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娟

作品数:25 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97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一五”计划课题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4篇细胞
  • 15篇ΓΔT细胞
  • 9篇杀伤
  • 7篇体外
  • 6篇ΓΔT
  • 5篇肿瘤
  • 5篇细胞杀伤
  • 4篇体外扩增
  • 4篇免疫
  • 4篇免疫治疗
  • 4篇扩增
  • 4篇穿孔
  • 4篇穿孔素
  • 3篇肿瘤细胞
  • 3篇细胞毒
  • 3篇末梢
  • 3篇末梢血
  • 3篇活性
  • 3篇阿司匹林
  • 3篇癌细胞

机构

  • 22篇解放军第97...
  • 9篇徐州医学院附...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徐州医学院
  • 1篇徐州市第一人...

作者

  • 25篇张娟
  • 25篇陈复兴
  • 24篇刘军权
  • 17篇张颂
  • 15篇周忠海
  • 12篇吕小婷
  • 8篇孙蕾清
  • 5篇陶征中
  • 5篇陈玲
  • 5篇周燏
  • 4篇冯霞
  • 4篇朱云
  • 4篇巩新建
  • 3篇李慧忠
  • 3篇李佚
  • 3篇张宝福
  • 3篇陈桂林
  • 3篇蔡凯
  • 3篇张南征
  • 3篇郑璐

