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支立民

作品数:50 被引量:288H指数:8
供职机构: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凝血
  • 10篇凝血因子
  • 9篇纤溶
  • 7篇蛋白
  • 7篇细胞
  • 7篇抗凝
  • 7篇高凝状态
  • 6篇血浆
  • 5篇病毒
  • 4篇心病
  • 4篇血小板
  • 4篇血液
  • 4篇酶链反应
  • 3篇血浆凝血因子
  • 3篇血性
  • 3篇衣原体
  • 3篇中风
  • 3篇妊娠
  • 3篇溶酶
  • 3篇沙眼

机构

  • 43篇上海交通大学...
  • 9篇上海第二医科...
  • 7篇上海血液学研...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南通医学院附...
  • 1篇镇江医学院
  • 1篇淮南市第一人...
  • 1篇上海市传染病...
  • 1篇上海市第七人...
  • 1篇中国生物技术...

作者

  • 48篇支立民
  • 29篇王鸿利
  • 21篇邵慧珍
  • 13篇黄霞萍
  • 11篇王学锋
  • 9篇王振义
  • 9篇朱立红
  • 9篇季育华
  • 7篇彭奕冰
  • 5篇潘宁
  • 5篇费冲
  • 4篇沈志祥
  • 4篇杨景文
  • 3篇陈晓文
  • 3篇王伊梁
  • 3篇戚文航
  • 2篇郑丽叶
  • 2篇史济湘
  • 2篇璩斌
  • 2篇余慧贞

传媒

  • 11篇上海医学检验...
  • 7篇上海第二医科...
  • 3篇血栓与止血学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陕西医学检验
  • 1篇广州医药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年份

