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峰 作品数:9 被引量:45 H指数:4 供职机构: 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西北旱地土壤耕作技术评估 被引量:13 1992年 西北旱农地区,干旱少雨、水蚀、风蚀严重。旱地耕作必须针对这些特点,选用相应的耕作方法。长期沿用的传统翻耕法不完全适应旱地情况。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因地制宜地研究、推广抗旱耕播新技术、覆盖耕作法、沟垅耕作法,并配合种植制度逐步建立科学的轮耕制。 杨春峰关键词:旱地 耕作 渭北旱塬夏闲地聚水保墒耕作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5 1993年 夏闲地聚水保墒耕作技术,是依据陕西渭北旱塬地区自然降雨的特点,于夏闲初经深耕整地后,按一定距离开沟起垄,垄上覆盖地膜,以利蓄水保墒的旱农耕作措施。多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这一耕作技术具有显著的聚水、保墒、增温和促进有机质矿化的效应,可使土壤环境改善,抗旱能力增强,使农作物生长健壮,产量大幅度提高,一般较平地不覆膜可增产粮食20%左右。垄作覆膜种玉米,边蓄边用,用中有蓄,变一熟为两熟,增产率达70%以上,是渭北旱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的一条新途径。 韩思明 史俊通 杨春峰 温小霞关键词:渭北旱原 夏闲地 耕作技术 关中灌区种植制度的系统发展论 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用系统发展的观点,论述了关中灌区种植制度的历史演变和改革进程,从早最的谷物单一种植,到传统种植制度的形成,再到集约种植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了解其来龙去脉,掌握其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种植制度沿着健康道路继续向前发展。 杨春峰关键词:轮作 间作套种 带型 旱地覆盖耕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1989年 在半湿润易旱区的条件下研究旱地不同耕作法结合覆盖的保水增肥效应。结果表明,覆盖耕作比不覆盖在2 m 土层内蓄水平均增多21.52mm。在覆盖层保护下,径流量降低74.5%,土壤流失量减少89.5%。覆盖后夏季有降温作用,冬季有保温作用。连续覆盖2~3年时,0~10cm 土层有机质含量增加15.39%和17.96%,全氮量增加11.63%和15.49%,全磷量、速效磷量也有不同程度增加,且蚯蚓数量大增。 逄焕成 杨春峰关键词:旱地 残茬 耕作 土壤 水分 旱地覆盖耕作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989年 采用裂区设计方法,研究了渭北旱原早地覆盖耕作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残茬覆盖小麦增产显著。覆盖时期以全覆盖和夏闲期覆盖为宜。最佳覆盖量为400kg/亩。在旱地上施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翻耕配合全覆盖施肥产量最高,平均亩产316.3kg,比浅耕不覆盖不施肥增产77.7%。 逄焕成 杨春峰关键词:旱地 耕作 小麦 裂区设计 关中麦瓜套种的带型研究 1990年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套作西瓜以3m 带最优,小麦产量保证率运92.42%,西瓜产量为单作的96.72%。亩产值和纯收益比单作西瓜提高19.6%和11.0%。 张明亮 杨春峰关键词:小麦 西瓜 套种 带型 黄土台原阶地区冬小麦综合农艺措施中播期播量优化决策研究 1992年 研究采用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在黄土台原阶地区的乾县北原旱地进行了三年的田间试验。通过统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系统工程学中对策论和决策方法,优化农艺措施中关键技术播期播量,为黄土台原阶地区旱地小麦高产优质综合农艺措施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史俊通 韩思明 杨春峰 谢慧民关键词:小麦 播期 播量 黄土地区 黄土台塬阶地区冬闲地聚水保墒耕作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0 1993年 冬闲地聚水、保墒耕作技术,是依据黄土台塬阶地区的降雨特点,于先一年秋耕整地后,按一定距离开沟起垄,垄上覆盖地膜,次年沟内种植农作物的高产高效节水耕作措施。多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这一耕作技术具有显著的聚水,保墒和增温效应,可使农田小气候和土壤环境改善,降雨利用率提高,抗旱能力增强,从而使农作物生长健壮,产量大幅度提高。一般较裸地不覆盖可增产粮食30%以上,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韩思明 史俊通 杨春峰关键词:冬闲地 耕作技术 作物产量 农田土壤紧实度的研究 被引量:4 1991年 土壤中好气性细菌数量、土壤孔隙度及其它一些土壤理化性状均与土壤紧实度有关。作物根系的生长、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叶光合强度也都直接或间接受土壤紧实度影响。各种作物对紧实土壤的敏感程度不同,土壤容重在小于1.5g/cm^3时,玉米可正常生长发育。而小麦油菜播前容重高于1.40g/cm^3就会影响生长。 孙耀邦 李志国 杨春峰关键词:土壤 紧实度 容重 农作物 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