传媒

  • 5篇细胞与分子免...
  • 4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徐州医学院学...
  • 2篇现代免疫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草药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第5届全国检...
  • 1篇第九届全国肿...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吡罗昔康提高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的机理研究
刘军权陈复兴巩新建陶征中李慧忠蔡凯张宝福张颂张娟
姜黄素诱导的免疫耐受性人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诱导免疫耐受性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效果。方法:聚蔗糖-泛影葡胺(ficoll-hypaque,F-H)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含有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介素4(rhIL-4)的培养基中培养6天。实验共分四组:①未成熟DC组(imDC组)、②姜黄素组(Curcumin,Cur组)、③姜黄素+脂多糖组(Cur+LPS组)、④脂多糖组(LPS组)。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CD80、CD86、CD83及HLA-DR的表达情况和DC吞噬葡聚糖的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DC分泌白介素-12(IL-12)的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Cur能够显著抑制DC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83及HLA-DR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与imD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LPS组比较,Cur+LPS组DC吞噬葡聚糖的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提高(P<0.05),而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则显著下降(P<0.05),IL-12的分泌量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抑制人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从而获得免疫耐受性的人树突状细胞。
黄红艳王营陈复兴刘军权周忠海张娟
关键词:姜黄素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
人外周血γδT细胞CD107a的表达变化与细胞毒活性的关系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γδT细胞体外诱导过程中CD107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γδT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关系。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加入含有IL-2和异戊烯焦磷酸(isopentenyl pyro-phosphate,IPP)的培养基,体外诱导γδT细胞。分别在第7、10、14天以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的γδT细胞进行鉴定,并同时检测其CD107a、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CCK-8试剂盒检测γδT细胞对胰腺癌细胞SW-1990的杀伤效应。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在培养的第7、10、14天,γδTCR阳性细胞分别为(60.31±3.84)%、(66.45±4.25)%、(70.99±4.66)%。CD107a、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在γδT细胞培养第710天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第7天与第0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66±4.42)%、(70.11±3.34)%、(94.26±4.25)%vs(69.02±5.04)%、(62.31±4.66)%、(53.62±3.69)%,P〈0.05]。培养第7天、第10天的γδT细胞对SW-1990细胞杀伤率显著高于第14天的γδT细胞[(58.86±5.12)%、(61.53±4.69)%vs(40.31±4.83)%,P〈0.05]。γδT细胞CD107a表达与穿孔素、颗粒酶B、其对SW-1990细胞杀伤效应显著相关(r=0.853,r=0.785,r=0.839,均P〈0.01)。结论:人外周血γδT细胞CD107a的表达与其抗肿瘤能力正相关,可能是γδT细胞细胞毒活性的一个标志。
周忠海陈复兴吕小婷张娟孙蕾清张磊黄菲
关键词:ΓΔT细胞细胞毒作用穿孔素颗粒酶B
一种体外扩增人γδΤ细胞的新方法被引量:31
2007年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体外扩增人外周血γδΤ细胞的方法,以便进一步对γδΤ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100mL,分离单个核细胞,置于含100mL/L小牛血清,50mL/L人AB血清,异戊烯焦磷酸(2μg/L)和IL-2(100IU/mL)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进行细胞毒杀伤活性测定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细胞培养10d时γδΤ细胞从扩增前4·21%增加到70·35%,增殖倍数可达80倍,悬浮生长γδΤ细胞CD44表达为86·39%、贴壁生长γδΤ细胞为94·0%。效靶细胞比为40:1时,对K562细胞和SGC-7901胃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75%和61%。结论:用一种简单、快速和特异性的体外扩增人外周血中γδΤ细胞新方法,培养的γδΤ细胞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陈复兴刘军权冯霞张娟张颂
关键词:体外扩增末梢血
自身γδT细胞的体外培养鉴定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采用异戊烯焦磷酸(IPP)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特异性扩增γδT细胞,观察其在体外对HBV复制和HBeAg表达的影响,并评估应用γδT细胞过继回输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在体外应用IPP和IL-2刺激培养人外周血PBMCs8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百分率及细胞表面穿孔素、粒酶B、NKG2D和CD44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IFN-γ、TNF-α和IL-12含量;将γδT细胞与HepG2215细胞按比例共孵育后,检测上清HBeAg和HBV DNA水平。将培养成功的γδT细胞回输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12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人外周血PBMCs在培养前γδT细胞数占5.12%,CD44表达5.13%。在培养8天后则分别升至91.27%和94.00%;γδT细胞表面穿孔素、粒酶B、NKG2D受体表达量(分别为57.1%、71.6%和71.7%)明显高于培养前(分别为0.2%、1.1%和1.3%);γδT细胞分泌IFN-γ和IL-12量明显增加;扩增的γδT细胞能够抑制HepG2215细胞HBV DNA复制和HBeAg的表达;γδT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转阴率为54.3%(25/46),HBV DNA转阴率为66.0%(33/50)。结论乙型肝炎患者PBMC经刺激培养获得的γδT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初步观察表明有一定的临床治疗作用。
