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
- 作品数:50 被引量:245H指数:8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复肾颗粒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TAK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 2011年
- 目的:探讨复肾颗粒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增殖时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TAK1)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K-2细胞,分为对照组,TGF-β1诱导组(5μg·L-1)、干预1组(TGF-β1 5μg·L-1+复肾颗粒100μg·L-1)、干预2组(TGF-β1 5μg·L-1+复肾颗粒500μg·L-1)、干预3组(TGF-β1 5μg·L-1+复肾颗粒1 g·L-1)。培养12,24,48 h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IV型胶原蛋白(ColIV)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AK1 mRNA的相对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TAK1蛋白表达。结果:①TGF-β1组细胞的增殖及Col IV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复肾颗粒干预后细胞增殖和Col IV的表达显著低于TGF-β1组(P<0.05,P<0.01)。②TGF-β1诱导12 h细胞TAK1表达开始上调,且各时间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复肾颗粒干预后,与同时间点TGF-β1组比较显著下调(P<0.01),尤以干预3组为甚。结论:在体外,复肾颗粒对TGF-β1诱导HK-2细胞增殖过程中TAK1蛋白及mRNA的表达有下调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某些抑制因子抑制TAK1转录和表达。
- 刘明龙曾永祥卢守燕李建华刘天喜
- 关键词: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增殖肾纤维化
- 萆薢水提物对尿酸性肾病大鼠TNF-α、MCP-1和ICAM-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0
- 2013年
- 目的考察萆薢水提物对尿酸性肾病模型大鼠肾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萆薢对尿酸性肾病肾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右侧肾脏切除术后的大鼠随机分为6组: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别嘌呤醇组、萆薢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药物干预期间定期检测血尿酸、尿素氮、肌酐水平,实验结束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NF-α、MCP-1和ICAM-1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CP-1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肾功能明显下降,肾脏组织TNF-α、MCP-1、ICAM-1表达、血清MCP-1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萆薢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肾功能显著改善,肾脏组织中TNF-α、MCP-1和ICAM-1表达、血清MCP-1均显著降低。结论萆薢水提物可降低尿酸性肾病模型大鼠肾组织中TNF-α、MCP-1和ICAM-1的表达及血清MCP-1的起到延缓肾功能损伤的进展,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 苏筠霞李建华刘天喜肖祖容刘明龙魏玉辉
- 关键词:尿酸性肾病水提物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
- α-酮酸配伍低蛋白饮食对结肠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残余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 2014年
- 目的:观察α-酮酸配伍低蛋白饮食对结肠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残余肾功能(RRF)的影响。方法:随访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肾病科结肠透析中心结肠透析患者48例1年,随机分为α-酮酸配伍低蛋白饮食组(酮酸组,18例)、低蛋白组(15例)、常规蛋白组(15例)。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肱三头肌处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和体重指数(BMI)营养状态指标,动态观察残存肾功能(RRF)、肌酐清除率(Ccr)及残存尿量的变化,并进行血清氨基酸谱的测定。结果:比较3组的营养指标,酮酸组、常规蛋白组均显著高于低蛋白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酮酸组的BMI、TSF、MAMC、Alb、TC及TG均高于常规蛋白组,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3组的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水平,酮酸组均高于低蛋白组及常规蛋白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3组的Ccr、RRF、残存尿量,酮酸组与低蛋白组的均高于常规蛋白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α-酮酸配伍低蛋白饮食对结肠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能够起到保护RRF的作用,并能使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水平显著提高。
- 李燕刘明龙卢守燕刘天喜李建华
- 关键词:低蛋白饮食Α-酮酸慢性肾脏病结肠透析
- 丹参酮ⅡA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脏保护机制的研究
-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TAK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丹参酮ⅡA组,每组24只...
