,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有:BMI>25kg/m2、骨密度T值≤-2.5SD、骨折分型为Ⅱ、Ⅲ型及术后负重时间≤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重或肥胖、骨质疏松、不稳定型骨折及术后过早负重是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畸形的重要影响因素。 林景波 何平 李诗 吴聚 陈志刚关键词:股骨 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术 髋内翻 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关节分离复位不良原因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关节分离术中复位困难的原因,寻找下胫腓关节分离复位的方法。方法笔者自2011-10-2016—03诊治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关节分离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切开复位下胫腓关节螺钉内固定)和对照组(闭合复位下胫腓关节螺钉内固定)。结果观察组31例中,30例完全复位,1例未完全复位,复位成功率96.77%。对照组31例中,25例完全复位,6例未完全复位,复位成功率80.65%。观察组复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6,P=0.045)。结论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关节分离开放复位下胫腓关节螺钉内固定疗效满意,翻修率低。 李诗 耿玲 林景波 陈志刚 何土东 李广森 夏汗关键词:下胫腓关节 踝关节骨折 复位 内固定 曲安奈德与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跟骨骨质增生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与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跟骨骨质增生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跟骨骨质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25 mg泼尼松龙和1 m L 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痛点注射,观察组给予40 mg曲安奈德和1 m L 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痛点注射,治疗4 w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AOFAS踝-后足评分。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6%)高于对照组(81.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OFAS踝-后足疼痛、功能、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AOFAS踝-后足疼痛、功能、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5.4%,对照组为7.3%,两组患者复发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曲安奈德与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跟骨骨质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较好,可缓解跟骨骨质增生症患者的疼痛,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梁程亮 陈志刚关键词:曲安奈德 利多卡因 单一前外侧切口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索术中单一前外侧切口入路治疗Pilon氏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诊治的36例闭合性Pilon氏骨折患者,影像学显示胫骨远端外侧关节面骨折移位。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单一前外侧切口治疗组18例,传统手术治疗组18例,分别进行单一前外侧切口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术后48周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单一前外侧切口组的切口长度低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5,P<0.05);单一前外侧切口组术中出血量低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0,P<0.05);单一前外侧切口组手术时间低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5,P<0.05);单一前外侧切口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低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0,P<0.05);单一前外侧切口组的重返工作岗位时间低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P<0.05);单一前外侧切口组的并发症数低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5);单一前外侧切口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优于传统手术切口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2,P<0.05)。结论单一前外侧切口的手术入路选择,治疗胫骨远端外侧关节面骨折移位型的闭合性Pilon氏骨折患者,软组织损伤少,术后并发症少,胫骨关节面的复位良好。 林景波 何平 李诗 吴聚 陈志刚关键词:PILON 骨折 入路 闭合复位加DHS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和研究闭合复位加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已被我院收治的在C形臂X线机定位下采用闭合复位加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法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62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Evans分型,Ⅰ型18例、Ⅱ型8例、Ⅲ型22例、Ⅳ型14例。结果: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DHS切口均在一期愈合。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在3~6个月内愈合,无头钉切割等因手术导致的并发症加重或者患者死亡。手术时间50~70min,平均58min,术中出血量20~50ml,平均30ml。术后关节活动12.5±5.6周,骨痂生成2.8±1.0月,下床活动10.6±2.3月。按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优33例,良24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1.9%(57/62)。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加小切口DHS内固定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愈合率高,并且操作简单、固定牢靠而损伤小和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 陈志刚 梁程亮 况高华 林景波关键词:骨折 股骨 植骨量对骨缺损愈合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为既利于骨折愈合,又不浪费骨量,以避免供骨区骨取出过多及降低供骨区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合适的植(取)骨量。方法选择自体髂骨植骨术的45例尺桡骨干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术中测量骨缺损和游离碎骨块的体积。根据植(取)骨量和骨缺损量的比例将患者分为1.0倍组、1.5倍组和2.0倍组3组,每组15例。植(取)骨量分别为骨缺损量的1.0倍、1.5倍和2.0倍。随访12个月,观察3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1.0倍组骨折愈合率为86.67%(13/15)。显著低于1.5倍组(100%)和2.0倍组(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5倍组和2.0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减少骨量浪费和提高愈合率,选择1.5倍植骨量较适宜。 李诗 耿玲 林景波 陈志刚 梁程亮关键词:骨折愈合 董氏奇穴巨刺法治疗膝骨关节炎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董氏奇穴巨刺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董氏奇穴巨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患膝疼痛及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前后各时间点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时间效应(F=1.955,P=0.287);两组患者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存在分组效应(F=19.512,P=0.000);治疗前两组患者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0.9)分,(8.6±1.1)分;t=-0.385,P=0.701];治疗6周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6±0.4)分,(2.9±0.5)分,t=-11.120,P=0.000;(2.2±0.6)分,(3.5±0.5)分,t=-9.117,P=0.000;(2.8±0.8)分,(3.7±0.7)分,t=-4.637,P=0.000];但治疗结束后12个月,两组患者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1.0)分,(4.2±0.9)分,t=-1.221,P=0.227];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0.009,P=0.048)。治疗前后各时间点间患膝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时间效应(F=1.576,P=0.226);两组患者间患膝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存在分组效应(F=10.835,P=0.034);治疗前两组患者间患膝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8±10.2)分,(55.2±9.5)分;t=0.629,P=0.532];治疗6周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间患膝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6±8.4)分,(75.9±9.6)分;t=2.018,P=0.048;(78.2±8.6)分,(72.5±9.5)分;t=2.436,P=0.018;(75.8±8.3)分,(70.2±9.2)分;t=2.475,P=0.016];但治疗结束后12个月,两组患者间患膝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0±8.5)分,(66.9±8.9)分;t=0.935,P=0.354 陈志刚 董超 梁程亮 况高华关键词:针刺疗法 自制手部多功能外固定支具牵引修复伸指肌腱Ⅱ区损伤 被引量:10 2015年 背景:国内在手部支具的研究方面与国外相比明显落后,难以获得广泛推广。伸指肌腱Ⅱ区结构较为复杂,损伤后治疗恢复效果较差,目前国内外对伸指肌腱Ⅱ区损伤主要通过石膏托、夹板以及高分子材料等固定,还没有一种针对这一区域损伤修复术后较为理想的固定锻炼支具。目的:评价自制手部多功能外固定牵引康复支具对伸指肌腱Ⅱ区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筛选出的76例伸指肌腱Ⅱ区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试验组在常规伸指肌腱Ⅱ区损伤手术治疗的基础之上,给予适宜的康复教育加自制多功能外固定牵引康复支具牵引治疗;对照组给予手外科常规治疗加指导功能训练。治疗后1,2,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指伸肌腱总主动活动度;治疗后2,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手灵巧度及手的精细运动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时的肌腱总主动活动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3个月时明尼苏达手灵巧度及普渡手精细运动情况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得出两组的总花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以上3个功能评分上的比较,无论哪个功能评分每改善1分试验组的花费都较对照组少(P<0.05),实现了低成本高效果的治疗。提示该支具在伸指肌腱Ⅱ区损伤修复术后的辅助锻炼治疗中起到了预防粘连及防止关节僵硬的发生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手在关节活动度、灵活性及精细动作方面的能力,并且具有较高的治疗性价比。 陈志刚 梁程亮 董超关键词:手损伤 外固定器 牵引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