刘军权陈复兴朱云王红旗张颂孙蕾清陈桂林吕小婷张娟周忠海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ΓΔT细胞免疫治疗
一种体外扩增人γδT细胞的新方法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体外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方法,以便进一步研究γδT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100ml,分离单个核细胞,将分离细胞置于含10%小牛血清,5%人AB血清,异戊烯焦...
陈复兴刘军权冯霞张娟张颂
关键词:末梢血
文献传递
吡罗昔康对人γδT细胞和消化系统肿瘤细胞的作用比较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吡罗昔康对人γδT细胞杀伤消化系统肿瘤细胞株的影响。方法:用异戊烯焦磷酸法体外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用不同浓度的吡罗昔康诱导γδT细胞和消化系统肿瘤SGC-7901、SW-1990、SW-480、SW-1116、LOVO细胞株,用MTT法检测吡罗昔康对这些细胞的抑制率和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前后的γδT细胞和SGC-7901、SW-1990、SW-480、SW-1116和LOVO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γδT细胞培养10d时从扩增前4.21%增加到70.35%。吡罗昔康各种浓度对SGC-7901、SW-1990、SW-480、SW-1116和LOVO细胞株抑制率明显高于γδT细胞。0.01~0.04mmol/L吡罗昔康诱导24h后的γδT细胞对5种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最高,浓度超过0.04mmol/L时杀伤活性呈下降趋势;SGC-7901、SW-1990、SW-480、SW-1116和LOVO细胞经不同浓度的吡罗昔康诱导24h后γδT细胞对其的杀伤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0.16mmol/L吡罗昔康诱导24h对SGC-7901、SW-1990、SW-480、S...
刘军权陈复兴朱斌张颂张娟陶征中李佚
白桦酯酸对人CIK细胞杀伤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白桦酯酸作用前后对人CIK细胞增殖及对胃癌SGC-7901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发生的机制。方法分离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为CIK细胞,收集培养第10天的CIK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白桦酯酸诱导48h,四甲基偶氮唑蓝(M1Tr)法检测人CIK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白桦酯酸作用前后CIK细胞穿孔素(PFP)、颗粒酶B(GrB)、CD107a的表达变化;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白桦酯酸对CIK细胞杀伤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活性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药物诱导前后CIK细胞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I/2)和接头蛋白76KD含有SH2结构域的白细胞特异性磷酸蛋白(SLP-76)、T细胞活化连接分子(LAT)的表达变化。结果白桦酯酸浓度在0.08~10μg/ml时能促进CIK细胞生长;经白桦酯酸诱导后的CIK细胞PFP、GrB、CD107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杀伤活性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白桦酯酸作用的CIK细胞,其SLP-76、IJAT、ERKl/2的表达不同程度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桦酯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够促进CIK细胞增殖,并增强其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杀伤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活化SLP-76、LAT、ERK1/2,上调CIK细胞表面PFP、GrB、CD107a的表达有关。
王美梅张南征陈复兴刘军权周忠海张娟
关键词:胃癌细胞CIK细胞
尼美舒利提高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的机制探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尼美舒利对人γδT细胞功能影响。方法:按常规方法培养γδT细胞,收集培养第9天的γδT细胞用不同浓度的尼美舒利(分别为0.25、0.5、1、2、4μmol/L)诱导24 h后收集培养上清液检测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2,沉淀细胞流式细胞测定穿孔素、粒酶B和NKG2D,LDH法检测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活性。结果:经尼美舒利诱导后γδT细胞穿孔素、粒酶B表达量(分别为62.8%和72.7%)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4%和60.9%)P<0.05,尤其尼美舒利浓度在1μmol/L时最显著;经尼美舒利诱导后γδT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浓度(分别为262.3 ng/L和177.5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96.1 ng/L和158.5 ng/L)P<0.05;分泌的IL-12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SGC-7901和BCG-823的活性在1μmol/L时最高(分别为73%和70%),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4%和53%)P<0.05。结论:经尼美舒利诱导后γδT细胞的穿孔素、粒酶B含量和γδT细胞杀伤胃癌细胞SGC-7901、BCG-823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TNF-α浓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为临床尼美舒利预防和治疗消化道肿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刘军权陈复兴巩新建李慧忠蔡凯张宝福张颂张娟
关键词:尼美舒利
一种体外扩增γδT细胞的新方法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γδT细胞扩增方法。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与用唑来膦酸预处理过的未成熟DCs按10:1混合,在含IL-2 400 U/ml和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倍数。用流式细胞仪对γδT细胞进行表型分析并检测其细胞内的颗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含量。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DH)检测细胞杀伤活性。结果:经唑来膦酸预处理的树突状细胞与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到11天时γδT细胞增殖倍数达到(120±15)倍,第8天和11天γδT细胞百分率分别达到70.26%±3.56%、90.11%±4.67%。γδT细胞细胞内颗粒酶B、穿孔素及CD107a在第8天时分别为81.66%±4.32%、86.62%±5.21%和80.12%±3.78%,均高于对照组。培养的γδT细胞对SGC-7901、SW-1990、SW-480肿瘤细胞株杀伤活性至第8天时达到峰值。结论:此法能有效诱导γδT细胞体外扩增,培养的γδT细胞颗粒酶B、穿孔素及CD107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吕小婷刘军权周忠海陈玲张娟张颂黄菲陈复兴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唑来膦酸ΓΔT细胞免疫治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