- 刘明龙卢守燕李建华刘天喜
- 别嘌呤醇与厄贝沙坦联用对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炎症因子及心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观察别嘌呤醇与厄贝沙坦联用对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的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将CKD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48例分成A、B组,各24例。A组接受厄贝沙坦治疗,B组接受厄贝沙坦加别嘌呤醇治疗。入组第2天及别嘌呤醇治疗满12个月后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尿酸、hs-CRP和vWF水平,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治疗后,A、B组血尿酸、hs-CRP、vWF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但B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A、B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B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别嘌呤醇可改善CKD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和心脏功能,与厄贝沙坦联用效果更显著。
- 王文革苏筠霞刘明龙陈飞李建华刘天喜
- 关键词:别嘌呤醇厄贝沙坦慢性肾脏疾病高尿酸血症炎症因子心脏功能
- 复肾颗粒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TAK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复肾颗粒(生黄芪、丹参、川芎、大黄和鳖甲)含药血清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增殖时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TAK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K-2细胞并制备复肾颗粒含药血清,分为对照组、TGF-β1诱导组(5ng/mL)、干预1组(TGF-β1 5 ng/mL+复肾颗粒100μg/mL)、干预2组(TGF-β1 5 ng/mL+复肾颗粒500μg/mL)、干预3组(TGF-β1 5 ng/mL+复肾颗粒1 mg/mL)。培养12、24、48h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IV型胶原蛋白(Col IV)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AK1 mRNA的相对含量,Western-bloting法检测TAK1蛋白表达。结果:TGF-β1组细胞的增殖及Col IV含量、TAK1蛋白及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复肾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细胞增殖和Col IV的含量、TAK1表达显著低于TGF-β1组(P<0.05,P<0.01)。结论:在体外试验中,复肾颗粒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HK-2细胞增殖过程中TAK1蛋白及mRNA的表达有下调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某些抑制因子抑制TAK1转录和表达。
- 刘明龙曾永祥卢守燕李建华刘天喜赵建雄
- 关键词: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增殖肾纤维化
- 糖基化终末产物、氧化应激和糖尿病肾脏病被引量:3
- 2011年
- 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kidneydisease,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30年全世界的糖尿病人口数将达到3.7亿,但是,对于血糖或血压的强化治疗很难维持,而且可能增加低血糖和低血压的风险。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人数仍在增加,所以,对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 吴蓉李建华
-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尿病氧化应激世界卫生组织慢性并发症
- 慢性肾衰竭高尿酸血症患者炎症因子、内皮功能与心脏功能改变的相关性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的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变情况,探讨高尿酸在慢性肾衰竭发病中的机制。方法将68例CKD患者分为CKD合并高尿酸血症组(A组)及CKD组(B组),以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清晨空腹抽血测定血尿酸、hs-CRP和vWF浓度,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各组患者尿酸与hs-CRP、vWF水平变化,A组与B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A组高于B组(P<0.05);A组与B组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量及收缩末期容量、短轴缩短率及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比,A组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降低显著多于B组(P<0.05),但两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KD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尿酸与hs-CRP、vWF水平、心脏损伤情况呈正相关,说明尿酸在慢性肾脏疾病中发挥了不良作用,高尿酸血症是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特别是左心室壁肥厚,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室壁运动减弱的危险因素。
- 苏筠霞王文革刘明龙陈飞李建华刘天喜
- 关键词:慢性肾脏疾病超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心脏超声检查
- 维生素E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微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被引量:6
- 2007年
- 李宇李建华杨淑芳刘天喜
-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维生素E微炎症氧化应激
- 黄芪总黄酮对尿毒症患者血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黄芪总黄酮(TFA)对尿毒症患者血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2例健康志愿者和25例规律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血清。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组(细胞同步化后加入健康志愿者血清)和尿毒症组(细胞同步化后加入尿毒症患者血清)。细胞同步化前6h,在尿毒症组的一部分细胞中加入0.5、1.0、2.0mg/mL TFA预先进行干预,分别得到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细胞。细胞培养24h后,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彗星实验法检测细胞DNA损伤;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尿毒症组细胞增殖活力、SOD活性、NO水平均降低(P<0.01),DNA拖尾率、细胞凋亡指数(AI)均升高(P<0.01);与尿毒症组细胞比较,不同剂量干预的各组细胞增殖活力均增加(P<0.05),NO水平均升高(P<0.01);与尿毒症组比较,中剂量、高剂量组SOD活性增加(P<0.05),DNA损伤拖尾率降低(P<0.05)。结论 TFA可减少尿毒症患者血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其可能机制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 苏筠霞李建华刘天喜纪元春李侃吴蓉郭晓超
- 关键词:黄芪总黄酮尿毒症超氧化物歧化酶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