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伟
- 作品数:28 被引量:113H指数:6
- 供职机构: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安徽省2006~2010年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监测分析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分析2006--2010年安徽省国家级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方法2006—2010年,每年9—11月在安徽省蒙城县监测点采集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的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检查蛔虫、鞭虫和钩虫卵;采集人群家庭的菜园、庭院、厨房及厕所周边的土壤样本,镜检土壤样本中受精或未受精的蛔虫卵,土壤培养法鉴别受精蛔虫卵的存活状态。结果5年期间安徽省蒙城县监测点共累计调查5119人次,历年的人群感染率依次为9.51%、9.93%、9.08%、5.38%和2.85%,人群感染率自2007年起呈逐年下降趋势。男女历年感染率对比无规律性。青少年感染率下降幅度较大,其中15~19岁年龄组人群感染率降幅最大,自20.59%下降至0。5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感染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钩虫为当地最主要的土源性线虫,感染度以轻度为主,中度较少,偶见重度。厕所周边的土壤人蛔虫卵检出率与人群感染率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安徽省国家级监测点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需继续开展监测。
- 郭见多金伟朱磊方国仁姚光秀尹晓梅周莉罗俊平李启扬
- 关键词:线虫感染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
- 四聚·杀螺胺致死鲫鱼对雏鸭的急性毒性观察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观察四聚·杀螺胺灭螺药致死鲫鱼对雏鸭的急性毒性,为我省血防药物灭螺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将20只生长满60 d的雏鸭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喂食用有效含量20 g/L四聚·杀螺胺毒杀的鲫鱼和离水自然死亡的鲫鱼,每只雏鸭喂食40 g鱼肉。观察两组雏鸭食用后反应及其后一周体重增长状况。结果试验组雏鸭在喂食后6 h未出现不良反应,试验组和对照组雏鸭在试验前(t=-0. 873,P=0.394)和试验后(t=0.973,P=0. 343)的平均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试验未观察到四聚·杀螺胺致死鲫鱼对雏鸭存在急性毒性作用。
- 金伟朱磊马晓荷汪敏郭见多张世清
- 关键词:雏鸭急性毒性
- 40%四聚乙醛悬浮剂与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现场喷洒法灭螺效果观察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现场评价40%四聚乙醛悬浮剂和某新型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的杀螺效果。方法选取桐城市范岗镇万元村两干渠有螺环境作为现场进行喷洒试验。四聚乙醛和新型氯硝柳胺均使用有效含量为0.5g/m^2、1.0g/m^2和2.0g/m^2的三种剂最进行试验。同时设立氯硝柳胺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各组施药后第1、3、7和15d的钉螺死亡情况。结果四聚乙醛2.0g/m^2组施药后3d钉螺死亡率大于85%,新型氯硝柳胺0.5g/m^2组施药后1d钉螺死亡率大于85%。对各组杀螺效果进行对比,施药后1d,最低有效剂量下,新型氯硝柳胺杀螺效果优于四聚乙醛和氯硝柳胺对照组,施药后3d以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40%四聚乙醛悬浮剂和新型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均为优良的灭螺药,二者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灭螺工作。
- 倪海宏金伟魏强邱春郭见多
- 关键词:氯硝柳胺灭螺效果
- 采用Excel软件快速计算杀螺药药效试验中的半数致死量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采用较为常用的数据处理软件Excel在杀钉螺剂药效试验中快速计算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方法以在当涂县江心洲开展的一项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杀钉螺药效试验为例,利用Excel的函数和统计分析功能完成对该杀钉螺剂室内撒粉施药7天后钉螺死亡的LD_(50)的计算。结果使用Excel计算得到的LD_(50)=0.67 g/m^2。该结果与使用SPSS软件分析得出的LD_(50)=0.69 g/m^2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使用Excel可以准确快速简易的完成杀螺药药效试验中半数致死量的计算。
- 周焕峰金伟朱磊郭见多汪敏
- 关键词:统计学半数致死量
- 《血吸虫病防治领域杀螺剂的室内和现场药效试验指南》摘译
- 2023年
-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9年发布了《血吸虫病防治领域杀螺剂的室内和现场药效试验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旨在为杀螺剂的药效试验和评估提供标准化流程,从而为所在国监管部门进行产品登记等工作提供依据。本文对该《指南》的背景以及室内试验、小规模现场试验、大规模现场试验等主要内容进行翻译,供读者参考。
- 金伟张光明黄殷殷操治国汪天平
- 关键词:血吸虫病杀螺剂药效试验世界卫生组织
- 安徽省城乡地区人群钩虫感染情况对比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为了解安徽省钩虫感染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分层整群抽取18个城镇和48个农村地区作为调查现场,每个现场抽调最少250人,采集全部调查对象的粪便样本,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查钩虫感染情况,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培养后鉴别钩蚴种类。结果显示,在17017名调查对象中,钩虫感染率为1.60%(272/17017)。城镇地区感染率为0.28%(13/4717),农村地区感染率为2.11%(259/12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地形、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是影响钩虫感染率的重要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城镇地区,无可疑因素纳入最终模型;农村地区,地形、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被纳入最终模型,是影响钩虫感染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钩虫感染率存着显著的城乡差异,主要以农村感染为主,需要针对农村地区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 汪敏金伟刘道华朱磊操治国郭见多
