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浩江

作品数:40 被引量:157H指数:8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局立项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角膜
  • 14篇近视
  • 9篇术后
  • 9篇激光
  • 8篇手术
  • 8篇内障
  • 8篇准分子
  • 8篇准分子激光
  • 8篇分子
  • 8篇白内障
  • 6篇屈光
  • 6篇人工晶状体
  • 6篇晶状体
  • 5篇塑形术
  • 5篇切削术
  • 5篇显微镜
  • 5篇角膜切削
  • 5篇角膜塑形
  • 5篇角膜塑形术
  • 5篇儿童

机构

  • 34篇深圳市第二人...
  • 9篇深圳市儿童医...
  • 5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南大学
  • 3篇深圳爱尔眼科...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38篇杨浩江
  • 24篇司马晶
  • 22篇窦晓燕
  • 18篇李林
  • 11篇吕秀芳
  • 10篇郭疆
  • 9篇李炜
  • 7篇张蕊石
  • 6篇陈伽俐
  • 4篇张莉
  • 4篇王莉
  • 4篇王腾
  • 4篇魏玉丽
  • 3篇林小娜
  • 3篇李雯霖
  • 3篇杨斌
  • 3篇陈家祺
  • 3篇钟晖
  • 2篇王智崇
  • 2篇姚勇

