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巨细胞
  • 2篇活动性
  • 2篇活动性感染
  • 2篇骨髓
  • 2篇病毒
  • 1篇再生障碍性贫...
  • 1篇造血
  • 1篇障碍性贫血
  • 1篇真菌感染
  • 1篇人巨细胞病毒
  • 1篇髓内
  • 1篇贫血
  • 1篇侵袭性
  • 1篇侵袭性真菌
  • 1篇侵袭性真菌感...
  • 1篇组织学
  • 1篇细胞性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细胞

机构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温州市第三人...

作者

  • 3篇金润铭
  • 3篇桂敏
  • 3篇周东风
  • 3篇孟浦
  • 2篇邱奕宁
  • 1篇白燕
  • 1篇朱斌
  • 1篇张慈伟

传媒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年份

  • 3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探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2例中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89例,感染率31.6%。发热、咳嗽咳痰、口腔粘膜白斑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结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强烈化疗阶段更易并发感染。分层诊断是早期发现及控制感染的有效方法。
朱斌孟浦周东风张慈伟桂敏白燕金润铭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儿童化学治疗
原位RT-PCR检测骨髓塑料切片中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组织学依据探讨
2008年
目的寻找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中巨细胞病毒(CMV)活动性感染的组织学依据。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6年2月至2007年10月筛选造血系统两系或三系减少患儿3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1例)。取患儿骨髓活检组织,塑料包埋制备薄切片;将切片置于Eppen-dorf管反应液内进行原位逆转录并扩增,原位检测骨髓组织中CMV mRNA表达。同时取患儿骨髓液行普通液相RT-PCR检测CMV mRNA作为对照。结果14例(37.8%)骨髓塑料切片检测到CMV mRNA表达;阳性细胞多为骨髓实质细胞,呈局灶性或片状分布,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胞浆内,少量出现在部分细胞的胞核。普通液相RT-PCR检测16例(43.2%)骨髓液中有CMV mRNA表达,2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原位RT-PCR方法可用于塑料包埋切片的检测,可定位诊断骨髓中CMV活动性感染,为CMV活动性感染致血液学改变提供了组织学依据,对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桂敏周东风孟浦邱奕宁金润铭
关键词:RT-PCR骨髓巨细胞病毒感染组织学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内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对造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儿骨髓内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与骨髓CD34+细胞/有核细胞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了解骨髓HCMV活动性感染对再障患儿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3例再障初诊患儿(再障组),5例非血液病患儿作为对照。所有患儿均于治疗前抽取骨髓液标本,一部分骨髓液采用Trizol法抽提骨髓液RNA,然后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患儿骨髓内是否存在HCMV活动性感染;将再障组和对照组患儿另一部分骨髓液进行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别检测二组患儿骨髓CD34+细胞/有核细胞百分比。结果23例再障患儿中9例患儿骨髓标本内可检测到HCMV RNA表达,阳性率为39.1%;5例对照组患儿骨髓标本内均未检测到HCMV 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再障患儿骨髓CD34+细胞/有核细胞为(0.27±0.21)%,明显低于对照组[(1.57±0.45)%](P<0.05)。骨髓HCMV RNA阳性再障患儿的CD34+细胞/有核细胞为(0.13±0.07)%,显著低于HCMV RNA阴性患儿[(0.36±0.22)%](P<0.05)。结论HCMV可感染再障患儿的骨髓组织,其活动性感染可导致骨髓CD34+细胞/有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减少,提示骨髓内HCMV活动性感染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
桂敏周东风孟浦邱奕宁金润铭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人巨细胞病毒骨髓CD34+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