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培
- 作品数:50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苏州市职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建筑科学更多>>
- 吴文化课程与教材建设被引量:3
- 2008年
- 为了让学生在校时熟悉和了解吴地的历史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味,苏州市职业大学于2000年在苏州高校中首次开出了"吴文化"课程。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课程教学及该课程建设中的基础环节——教材建设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 吴恩培
- 关键词:课程
- 论苏州文化的历史地位——编纂《苏州通史》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本文论述了苏州文化的历史地位及编纂《苏州通史》的历史文化基础,同时,也阐述了编纂《苏州通史》的必 要性及可行性。
- 吴恩培
- 关键词:历史地位苏州文化文化冲突文化底蕴
- 淮上的争夺——春秋后期,吴、楚、晋在淮河流域的角逐及吴国与徐淮夷关系的论述被引量:3
- 2006年
- 文章论述了春秋后期,淮河流域吴、楚、晋三国相互角逐局面的形成经过及其经济背景;分析了淮河流域的徐淮夷在这一历史时期与吴国的关系所呈现出的种种变化。
- 吴恩培
- 关键词:春秋后期淮河流域争夺
- 关于泰伯奔之江南的诸说及其渊源——关于泰伯的现代解读之四
- 2002年
- 商朝末年泰伯奔江南,在后世形成诸多说法.
(一)禅让说
这是关于泰伯奔之江南的诸多说法中,最能代表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观念的一种学说.
- 吴恩培
- 关键词:商朝泰伯官方意识形态禅让说
- 文明对话视野下长江流域“蛮夷”文化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碰撞——以春秋时“吴来征百牢”及吴、鲁国家关系为例被引量:1
- 2008年
- 夏、商、周三代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均在黄河流域。由地缘关系而导致的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吴、越、楚等,在中原史官掌握着话语权的文献记载中均被记为"蛮夷"。对东周时期地处中原的诸侯国与地处长江流域的"蛮夷"国之间的文化交融乃至冲突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中国地域文化产生早期时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互动情况的研究,同时也是对华夏本体文化交融过程的深层次研究。本文分析夏、商时的"五服"和周代时的"九服",并以春秋时期中原文化的代表性诸侯国——鲁国与"蛮夷"国家的吴国之间的军事、文化冲突为例,论述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与长江流域"蛮夷"文化冲突的形式与渊源。
- 吴恩培
- 关键词:春秋中原文化
- 春秋吴爵位考释
- 2010年
- 爵位为商周时期天子以下的五等禄爵,即公、侯、伯、子、男。《春秋经》中记载吴君寿梦及其后历代吴君爵位为"吴子"。《史记》记载西周初年,吴五世周章受西周朝廷"封之",后世学者注为"武王追封为吴伯,故曰吴太伯。"《史记索隐》引《国语》则说,"吴本伯爵也"。春秋后期吴国君寿梦时,晋"联吴制楚"后,吴国与中原列国通好。在吴与中原列国国君晤面的外交场合,《春秋经》记载中原列国国君爵位时,却不记吴国君爵位,且多用模糊吴爵位的"会吴"及"会""吴人"等记之。《国语》记载吴国君夫差在黄池盟会与晋争霸时所说的"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表明了夫差对吴君爵位"吴子"的不满,而这一时期发生的"吴来徵百牢"事件,既反映吴国君夫差以极端形式表现对出吴君爵位排次较后的反弹,同时也表现出对中原文化及其礼制的不满。
- 吴恩培
- 关键词:春秋时期爵位考释
- 关于编纂《苏州通史》的几点意见
- 2003年
- 本文分析了关于编篡《苏州通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并阐述了一些相关问题。
- 吴恩培
- 春秋“吴都”之争与苏州古城的历史地位
- 2016年
- 苏州古城"春秋时为吴国都城"的学术认定体系2000多年以来,经历代文献记载且经现代考古印证的春秋晚期江南吴地地域历史文化学术体系认定,吴地春秋历史遗址包括:"吴都"(吴大城)——苏州古城、春秋时吴国所建"离宫"——"木渎古城"及拱卫吴都的军事城堡——无锡"阖闾城"、昆山"南武城"等。这一学术认定体系的核心要素为经《春秋经》《左传》《国语》《史记》《越绝书》
- 吴恩培
- 关键词:苏州古城春秋时期历史遗址阖闾考古工作
- 吴越国家关系与分界的演变及对后世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春秋后期,吴、越国家关系演变导致吴、越分界处的演变。阖闾伐越前的两国边界为檇李(今嘉兴)一线;夫差伐越时将两国边界推进到钱塘江边;其后,因勾践采取韬晦之策,吴王夫差不断封还越人土地,以致勾践伐吴前吴、越两国边界又恢复至檇李一线。秦统一中国后,在原属春秋时的吴、越之地建会稽郡。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从会稽郡中析出吴郡。二郡以夫差伐越时的战时边界——钱塘江为界。"吴郡"存在350多年,对这一地区的吴、越文化的交融,产生重大影响。
- 吴恩培
- 吴文化与寒山寺文化
- 本文论述了吴文化的早期宗教意识。对吴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以及"崇文"、"雅致"等特点对苏州宗教文化和寒山寺文化的影响,进行了阐释。同时,对寒山寺文化中对今日世俗社会影响较大的"和合"文化,也予以了分析。
- 吴恩培
- 文献传递