传媒

  • 11篇国际眼科杂志
  • 5篇临床眼科杂志
  • 3篇眼外伤职业眼...
  • 3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眼科学
  • 1篇第十四届国际...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4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眼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眼部临床特征分析
2006年
目的分析和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眼部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例以眼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人,常规行裂隙灯、眼底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并用血细胞分离机行红细胞清除术。对其中1例在血象正常后行2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6例患者全身及眼部症状明显缓解,眼底静脉血管迂曲状态有所缓解,视盘边界较前清晰,其中1例伴有上睑下垂的患者眼睑下垂症状明显改善,1例无晶体眼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玻璃体出血,经对症处理后出血吸收。结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在眼部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凡出现眼部症状伴异常血象特别是红细胞异常增多者,应怀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可能。利用血细胞分离机行红细胞清除术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眼部病变的有效措施。
窦晓燕杜新司马晶李林杨浩江郭疆李炜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儿童近视与IGF1及IGFBP-3的相关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儿童及近视儿童血清中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和结合蛋白-3(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的浓度,研究它们对儿童眼球发育的调控及该调控作用对儿童近视及近视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近视组:随机选择我院眼科门诊的5~14岁近视眼儿童60例120眼;对照组:同年龄段的正常儿童60例120眼。通过常规眼部检查及散瞳检影验光。按近视程度分为轻度近视,-3.00D以下;中度近视,-3.00~-6.00D;高度近视,-6.00D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F1,IGFBP-3的浓度。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近视组和对照组的特征差异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近视组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变量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结果:两组资料特征差异(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角膜屈光力、角膜中央厚度)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近视组眼轴长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近视组血清IGF1,IGFBP-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近视程度越高,血清中IGF1,IGFBP-3浓度也越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血清IGF1,IGFBP-3浓度与近视程度、眼轴长度、屈光度呈正相关(P<0.01),而与身高、体质量、角膜屈光力、角膜中央厚度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血清IGF1,IGFBP-3浓度对儿童眼球发育起着调控作用,而该调控与儿童近视的发生、发展之间存在内在相关性;IGF1的生物活性受IGFBP-3的调节。
吕秀芳张莉杨浩江李雯霖王莉方旺陈凌燕钟晖吴进
关键词: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结合蛋白-3儿童近视
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术源性散光及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术源性散光及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50例(60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飞秒组27例(30只眼),使用美国Alcon Lenx白内障激光手术系统制作角膜切口、截囊及劈核;超声乳化组23例(30只眼),使用手术刀制作角膜切口、手工连续环形撕囊及劈核。对两组所有术前、术后3个月的术眼使用角膜地形图Pentacam HR测量全角膜散光和角膜6 mm直径范围内的全角膜高阶像差,使用Alpins方法分析全角膜散光,取术源性散光的大小与轴向、矫正率及误差角分析比较。结果飞秒组与超声乳化组术源性散光无明显差异(P>0.05);飞秒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全角膜高阶像差各项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超声乳化组术后3个月全角膜总像差及总高阶像差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切口没有引起全角膜高阶像差的明显改变,飞秒激光制作角膜切口与手工制作角膜切口相比,精准性及术后稳定性更好。
曾凡超司马晶杨浩江李敏超陈炳衡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探讨其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随机对23例(23只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同时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7只眼(30.4%);0.1~0.4者11只眼(47.8%),≤0.1者5只眼(21.9%)。20只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87%),3只眼需用降眼压药物配合治疗(13%)。术中发生后囊破裂伴玻璃体脱出1只眼,术后角膜水肿7只眼,虹膜损伤1只眼,瞳孔变形5只眼。结论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而充分认识其并发症,掌握处理要点,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窦晓燕司马晶李林陈伽俐张蕊石杨浩江郭疆李炜
关键词:白内障合并青光眼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小梁切除术
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术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对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观察,探讨其术后成功重建双眼视觉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0例34眼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觉。结果:手术后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不同视力手术后立体视的变化情况,发现好视力组术后立体视恢复较差视力组好,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斜视度数术后立体视改善情况不同,大度数组术后立体视恢复较小度数组差,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有无代偿头位,发现有代偿头位组术后立体视好于无代偿头位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术后双眼视功能明显改善,视力、斜视度、代偿头位对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均有影响。
杨浩江李林司马晶窦晓燕魏玉丽
关键词:先天性上斜肌麻痹视功能斜视
角膜塑形术对近视力及立体视觉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配戴高透氧夜戴型硬性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力及裸眼近立体视觉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及变化规律,为正确评价角膜塑形术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方法:随机选择眼科门诊接受角膜塑形术的青少年近视患者30例60眼,检测戴镜前及戴镜3 mo后裸眼近立体视觉及近视力,屈光不正按等效球镜分为3组:低度近视组(〈-3.00D),中度近视组(-3.00~〈-6.00D)和高度近视组(≥-6.00D),经统计学处理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戴角膜塑形镜3mo后与戴镜前比较:(1)远、近视力均提高,其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低、中、高度近视组任意两组间近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裸眼近立体视锐度值降低,其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低、中、高度近视组任意两组间裸眼近立体视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近立体视与屈光参差显著相关( Pearson系数r=0.778, P〈0.01),且屈光参差越大,裸眼近立体视锐度越高;(3)角膜前表面平均K 值降低,其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4)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眼压等参数的差异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能在短期内引起角膜前表面K值降低,从而改变角膜弯曲度,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提高远、近视力,同时对裸眼近立体视觉的提高有影响,角膜塑形术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眼压等均无明显变化,提示角膜塑形术治疗安全有效。
柯妍司马晶杨浩江
关键词:角膜塑形术近视力立体视
角膜塑形术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生物学参数及立体视觉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配戴高透氧夜戴型硬性角膜塑形镜(Ortho K,OK镜)近视患者的多项眼生物学参数及立体视觉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及变化规律,为正确评价角膜塑形术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我院眼科门诊接受角膜塑形术的8...
柯妍司马晶杨浩江周旌
关键词:青少年近视生物学参数立体视觉
个性化角膜塑形术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通过观察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青少年患者的视力,角膜曲率,角膜中央厚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泪液分泌功能,对比敏感度,像差及角膜生物力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个性化角膜塑形术对于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100例(180眼),按照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规范验配。配镜后随访2年,对比分析戴镜前、后各生物参数的变化、戴镜后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15.0软件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戴镜后角膜中央5 mm光学区的水平K1值与垂直K2均减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 个性化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近视是安全的、有效的方法之一。2) 在临床上进一步证实了个性化角膜塑形术能改变角膜弧度,降低屈光度,提高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为广大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标;为角膜塑形镜优化改良提供了参考数据。
吕秀芳钟晖何莉王莉陈妍彤罗丽够杨浩江
关键词:角膜塑形术屈光不正近视
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合并规则角膜散光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SN6ATT)在白内障合并规则角膜散光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Acrysof IQ SN6ATT植入的规则角膜散光均>1.00 D的白内障患者12例(16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术前、术后的总散光、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地形图、人工晶状体柱镜轴位。结果:术前患者的总散光、UCVA、BCVA平均分别为(-2.07±0.70)D、(0.86±0.39)Log MAR、(0.51±0.26)Log MAR,术后3个月患者的总散光、UCVA、BCVA平均分别为(-0.67±0.57)D、(0.26±0.24)Log MAR、(0.13±0.17)Log MAR,与术前相比,总散光减少,UVCA及BCVA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患者角膜散光无显著性变化;手术矫正散光向量(SIA)平均为(2.18±0.77)D,目标矫正散光向量(TIA)平均为(2.07±0.70)D,提示有轻度的过矫(CI=1.08±0.24);人工晶状体偏离预定轴位(4.94±3.05)°。结论: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在矫正白内障患者术前规则角膜散光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可更有效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
周沐瑶窦晓燕杨浩江李林郭疆
关键词:白内障角膜散光TORIC人工晶状体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共焦显微镜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研究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屈光不正术后角膜出现的变化。【方法】对屈光不正30例(60只眼)患者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行共焦显微镜检查,与术后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术后多数术眼出现前弹力层及浅基质层皱折,层间出现反光较强的颗粒,术后早期基质细胞激活,激活范围与角膜瓣厚度负相关犤(136.2±18.1)μm犦,角膜瓣的实际测量值低于角膜瓣预期值(160μm),手术前后最浅层和最深层角膜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结论】使用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LASIK术后层间出现微小皱褶和碎屑,角膜瓣实际厚度低于预期值,角膜基质细胞被激活,角膜瓣越薄反应范围越广。
杨浩江杨斌王铮陈家祺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屈光不正共焦显微镜角膜基质细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