- 关键词:钩虫感染率蔬菜种植
- 安徽省2017-2021年农村地区儿童蛲虫感染状况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 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3~9岁儿童蛲虫感染现状,为制定蛲虫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2017-2021年,在安徽省每年选取不低于10%的县(市、区)作为流动监测点。各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对各监测点中3~9岁儿童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透明胶带肛拭法进行蛲虫感染检测,采用χ2检验对儿童感染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2017-2021年,安徽省儿童蛲虫5年平均感染率为1.34%(128/9 557),历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透明胶带肛拭法的检出率分别为0.28%和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7,P<0.01)。不同地区中阜阳市农村地区5年平均感染率最高,为4.27%;各市5年平均感染率与当地常住人口数存在正相关(r=0.54,P<0.05)。男、女童的5年平均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地区3~9岁儿童的5年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62%,1.10%,1.44%,1.57%,0.94%,2.09%和1.57%,且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χ^(2)=14.41,χ^(2)_(趋势)=6.70,P值均<0.05);散居儿童和集体生活儿童的平均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徽省农村地区2017-2021年儿童蛲虫感染率变化不大,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应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和监测工作。
- 金伟刘道华李启扬汪敏朱磊郭见多汪奇志呼明闯操治国
- 关键词:蛲虫病哨点监测儿童农村人口
- 2008~2010年安徽省规划达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评价安徽省规划达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0年规划达标地区人畜筛查化疗、钉螺控制、传染源控制等防治工作资料和疫情监测点资料,评价防治效果,分析疫情变化趋势。结果通过防治策略的实施,至2010年,规控县人群感染率降至0.58%,较2008年下降了13.4%;耕牛感染率降至0.67%,较2008年下降了11.8%;钉螺面积上升至30156.34hm^2,较2008年上升了5.3%;活螺密度上升至0.81只/0.11m^2,较2008年上升了15.7%;感染螺密度0.00066只/0.11m^2,与2008年基本持平;急感发生例数分别为19、25和16例。规阻县人群感染率降至0.20%,较2008年下降了13.0%;耕牛感染率降至0.05%,较2008年下降了37.5%;钉螺面积上升至410.08hm^2,较2008年上升了2.1%;活螺密度上升至0.92只/0.11m^2,较2008年上升了95.7%;无急感和感染螺存在。结论 3年来,两类达标地区人畜感染率均进一步下降,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均出现回升趋势:规控县感染螺密度和急感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 何家昶高风华李婷婷金伟张世清汪天平张功华汪昊
- 关键词:血吸虫病防治疫情分析
- 2009年安徽省土源性线虫监测数据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了解我省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操作手册》的要求,对全省的3个监测点实施监测和调查。结果全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4.0%。钩虫是我省主要流行的土源性线虫,其感染人数占总感染人数的95.1%。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除40-50岁年龄组外,其余各年龄组呈现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土源性线虫以轻度感染为主,农民和从事家务活动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土壤蛔虫卵检出率为333%.其中受精活蛔虫卵占50%。结论我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往年有大幅度下降.
- 金伟郭见多朱磊姚光秀方国仁杨卫平操治国
-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流行病学
- IL-10调节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实验观察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通过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观察IL-10在日本血吸虫感染急性期的作用及其机制,为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腹部贴片法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模型。于小鼠感染后第2天开始,实验组注射IL-10R阻断抗体,对照组注射Rat IgG1,每2周注射1次,6周后取血清和肝脏样本检测分析肝脏纤维化相关指标。血清用于检测ALT;肝脏用于HE、天狼星红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巨噬细胞亚群变化,定量PCR、ELISA、CBA检测肝脏局部炎症因子变化。结果实验组小鼠较对照组的血清ALT升高(t=5.505,P<0.05),单个虫卵肉芽肿变大(t=4.817,P<0.05),胶原沉积变多,肝脏促炎性Ly6C hi巨噬细胞增多(t=27.63,P<0.05),肝脏局部炎症因子CCL2、CCL3、CCL4、CCL5、TNF-α、IL-1b、IL-6、IL-12a和IL-12b均升高。结论经IL-10R阻断抗体处理的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表现出更加严重的炎症和纤维化表型,说明IL-10在调节日本血吸虫感染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今后以IL-10为靶点治疗血吸虫病提供新的思路。
- 金郁刘道华金伟呼明闯汪奇志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IL-10趋化因子肝脏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