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翰林

作品数:8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脊髓
  • 5篇脊髓损伤
  • 5篇脊髓损伤早期
  • 4篇股骨
  • 3篇远端
  • 3篇细胞
  • 3篇股骨远端
  • 2篇破骨
  • 2篇破骨细胞
  • 2篇骨量
  • 2篇骨量丢失
  • 2篇骨密度
  • 2篇骨细胞
  • 2篇CT观察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行踝关节融合...
  • 1篇制动
  • 1篇融合术

机构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8篇邹翰林
  • 8篇郭永飞
  • 6篇曹振羽
  • 6篇余文超
  • 6篇刘岩
  • 5篇袁文
  • 2篇刘岩
  • 1篇陈爱民
  • 1篇张伟
  • 1篇苟三怀

传媒

  • 2篇创伤外科杂志
  • 2篇第八届全国创...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13
  • 5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脊髓损伤早期及制动后大鼠股骨远端骨量丢失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建立大鼠脊髓损伤及后肢废用模型,观察建模早期两种模型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及远端破骨细胞数量的改变。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A组),行T10椎板切除,不损伤硬膜及脊髓;脊髓损伤(SCI)组(B组):切除T10椎板后用Allen′s法(60g.cm势能)造成脊髓损伤;制动组(C组):采用大鼠双侧腿-尾缝合,造成双下肢制动。分别于造模后第1、7天采用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评分评估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建模第10天后处死,取一侧尺、桡骨及股骨远端,行骨密度检测。取另一侧股骨远端行TRAP染色,观察大鼠股骨远端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A、B、C 3组股骨远端骨密度值分别为0.114、0.096、0.108g/cm2,B组骨密度值最低,其次为C组,A组最高(P<0.05)。尺、桡骨骨密度3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大鼠股骨干骺端破骨细胞数量增加显著,其次为C组,A组最少(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股骨远端破骨细胞数量大量增多,活性增强,骨吸收加强,引起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肢体骨量的迅速丢失,比废用性骨量丢失的程度更重。
余文超刘岩袁文郭永飞曹振羽邹翰林
关键词:脊髓损伤股骨骨密度破骨细胞
脊髓损伤早期及制动大鼠股骨干骺端的显微CT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脊髓损伤后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骨量大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目的:观察比较脊髓损伤及失用性制动模型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及骨微观结构的改变。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切除T10椎板,不损伤硬膜及脊髓;脊髓损伤组,切除T10椎板后行Allen's法造成脊髓损伤;制动组,以大鼠双侧腿-尾缝合造成双下肢制动。10d后取一侧尺、桡骨及股骨行骨密度检测,另一侧股骨行显微CT扫描。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组与制动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骨体积分数表、骨小梁厚度、骨皮质面积及厚度、骨小梁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骨小梁结构模型指数、骨表面积体积比、骨小梁分离度均高于对照组;脊髓损伤组上述指标较制动组变化程度更显著(P<0.05)。3组尺、桡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脊髓损伤及制动均可导致骨量丢失,在脊髓损伤早期损伤平面以下部位骨微观结构呈现骨质疏松明显改变,且程度比失用性因素严重。
余文超刘岩袁文郭永飞曹振羽邹翰林
关键词:脊髓损伤股骨骨密度
脊髓损伤早期及制动后大鼠股骨远端组织形态学观察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建立大鼠脊髓损伤及废用性模型(制动),观察建模早期两种模型大鼠股骨远端破骨细胞数量及动态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切除T10椎板,不损伤硬膜及脊髓;脊髓损伤(SCI)组:切除T10椎板后行Allen’s法(60gocm动能)造成脊髓损伤;制动组:采用大鼠双侧腿-尾缝合,造成双下肢制动。分别于伤后第1、7天采用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评分评估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于建模后第2、9天皮下注射钙黄绿素(10mg/kg)。饲养10天后处死,取一侧股骨远端行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大鼠股骨远端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取另一侧股骨远端,行动态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1)与对照组和制动组比较,SCI组大鼠股骨干骺端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2)对照组切片中骨小梁周围可见清晰、独立的2条荧光条带;制动组切片中大多数骨小梁周围只能看见1条荧光条带,少数的骨小梁附近形成2条荧光条带,但条带之间模糊、重叠、分界不清;SCI组切片中几乎所有的骨小梁周围只能看见1条荧光条带,且有的条带不连续。结论脊髓损伤早期及制动因素在导致骨量丢失的发生机制上有明显的不同。脊髓损伤早期所致的骨量丢失主要是由于破骨细胞大量增殖、活性增加,骨吸收加强同时骨形成严重障碍所致,而制动所造成的骨量丢失主要原因为缺乏机械应力后发生了成骨不良,但不伴有骨吸收增强。
余文超刘岩袁文郭永飞曹振羽邹翰林
关键词:脊髓损伤股骨破骨细胞
脊髓损伤早期及制动后大鼠股骨干骺端的显微CT观察
余文超刘岩袁文郭永飞曹振羽邹翰林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的微小RNA及Wnt通路被引量:9
2013年
背景:有差异性表达的微小RNA在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发挥广泛而又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作用靶点还不甚清楚,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对微小RNA通过Wnt信号通路调节成骨分化方面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CNKI和PubMed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MicroRNA,Wnt通路,成骨分化"或"MicroRNA,Wnt pathway,osteogenesi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微小RNA经典Wnt通路促进成骨分化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初检得到205篇文献,最终选择3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微小RNA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小RNA作用于经典Wnt信号通路在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了解微小RNA在成骨分化中的调控机制是骨组织工程化培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微小RNA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邹翰林郭永飞刘岩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WNT信号通路成骨分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脊髓损伤早期及制动后大鼠股骨远端骨量丢失的实验研究
余文超刘岩袁文郭永飞曹振羽邹翰林
前路双钢板行踝关节融合术的近期疗效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前路双钢板行踝关节融合术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前路双钢板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严重病损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2~59岁,平均39.2岁。创伤性关节炎9例,骨关节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通过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术后根据踝关节X线检查观察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9~18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全部踝关节均已骨性融合,融合时问9~28周,平均14周。AOFAS踝一后足评分由术前(36.1±8.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2.7±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61,P=0.000)。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局部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至末次随访末出现螺钉、钢板松动、断裂等现象。结论利用踝关节前路双锁定钢板行踝关节融合术适用于病变严重、骨质缺损较多的患者,短期疗效确切。
邹翰林刘岩郭永飞陈爱民苟三怀张伟曹振羽余文超
关键词:踝关节关节融合术骨板
组合式外固定架在伴有开放伤的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评价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探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17例,骨折类型采用Schatzker分型:Ⅴ型6例,Ⅵ型11例。软组织损伤采用Gustilo分型,Ⅱ型6例,ⅢA型7例,ⅢB型4例。结果随访9~30个月(平均17.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7.2个月。膝关节治疗效果评价采用Holh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6.5%。本组3例局部软组织条件改善后Ⅱ期改行钢板螺丝钉植骨内固定术。本组6例创面Ⅰ期愈合,11例经使用VSD负压吸引后,Ⅱ期行游离皮瓣移植或带蒂皮瓣转位术闭合创面,未出现骨髓炎、关节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可早期功能锻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
邹翰林刘岩郭永飞张财义陶忠亮汪胜
关键词:胫骨骨折外固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