  • 1篇2005
  • 2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6篇1997
  • 3篇1996
  • 5篇1995
  • 4篇1994
  • 3篇1993
  • 2篇1992
  • 5篇1991
  • 4篇1990
  • 2篇1989
  • 1篇1988
  • 1篇1985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和HBeAg检测的比较被引量:2
1994年
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和HBeAg检测的比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025)刘丹,支立民,徐伯忠本文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6例确诊为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分别检测HBV-DNA和HBeAg、HBsAg,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
刘丹支立民徐伯忠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血浆凝血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对正常人(n=35)、晚期妊娠(n=14)、新生儿脐血(n=20)、PIH(n=15)、急性白血病(n=16)及重症肝炎(n=30)患者,用一期法测定凝血因子活性,用免疫火箭电泳法测定凝血因子抗原。结果表明:晚期妊娠及PIH患者,所测凝血因子活性及其抗原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即呈高凝状态;重症肝炎及新生儿脐血组,所测指标较正常人明显减低,即呈低凝状态。然而,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指标有增高、正常或降低倾向。
王鸿利支立民费冲沈耕荣张影梅王振义
关键词:血浆凝血因子
颅脑损伤与血凝障碍关系的初步探讨被引量:6
1989年
30例不同类型的颅脑损伤,在外伤后24小时内测定凝血功能,部分病员在1周内,2周内,2周以上按病情不同而作复查。其中17例作CT,12例手术治疗。未发现有DIC并发症,但100%病人有凝血功能障碍,其中FDP变化最敏感,其稀释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随病情好转凝血功能趋正常。5例脑震荡有FDP增高,提示脑震荡时有凝血系统功能变化。脑外伤的凝血障碍有自愈趋向。
胡秉诚李国文汪道新王鸿利黄霞萍支立民
关键词:颅脑损伤
原位肝移植患者术时止凝血变化的初步临床研究
1997年
研究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出血与全身止血凝血改变的关系。方法:本文对一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原位肝移植手术中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发现在移植术中凝血抗凝系统的功能逐渐降低,在无肝期及重新灌注早期达最低点,随后逐渐恢复,而纤溶系统的功能随手术的进行而逐步增强,在无肝期及重新灌注期达最高峰。结论: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出血是综合因素引起的,手术各阶段的出凝血变化有其本身的特点。
王学锋王鸿利璩斌黄霞萍朱立红张利伟支立民邓玉瑛
关键词:肝移植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肺癌、慢阻肺患者血浆纤溶及VWF、Fn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1995年
血液中纤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去除沉积的纤维蛋白,此系统由纤溶酶原—纤溶酶、活化物、抑制物组成。正常生理情况下,凝血与纤溶保持动态平衡,血浆纤维蛋白的溶解(纤溶)过程,是一系列蛋白酶肉食化的连锁反应。
韦继明邵慧珍王学峰支立民
关键词:慢阻肺患者血浆纤溶血浆TPA粘附蛋白
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VWF:Ag、Fn、Fg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2
1995年
本文测定17例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VWF:Ag、Fn、Fg放疗前,放疗5次和10次后含量。结果表明肺癌患者放疗前D-二聚体、VWF:Ag、Fg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Fn虽比正常组偏高,但不明显(P>0.05).同时发现经过放疗后D-二聚体、VWF:Ag水平低于治疗前,Fn和Fg治疗前后变化不大。本文探讨了病人血浆D-二聚体、VWF:Ag、Fn、Fg水平变化对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意义。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检验科韦继明支立民邵慧珍王鸿利陈后余
关键词:D-二聚体粘附蛋白血浆
全文增补中
不同孕期妇女和妊高征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1988年
本文对不同孕期妇女、妊高征患者及分娩后第5天产如分别进行血浆凝血活性测定。每一标本均测定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活性Ⅱ∶C、Ⅴ∶C、Ⅷ∶C、Ⅸ∶C、Ⅹ∶C、Ⅺ∶C、Ⅻ∶C及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ⅩⅢα∶Ag、ⅩⅢβ∶Ag。测定结果:早孕妇女血浆凝血因子Ⅴ∶C水平升高(P<0.05),其余与非孕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孕中期妇女血浆凝血因子Ⅴ∶C、Ⅶ∶C、Ⅷ∶C、ⅧR∶Ag、Ⅹ∶C和Ⅻ∶C都明显升高(P<0.01或P<0.001),其余凝血因子无变化。孕晚期妇女大多数凝血因子都升高,Ⅻ∶C无变化而因子ⅩⅢα∶Ag则有所下降。妊高征患者比同孕期晚孕妇女变化更明显。分娩后几乎所有凝血因子均升高,而因子ⅩⅢα∶Ag则下降。
王鸿利费冲王振义支立民沈志祥陈淑容
关键词:血浆凝血因子孕期妇女妊高征
冠状动脉成形术后血小板及纤溶活性的动态变化被引量:7
1998年
冠状动脉成形术后血小板及纤溶活性的动态变化陈晓文戚文航王学峰邵慧珍支立民自1977年以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已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30%~50%。我们通过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
陈晓文戚文航王学峰邵慧珍支立民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形血小板纤溶
早期监测人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的两种检测方法的比较被引量:32
2002年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 (HCMV)的低基质磷酸化蛋白 (pp6 5 )抗原血症检测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方法 ,对不同人群中HCMV活动性感染的检测价值。方法 用 2种方法对从不同人群 (共 10 6例 )中收集的 2 0 4份血标本进行平行检测比较。结果 HCMVpp6 5抗原血症与血浆中HCMVDN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 84 .8% ,相关性很高 (r=0 .86 1) ;与外周血多形核细胞 (PMNLs)中HCMVDN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 79.8%。6例骨髓移植患者有 5例均在术后 30~ 5 0d间出现HCMVDNA拷贝数增加 ,同一时间PMNLs中HCMVDNA的拷贝数高于血浆 (81 7% )。免疫状况不同群体间HCMV激活程度不同 ,但无论有无免疫能力 ,有症状HCMV感染者HCMVDNA拷贝数平均值(7.71× 10 3 /ml)与HCMVpp6 5抗原阳染细胞数平均值 (10 4个 / 2× 10 5)均大于无症状HCMV感染者(1 5 3× 10 2 /ml;2 7个 / 2× 10 5)。结论 FQ PCR方法对监测低水平HCMV复制更为敏感 ,但HCMVpp6 5抗原血症检测对HCMV病的预测以及对抗HCMV药 (更昔洛韦 )的敏感性均高于DNA检测。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对监测HCMV活动性感染、临床疗效及预后更加客观。
李敏季育华彭奕冰支立民刘明黄陶潘宁赵缜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聚合酶链反应PP65抗原血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冠心病患者血液凝固性和血管活性激素的观察被引量:5
1997年
作者观察了130例冠心病患者血管活性激素和止凝血1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促凝物质Ⅷ:C和ⅧR:Ag增加,AT-Ⅲ:Ag和PC:Ag降低。提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倾向和多种促血栓形成因素。在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Ⅷ:c、ⅧR:Ag、ET和AT-Ⅱ增高更为显著,并伴有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强和ⅧR:Ag/Ⅷ:c比值增高(>1),与稳定型心绞痛和隐性冠心病患者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冠心病患者体内高凝状态的存在,同时伴有血管活性激素异常,而且与临床病情相一致.从而提示:二者均为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机制。
沈志祥叶成夫杨立忠费云捷支立民黄霞萍
关键词:冠心病血液凝固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